(一)
明朝末年,出个了曹操!这不是穿越,而真是一个叫“曹操”的家伙模仿三国的那位曹孟德,来折腾皇帝了。
这位盗版曹操原名罗汝才,乃明末农民起义军(官方称之为“流寇”)的首领之一,因狡诈多变,被冠以“曹操”的光荣称号。
“盗版曹操”和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同行把大明王朝折腾得一塌糊涂,可是当他遭遇了一个也姓曹的猛人之后,却被狠狠地收拾了。
这位曹家猛人乃明军战将,长矛在手,万夫莫敌,当时军中有歌谣唱到:“军中有一曹,西贼(“西贼”,指的是流窜到山西的曹操等流寇)闻之心胆摇!”
其实害怕这位曹家战将的流寇不仅是“曹操”,其他诸如扫地王、可天飞、紫金梁、混世王、闯塌天、滚地龙(看看这些奇葩的名字,就能感觉到他们是多能折腾了)……这些巨寇称他为恐怖的“大曹将军”,之所以叫“大曹”,是因为还有个“小曹将军”,乃大曹的侄子,也是个杀伐凌厉的狠人。
“大小曹将军”自从出道的那天起,流寇们的噩梦便开始了。
大曹名叫曹文诏,小曹名叫曹变蛟。
话说曹文诏乃山西大同人,纯屌丝一枚,虽没钱没势没学历,却有勇有谋有功夫,凭借两个拳头,一根长矛,从最底层开始艰苦奋斗。
曹文诏先在辽东从军,当了个大头兵,摸爬滚打,枪林箭雨,步步晋升,成为游击将军(类似于旅长)。
曹文诏在辽东军中先后经历了三任领导,也就辽东部队的总司令,他们个个都是威震天下的旷世名将,而辽东明军的主要任务就是对付满族干仗猛人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即日后大清帝国的原始版。
曹文诏的第一位领导叫熊廷弼,湖北武汉人,小时候整天放牛,把老牛制得服服帖帖,后来驻守辽东整天对付努尔哈赤,把这个大清太祖也制得服服帖帖;
第二位领导叫孙承宗,河北人,秀才出身,当过家教,相貌奇特,胡须呈爆炸状,又尖又硬如铁戟,嗓门浑厚如低音炮。他驻守辽东时打造了一道谁来谁死的超强防御工事,有**出一支装备高科技火器的无敌军队,还痛打了满清的开国功臣、“四大贝勒”之一的阿敏(努尔哈赤的侄子)。
第三位领导名气最响亮,叫袁崇焕,广东人,也是个热爱读书好好学习的文人,他驻守辽东时一发狠,打死了努尔哈赤,接着又打哭了皇太极。
三位领导都很喜欢曹文诏,这不仅是因为曹文诏强烈爱国、勇猛善战、胆大包天,还因为他不是李逵那种低智商的莽汉,而是一个极其聪明、打仗时会用智谋的军人。无论是跟随三位领导驻守辽东,还是后来跟随袁司令入关保卫首都北京,曹文诏都表现得相当出色,只要领导一声令下,他就马上开启狂战士模式——挺起长矛冲到后金军中一阵猛踹!
