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真实历史上的古代武功高手

32.降龙伏虎 大战群寇——周处(西晋)

字体:16+-

(一)

话说灭蜀、篡魏、吞吴之后,大晋君臣好不得意。这一日,**平东吴的西晋大将王浑登上建业宫大摆酒宴欢庆胜利,转杯弄盏,笑语欢声。

在这座昔日吴大帝孙权发号施令的宫殿之内,王浑带着酒意,以征服者的姿态对在场的吴人说:“诸位皆是亡国留下的人,就没一点忧伤吗?”

王浑这趾高气扬的态度和话语严重刺激了吴人们的心灵,吴人们却敢怒不敢言。就在王浑为这番自认为经典的发问沾沾自喜之时,突然酒席中传来一个声音:

“汉末分崩离析,魏蜀吴三国鼎立,魏国先灭于前,吴国灭亡在后,若说亡国之痛,岂在一人?!”

这段反唇相讥实在是太厉害了,王浑被说得面生愧色哑口无言,真想狠狠抽自己一个大嘴巴子。刚才他还为自己的言论得意呢,现在却觉得自己说的真是屁话。要知道,这王浑乃魏国旧臣,司马家篡魏建晋后,他才当了西晋将军,和在座的吴国旧臣有什么区别呢?他的魏国没了,他咋不伤痛呢?咋还有脸得意呢?

自讨没趣的王浑定睛仔细观瞧这位妙语对答者,但见这人身材魁梧,英气逼人,浑身透着股武者豪气,却又有些儒雅文士之风。没错,这人还真就是一位文武双全的英雄,而且在当官之前,还是一位身手不凡的剑侠,他的名字叫周处。

周处生于三国,仕于西晋,算是晋朝人了,但的他的威名似乎不亚于那些三国英雄们。“周处除三害”的传奇故事流传甚广,至今不衰,和“司马光砸缸”有的一拼,都被现代的老师和家长们认为是对少年儿童很有教育意义的古代名人故事,小学语文课本中便有此一段。

周处,字子隐,吴郡阳羡(今江苏宜兴)人,乃东吴鄱阳太守周鲂之子,周鲂乃孙权麾下一智商极高之臣,忽悠之功甚是了得,曾诈降曹魏,把那位被誉为“曹家千里驹”的魏国大司马曹休忽悠得近乎白痴,直接导致曹休中招后被东吴名将陆逊打得损兵数万,郁闷发病而亡。《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孔明挥泪斩马谡 周鲂断发赚曹休”说得便是这档子事儿。

周处的爹很英雄,主要表现在智谋之上,周处也很英雄,主要表现武勇之上。周鲂死得早,可怜周处小小年纪便成孤儿,可能是缺乏管教,这位小处公子不爱读书,只迷暴力,整日挥剑习武,梦想成为侠士。

不到二十岁,小处公子就膂力绝人,一剑在手,好几个壮年男子加一起也不是他的对手。然而如此英武少年却遭人厌恶。却是为何?

只因这周处虽有豪侠之气,却生性放纵,不拘小节,凶暴霸道,横行乡里,无法无天,或游猎纵马驰骋践踏民田,或话语不和动辄拳殴他人,当地百姓对他又烦又怕,视其为一大祸患。用现代话而言,少年周处就是个不走正道的混混、痞子、古惑仔。

后来周处也知道自己名声恶劣,人人厌恶,却百思不得其缘何如此。武艺高强的大侠不是应受到人们的崇拜和尊重吗?我周处怎么就那么不招人待见呢?看来是否有必要改变一下自己的风格了呢?

(二)

话说这一日,顽劣少年周处闲逛时见到一群老者唉声叹气愁眉不展,便问道:“如今风调雨顺庄稼丰收,你们为何苦而不乐呢?”

老者们叹道:“三害未除,如何能乐?”

周处道:“何为三害?”

老者们直言:“南山白额猛虎、长桥下水中蛟龙,再加上……加上你!”