(二)
崇祯三年(1630年),曹文诏接到新任务,朝廷让他指挥辽东的关宁铁骑去西北剿匪灭寇,所谓“匪寇”,就是造反的农民军队。
明末的农民起义可谓风起云涌、声势浩大、疯狂至极、牛人辈出,曹文诏要对付的第一个牛人,叫王嘉胤,他是陕西造反队伍的带头大哥。
王嘉胤原本和曹文诏一样,是边防部队的一个大头兵,但他野心太大,不打算保家卫国,而是趁明末的大饥荒,鼓动一帮饿得难受的农民兄弟造反。
王嘉胤很有本事,振臂一呼,应者云集,队伍从最早的数千人快速扩张到三万多。有一位名叫王二的农民,也是饿得难受,便和王嘉胤手拉手一起造反。王二这个名字,听上去就不厉害,果不其然,没多久他就阵亡了,王嘉胤成为唯一的带头大哥,
王嘉胤率军转战陕西、山西、甘肃等地,屡败明军,牛气冲天,日后那些威名赫赫的造反巨星,此时都是他的小弟,比如“大西皇帝”张献忠和“闯王”高迎祥(老高自称闯王时,李自成还只是他的手下)。
就在王嘉胤自我感觉极好的时候,曹文诏来了,王嘉胤的悲剧降临。
崇祯四年(1631年),曹文诏对占据河曲(今山西沂州西北)的王嘉胤发动猛攻,王嘉胤的部队数倍于曹文诏,可一交手,就被曹文诏打了个落花流水。
曹文诏先用长矛横扫,再用计谋忽悠(各种兵法妙计轮番释放),忽悠完了再横扫,横扫完了再忽悠……王嘉胤受不了了,一咬牙,选择了逃跑。
曹文诏紧追不舍,王嘉胤走投无路,当他还想再稍微坚持一下时,老天不给他机会了。王嘉胤的部下被曹文诏吓破了胆,他割下了王嘉胤的脑袋奉献给了曹文诏,这位明末农民起义最早的一位带头大哥就这样彻底完了。
朝廷大喜,晋升曹文诏为临洮总兵,让他再接再厉。
对曹文诏来说,任务还是蛮艰巨的,因为造反队伍太多,具体有多少,数也数不清。反正是扑灭了这一拨,那一拨又闹起来了,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些造反老大们的名字和绰号都很奇葩,诸如点灯子、李老柴、一条龙、扫地王……虽然现在看起来有些搞笑,但当时他们认为这些名号是相当霸气外露的。
这些“大王”们扯旗造反时都是兴致勃勃欢天喜地的,可是当曹文诏出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全都哭了。原因很简单,曹文诏干仗太猛,不仅出手狠辣,还擅长玩阴的,“大王”们只有挨打的份,全无还手之力。
(三)
仅仅一年功夫,曹文诏就捕杀了点灯子、砍死了李老柴、击毙了一条龙、灭掉了扫地王,四位造反老大正好能凑一桌麻将。
还有一个叫神一魁的老大,没等曹文诏和他交手,他就被自己人给做掉了,他手下的“四大天王”红军友、李都司、杜三和杨老柴继承他的遗志,高举造反大旗,继续折腾。崇祯五年(1632年)三月,曹文诏又来了,在西濠(今甘肃镇原附近)和反军决战,只见他兵刃乱舞、爆喝一声,杜三瞬间就被踹趴下了、杨老柴吓得两腿一软,跪地求饶,“四大天王”就这样被活捉了俩。
红军友和李都司见两个兄弟被曹文诏逮走了,惊得一身冷汗,还没等他们平静下来,曹文诏又给了红军友一刀,不过不是亲自砍的,而是“借刀杀人”,曹文诏来了一招反间计,让反军内部的人以为红军友是叛徒,结果把红军友给宰了。
“四大天王”就只剩了一个李都司,虽然这感觉很孤独,但他总觉得自己的智商比那三位老兄还是高一些的,于是乎,老李决定用计谋整死曹文诏——他把精锐部队隐藏起来,以一千骑兵引诱明军,当明军上套后,伏兵四起!
这时老李的心情无限好,他又在城上让人大喊:“曹文诏已经死翘翘啦!”打算以此来动摇明军的军心。就在这时,曹文诏以一番精彩的功夫表演击破了这个谣言——单人匹马,手持长矛,左冲右突,于万军之中杀了个不亦乐乎!
反军一败涂地,尸横遍野!
李都司傻眼了,他打死也没想到自己妙计的结果会是这样。悲催的老李,飙着泪,一路败退,曹文诏紧紧追击,而且每次追上去都带头猛踹。最终老李全军覆灭,自己被曹文诏的上司、总督洪承畴砍下了脑袋。至此,“四大天王”全部玩完。
反贼们集体悲催了,可是平灭反贼的曹文诏也有些小悲催,因为他奋战数十轮,歼敌三万六千多,战功居第一位,却被上司洪承畴给坑了一把——这位大明王朝的封疆大吏对曹文诏是各种羡慕嫉妒恨,于是乎就不给他记功。后来有个巡按御史为曹文诏感到不平,便上奏曹文诏的战功,结果又被兵部的人给坑了一把,也没给他记功。
看看曹文诏的遭遇,不得不感慨到——想当年旷世名将戚继光能遇上谭纶、张居正这样的英明上司,真是何其幸福也。
曹文诏是一名热血燃烧的爱国者,他不在乎那些功名利禄,不给记功就不给记吧,能真正扫灭反叛才是他最大的梦想。
(四)
曹文诏纵横陕西,无人能敌,造反达人们感觉陕西是混不下去了,于是他们全都流窜到山西,继续高举反明大旗,一边跳着脚狂骂老朱家的朝廷,一边攻城略地积极扩充。这拨造反队伍分为七大“门派”,每个门派都有一个绰号很牛的老大,分别是紫金梁、混世王、姬关锁、八大王、曹操、闯塌天、兴加哈利(冒充外国人?),这些老大们的手下多则万人,少则五千,在山西境内横冲直撞令明朝官兵十分头疼。
这时,有个慧眼识才的御史上奏朝廷说:“曹文诏在陕西剿匪时威名赫赫,士兵和百姓们都在歌谣中唱道:‘军中有一曹,西贼闻之心胆摇。’如今陕西的贼寇都被他灭光了,应该让他再进入山西剿匪!”
朝廷终于知道了曹文诏是个人才,立即封他为陕西、山西全部明军的总司令(陕西、山西诸将并受文诏节制)。
崇祯六年(1633年),曹文诏威风凛凛的身影出现在山西霍州(今属山西临汾),初战告捷,打得反军逃之夭夭,曹文诏奋勇追击,正遇着反军七老大之一的混世王,曹文诏一矛上去,如蛟龙出海,混世王瞬间呜呼哀哉,只能到西天继续混了。
这时崇祯皇帝也知道了曹文诏的厉害,皇上对他一番勉励夸奖,又下诏让山西各地的官府都给曹文诏的部队支援粮草。圣旨下来后,有个山西的官员不听话(也许是真的没有那么多粮草),没支援曹文诏,结果就被查办了。
皇上看好自己,曹文诏有点激动,他一发狠,又灭了数千人,把紫金梁、八大王、曹操等头领们吓得老做噩梦。头领们无奈下令:打不过,躲着点!于是乎,反军连滚带爬,大批大批地向河北转移。
曹文诏刚要去河北继续追杀,河南那边又出了状况,一拨反军打败了林县(今属河南安阳)的明军,曹文诏只得又迅速杀到河南。老曹出手,绝对漂亮,他没费多大力气就打败了这拨反军的老大滚地龙,滚地龙的结局和混世王一样——滚到西天去了……
就在曹文诏越打越顺手的时候,一个文人跳出来坑了他一把,此人乃御史刘令誉。由于曹文诏性格火爆,说话太直,得罪了这位御史大人,老刘很想揍老曹,但明显揍不过,于是他便发挥文人特长,挥笔写下一道弹劾书,说曹文诏各种不好。正好这时,皇太极攻打大同,朝廷便把曹文诏调去对付后金。
崇祯七年(1634年),曹文诏在大同一带后金军展开血拼,这皇太极可非那些造反老大们可比,他的本事,可不弱于他老爸努尔哈赤,再加上曹文诏的兵实在太少,所以任凭曹文诏怎么玩命,也还是遭到皇太极的重创,虽然最终他守住了大同(其实已经很不容易了),但还是被定了罪,多亏山西巡抚吴甡站出来力挺曹文诏,说他知兵善战,请求把他留在山西。就这样,曹文诏被朝廷封了个“援剿总官兵”的头衔,让他立功赎罪。
这时河南的民变最为严重,朝廷便派曹文诏和他的老上级洪承畴一起去平叛。别看洪承畴当初对曹文诏瞒功不报,但他对曹文诏干仗的本事一直是无比欣赏的,而且曹文诏是他的手下,手下特能立功,自然这功劳也属于领导,因为都是在领导的“英明领导”下才取得的嘛!