周处恍悟,原来自己在人民心中就这地位!若换是往日,周处这脾气早就上去拳脚相加了,可这一次他没有,他已下决心要改变自己了。

他说道:“若把这些当成祸患,我能除之!”

老者们道:“真能除掉,则是我郡之大福啊!”

就在这一刻,旧的周处死亡了,新的周处诞生了。只见他背弓矢携利剑,先奔南山,去寻白额猛虎。

周处张弓搭箭,于大树下静候猛兽。不多时,腥风扑面,晴空霹雷,大虫扑来,周处飞箭如电,正中大虫额头,第一害至此毙命(也有版本说周处杀虎是用宝剑)。

周处歇息了片刻,又直奔长桥,瞅见波涛翻滚,便挥舞三尺青锋,纵身跃下,与那蛟龙搏杀。

蛟龙为何物?有的说是龙的一种,这说法有点神话,也有的说是鳄鱼,这个现实中倒是有。似乎也有可能是一种早已灭亡了水中凶猛动物。甭管是什么,反正这蛟龙比猛虎难对付的多,但见它或沉或浮,或翻或滚,又在水中游走数十里,而周处始终和它缠打在一处,和它一起沉浮、翻滚、游走……

周处除害一事已成当地最大新闻,百姓无不关注。他下水的三天三夜之后还未上来,百姓们顿时欢呼雀跃奔走相告,说三害终于全部完蛋,简直比过节还快活。

就在百姓们乐得合不拢嘴的时候,那水中的蛟龙翻着白肚皮浮了上来,它,挂了。紧接着周处也提着宝剑上了岸,虽有河水冲刷,但也能看出身上有血,也不知是蛟龙的还是他自己的。

周处得知乡亲们为自己和蛟龙同归于尽而相互庆贺的事情后,彻底认识到了自己是多么的浑蛋,从此立志学好,并决定拜师。其实从这一刻起,周处已经成为一个真正令人尊敬的大侠了,因为他不惧危难,舍生忘死,为百姓确确实实地除掉了三害。

周处早就听说昔日东吴名将陆逊的两个孙子陆云和陆机乃博学多才的名士,号称“二陆”,便前去拜访,当时陆机不在,周处请教陆云说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还来得及吗?陆云说:“古人贵在认识自己的过错朝闻夕改,你前程还长,只担心不能立下大志,何必顾虑名声不能显扬呢?”

名士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周处大悟,从此博览群书手不释卷,逐渐变得富有文采,而且志正义,严律己,言必信,终成一文武双全之人,并于吴国末年出任无难督(即吴军中“无难营”的统领)之军职。

有点遗憾的是,周处生晚了,他没赶上三国最精彩的那段群英荟萃之时,也没摊上孙权那样的雄才君主。他遇上的领导乃吴国末代君主孙皓这路的浑蛋货色,实在无法施展才干,只能眼睁睁看着奄奄一息的吴国被晋吞并。

倘若早生几十年,周处说不定能和关羽、张飞那样成为威名赫赫的三国无双猛将呢。

(三)

吴国完了蛋,周处似乎不怎么痛心疾首,他本来也不待见孙皓那破朝廷,但对于晋朝大将王浑那盛气凌人的态度,周处是极为不爽的,若换是当少侠的时候,他早就上去铁拳扁之了,而如今的周处可是修养极高之人,他以杰出的辩才成功反击了王浑。当然,从这也能看出周处甚是有种,勇猛不减当年,若换是其他吴国旧臣,哪一个敢如此顶撞晋朝大将呢?有时候,勇猛不仅仅体现于暴力。

西晋朝廷还是非常看重周处的,先封新平太守,后封广汉太守。于是乎,一幕奇迹出现了:武艺高强的大侠周处摇身一变,成了铁面无私、断案如神、极受百姓尊崇的“周青天”。这就相当于展昭变包拯,煞是有趣。

只见那周处脱去战袍摘下宝剑,换上官服拿起大印,端坐府衙内,心系百姓事。短短数年,政绩斐然。

周大人很忙,又是安抚戎狄,使叛变的羌人纷纷归附;又是推行教化,倡导仁义;又是收集战乱时遗弃的尸骨,好生安葬……最了不起的便是将多年积压如山的疑难案件一一断决,甚至那些拖了三十年未能判决的悬案也被轻松搞定。