洪承畴见到曹文诏后,乐得满面红光,当即命令曹文诏对反军发动猛攻。崇祯八年(1635年),曹文诏风驰电掣一马当先,一口气干掉反兵三百八十多人。反军再次遭到严重惊吓,他们的唯一选择还是老一套——跑路!
反军被曹文诏吓得集体逃入关中(陕西南部),洪承畴早就预感反军会如此,便命令曹文诏走山路直捣敌巢。出发前,洪承畴表现地很真诚,他拍着老曹的后背说:“此番行动,道路曲折遥远,将军甚是劳苦,我聚集关中全部兵马来等待将军!”曹文诏有些感动,遂提矛跃马直奔疆场。
(五)
这年五月五日,曹文诏抵达商州(今属陕西商洛),而反军离城三十里安营扎寨,他们高燃火堆,遍布山岗。曹文诏大喜,当率军突袭,哪里最亮就往哪儿猛冲,直把反军们冲击得七零八落,被迫从这座山岗逃到另一座更为险峻的山岗。反军坚定认为,这第二座更为险峻的山岗很有地理优势,足以抵挡曹文诏。
反军们重整旗鼓,占据险要之处,精选出一千名最能冲杀的骑兵群殴曹文诏,曹文诏丝毫不惧,“嗷”地一声爆发了小宇宙——“大呼陷阵,诸军并进,贼败走。”
曹文诏已经让反军们够崩溃的了,要命的是,在曹文诏的不远处,还有个相貌和曹文诏有几分相像的年轻武将也在挥舞兵刃对反军进行无情**,其武力值丝毫不亚于曹文诏!
这位年轻武将便是曹文诏的亲侄子曹变蛟,和他叔叔一样,这曹变蛟也是个一身是胆的功夫**,完全对得起他的名字——变蛟,他进入战斗状态时还真像一条凶猛的蛟龙,《明史》上用了有两个经典词汇来评价他——勇冠三军、骁勇绝人。
几番杀戮下来,反军们彻底被曹家叔侄吓成了心理阴影,他们惊悚地称曹文诏为“大曹将军”,称曹变蛟为“小曹将军”,每当他们听到“大小曹将军”的威名,都吓得小脸发绿体似筛糠。
虽然在曹家叔侄的连续摧残下,反军屡战屡败,但他们流动性太强,极擅打游击,真个是杀也杀不净,灭也灭不光。曹文诏刚取得大捷不久,一个名声最响亮的造反老大联合其他道上的兄弟,进攻陕西凤翔(今属陕西宝鸡)。此人正是快递员出身(即“驿卒”,负责快马传递公文的邮差)的“闯王”李自成。
李自成这位“史上最牛快递员”的本事,可比扫地王、混世王之流强多了,他极其擅长收买人心、也极其擅长对敌军进行集中兵力各个击破,他的部队行动时神秘飘忽,歼敌时迅猛非常,绝对是一个军事高手,要么说大明王朝最终能被他灭了呢!
李自成拥兵二十万,而洪承畴和曹文诏满打满算只有六千人,洪承畴向朝廷告急,可久久未得到回应,曹文诏焦躁不堪,恨不能冲进敌阵找李自成单挑,
这年六月,李自成联合其他反军老大生擒了明军的前锋中军将领刘弘烈,不久又打死了明军副总兵艾万年和柳国镇,一时间,反军士气蓬勃,明军一片颓废。曹文诏终于忍无可忍了,他怒目圆睁虎须倒竖,跳着脚大骂反军嚣张、明军无能,又强烈请求洪承畴赶紧派自己出马!
洪承畴对曹文诏说:“非将军不能灭此贼!只是我军已分散,没有可策应的。这样吧,将军先行,我将援后。”
就这样,曹文诏迎来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战,也是他一生中最为悲壮震撼的一幕!
(六)
曹文诏率三千人直扑反军,人吼马嘶,狂风雷暴,刚一交手,就灭掉五百反军,追杀三十里。
一路杀来,曹文诏又亢奋了,这人一亢奋,智商就容易下降,曹文诏虽然是个擅长计谋的战将,可他的对手李自成更强。李自成早已挖下深坑等虎豹、洒下香饵钓金鳌!曹文诏追着追着,就陷入了反军的埋伏圈。
李自成麾下的数万骑兵把曹文诏围了个水泄不通,箭如雨下,密不透风。本来这反军并不知道他们包围的是曹文诏,只以为是个普通的明军将领,可是有个明军小兵被反军抓住了,他对着曹文诏大声呼喊:“曹将军救救我啊!”这时反军中一个投降的明军小兵告诉反军头领说:“这就是曹总兵!”
直到这时,反军这才知道自己包围的原来是个大牌!
反军打红了眼,蜂拥而上,越围越紧!
看到这儿,也许有人要问了,那些反军不是对曹文诏闻风丧胆吗?咋这时一点不怕他了呢?告诉您吧,这拨反军可都是李自成的兵,在牛气哄哄的李闯王的**下,他们也都牛气哄哄的,并不像其他反军那样畏惧曹文诏。
曹文诏单人独骑,挥矛乱舞,“左右跳**,手击败杀数十人,转斗数里。”
虽然曹文诏的武力惊艳超绝,虽然曹文诏的凶猛天下皆知,但这拨反军实在是太多了,杀死数十人,上来数百人,冲破数百人,再来数千人……曹文诏再猛,也终究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他没有天兵天将的能耐,他会伤,也会累。
反军越围越多,刀劈枪挑、乱箭齐射,曹文诏体能耗尽,伤痕累累,血透征袍,终于扛不住了。还剩下最后一丝力气的时候,这位威震天下的大曹将军拔刀自刎,他宁死也不愿被反军生擒,那对他来说是无比耻辱的。
曹文诏死讯传来,他的上司洪承畴失声痛哭,虽然老洪曾干过隐瞒曹文诏功绩的龌龊事,但曹文诏终究是他麾下最能干的战将,此番也算是为他而死的,战友情,终究还是有的。崇祯皇帝也听说了曹文诏战死的消息,悲伤不已,下令追赠曹文诏为太子太保、左都督,赐予厚葬,并建立祠堂祭祀。而各路反军听说曹文诏战死的消息后,皆举杯欢庆如过节一般。
曹文诏战死的七年后,他的侄子曹变蛟在松锦大战中血拼清军,壮烈殉国。而洪承畴被清军俘虏后选择了投降,被满清授予高官厚禄,一直活到康熙年间才病逝。
《明史》中对曹文诏的评价相当高,说他的忠勇冠绝当时,堪称“明末第一良将”。
枪矛高手,咱就说到这儿,下面登场的是仗剑而行的豪杰们。剑和枪的共同点,那都是刺击为主的,都够锋锐嘛!当然,一个短,一个长,而且剑偶尔也能劈砍,只不过砍起来没刀那么利索。有趣的是,枪和剑还被一个成语形容言辞凶猛——“唇枪舌剑”。那么正史上,真有武艺超群的剑客么?又薄又细又短的宝剑,真打起仗来,到底管用么?
预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