一时间,百姓安居乐业,周处声名鹊起。

这正是:西晋有个周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情系百姓办实事,清正廉明敢为先。

朝廷闻之周处在地方上业绩卓著,甚是欣赏,便把他调进朝廷,封为御史中丞(类似于今天的最高检察院副检察长)。

这周处在地方上便一身正气刚正不阿,到了朝廷后秉性如故。今儿个弹劾文武重臣,明儿个弹劾皇亲国戚,把那些贪官污吏奸臣宵小全当成猛虎蛟龙来收拾,得罪了一大帮人。唉,没办法,谁让您人品太正,而那些混蛋太多了呢。

话说朝中有个梁王,名唤司马彤,乃昔日三国风云人物司马懿的第八子,仗着自己的显赫地位,公然违法,朝臣无一敢言,只有周处挺身而出,坚持执法如山,结果把这位王爷给得罪了。

“好你个周处,本王算是记得你了!你等着!”睚眦必报的司马彤表面上无所谓的样子,心理却越想越恨,他在静待时机,随时准备报复。

终于有一天,司马彤认为整死周处的机会来了。

(四)

西晋元康六年(296年),西北氐羌少数民族造反,推举氐族首领齐万年为皇帝。氐羌的万年大大震动汉人的万岁,西晋朝廷虽不咋样,但也不能坐视卧榻之侧他人酣睡,于是以梁王司马彤为征西大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还以昔日曹魏名将夏侯渊的孙子夏侯骏为安西将军,负责平叛。

这时朝中那帮被周处得罪过的大臣突然激动了,他们相互对视坏笑一下,随即异口同声地说:“周处乃吴国名将之后,忠诚威猛果敢刚毅,若派他随夏侯骏将军去平叛,定能旗开得胜!”

有出征疆场的机会,对于周处这样文武双全的人来说,是好事。否则这辈子只当审案查案的青天大老爷,实在有些委屈他那身超人的胆略和功夫了。

但是这个出征的机会对周处来说,绝对不是好事。朝臣明显是坑他呢!他在军中的两个上级,都是没本事的废材,一个是司马懿的儿子,一个是夏侯渊的孙子,他们父、祖的军事才能他们一点没继承,他们身上唯一值得炫耀的地方就是——我们有伟大的先辈、我们是名将的后代。更何况那司马彤还整天憋足了劲儿想整死周处。

这俩低劣的儿子和孙子,坑惨了一个伟大的英雄。

周处的处境危险了,不过也不是满朝文武都是想坑他的小人,伏波将军孙秀知道周处此去凶多吉少,便对他说:“你有年迈老母,可以推辞不去呀!”

周处却道:“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既然身事朝廷,父母也就没我这个儿子了。今日死就死吧!”

另一个站出来想拯救周处的人是中书令陈准,他上奏朝廷:“夏侯骏和梁王都是皇亲贵戚,非将帅之才。他们进也不求功名,退也不怕获罪。而周处是吴人,生性刚直不阿,忠勇果敢,得罪人甚多,有怨无援,此去必将送命。应该降诏下令孟观率一万精兵,作为周处的前锋,定能剿灭贼寇,不然的话,梁王肯定会让周处打头阵去送死,此战肯定失败。”

陈准费尽口舌说了这半天,结果被朝廷当成是屁话,不理。

知道周处被坑的不仅是朝臣,就连造反的齐万年也知道了此事。

这位伪帝早闻周处威名,昔日周处当太守时对羌氐人安抚善待,也曾让齐万年甚为感动,齐万年对周处既尊重又钦佩,他得知周处被坑后叹道:“周府君昔日在新平理政,我熟悉他的为人,才兼文武啊。若是他挂帅全权而来,我等岂能抵挡得住。若是受人制约,他就很好对付了。”

周处不是傻子,他很清楚自己此去会挨整,而且十有八九会被整死。但他早已不是那个动辄拳脚相加的顽劣少年了,他认为自己就应该尽人臣之责,尽节效忠,不能推辞畏惧。这便是古代英雄之所想所为。

于是乎,周处背上弓矢挎上宝剑,踏上了这刀戟丛生的险恶之路。时间,仿佛倒转了,似乎又回到了周处除三害的时候,同样的兵器,同样的人,同样的危险,只不过境遇和心情却是天壤之别……

(五)

次年正月,两军相遇。当时齐万年屯兵七万于梁山(不是山东那个水泊梁山,而是今天的陕西乾县),秉承司马彤之意的夏侯骏逼迫周处以五千人马发动攻击。

周处是不怕死的,但他不愿士兵们跟着他遭殃,也不想让朝廷蒙羞,他怒目而道:“军无后援,必定失败,我死不足惜,可是为国蒙羞啊!”

司马彤见周处不听话,便以最高统帅的名义再次强令他出兵,同时又假惺惺的对周处说:“周将军放心去吧,我肯定会派振威将军卢播和雍州刺史解系支援你的!”

军令如山,不得不从,周处叹息一声,上马奋戈,杀向齐万年大军。

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行进途中,文武双全的周处倍感凄凉悲怆,遂吟诗一首:“去去世事毕,策马向西戎。藜藿甘梁黍,期之克令终。”

文采展示完毕,武功接着上演,但见周处诗吟毕后迅速纵马杀入敌阵,瞬间便斩下两名敌兵的首级,晋军士兵见先锋如此英勇,大受感染,也都狂喊着进入厮杀状态,或乱箭齐发,或刀矛狂舞,和齐万年的军队杀作一团。

一时间,血光四起,人仰马翻,大有天崩地裂之势。

这一战,惨烈之极,五千对七万!从清晨杀到日暮,周处和他的猛士们已杀敌万余人,然毕竟敌众我寡,敌军不断增兵,晋军无人来援,司马彤所说的两支援军连鬼影都不见,晋军士兵已所剩无几,余下的也都是饥肠辘辘,矛断箭尽。

纵观整个战场,已是人头滚滚,尸堆如山,遍野皆红,俨如人间地狱。

“周将军,不能再拼了,贼军越杀越多,咱们很快就会全军覆没!赶紧撤吧!”

“撤吧!将军!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左右将士影把周处拖回到安全地带,力劝周处结束这场毫无胜算的自杀式战斗,只见满身是血的周处按剑道:“这正是我尽忠节之日,何退之有!况且古时良将受命,出征前必鉴一扇凶门以示决死,这就是有进无退也!如今诸军背信弃义,形势必定不可挽回,我身为大臣,以死殉国,应当如此!”

英雄末路,慷慨悲歌,言毕后,周处挣脱左右,执刃又杀入敌阵,只见寒光闪桃瓣,赤霞飞霜雪,周处殊死搏杀,力斩数十名敌兵后,伤痕累累,气力衰竭,可怜一代豪杰虽有毙虎屠龙之勇,也敌不过数万大军,敌兵箭雨矛林远近相交,周处最终壮烈殉国。

两个龌龊的官二代,终于成功坑死了一个勇武的英雄。卑鄙小人,远比猛虎蛟龙更可怕。

周处的死讯传到朝廷,满朝文武无一人敢站出来抨击梁王司马彤,好在有些大臣上奏说周处忠勇报国,应该嘉奖。于是朝廷下诏追赠他为平西将军,赐钱百万,墓地一倾,并赡养周处老母。

周处虽是英雄武将,但文武双全的他也遗留下不少文史佳作,如《默语》三十篇、《风土记》及《吴书》,后世江苏宜兴建有周王庙,祭祀这位英雄。而周处除三害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成为励志经典。

周处死时,一位被誉为“史上第一美男子”的西晋文豪奉诏作诗纪念道:“周徇师令,身膏齐斧。人之云亡,贞节克举。”这位美男便是大名鼎鼎的潘安。很多时候,文人才子对豪侠战将总是充满赞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