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西汉。在烽火狼烟的汉匈边境,有一位农民大叔,他性情质朴,老实厚道,口才笨拙,不善言辞,偶尔会傻笑。
如果你仔细看,还会发现这位憨大叔的形貌与众不同,他身材高大,体形威猛,尤其那一对猿猴般的长臂更是另类。
忽一日,羽书飞驰,战火突起,胡虏掠边!农民大叔摇身一变,只见他戴兜鍪,披战铠,风一般地抄起神弓利箭,轻舒猿臂,两指扣弦,于冷月寒光之下瞄准敌酋……
憨厚的形象一扫无余!
原来如此!他并不是真正的乡下人,而是一位战功煊赫的武将、一位会“飞”的大汉英雄,他的名字叫——李广。
作为战国时秦国名将李信的后代,作为世世代代都精于射箭的“良家子”, 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李广这辈子除了射箭几乎没啥爱好,弓箭就是他的心肝宝贝,就是他的终身伴侣。
李广对弓箭的爱几乎达到了走火入魔的境地。打仗时必射、打猎时必射、就连打赌时也必射——闲时无事便与别人玩赌射游戏,输了罚酒,终生如此,乐此不疲。
除此之外,李广还有一个极爱玩的游戏也和弓箭有关,即打老虎。
在数不清多少次的猎杀兽中王的游戏中,李广射杀过不少猛虎但也被突然袭来的猛虎扑伤过,而最著名的一次则是他半夜三更看走了眼,把林草中的巨石当成了猛虎,一箭射去,白天再看时,那箭竟深深地插入巨石,使出多大劲儿也拔不出来。
极为纳闷的李广对着巨石又射了几箭,却无论如何也射不进去了,只有那箭石相碰蹦出的火星在跳动……关于这段故事,唐诗人卢纶有诗赞曰: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李家神箭,冠绝大汉,四百余年,独领**。在历史上所有的神箭手中,最受文人们尊崇的,就是李广。太多的诗词文章,对这位大汉豪杰有着太多的赞颂……
(二)
汉文帝刘恒在位时,匈奴大举入侵萧关(今宁夏固原市东南,是关中和塞北的交通要冲,从秦汉到唐宋,一直是中原王朝抵御外族入侵的咽喉要处),李广带着他的宝贝弓箭踏上了前线,他仗着高超的射术击毙不少匈奴兵,被文帝提拔为皇帝侍卫后,哪里有险关,他先突破,哪里有猛兽,他先格杀,堪称大内高手。
匈奴擅长骑射,李广比他们还擅长骑射;野兽机敏凶猛,李广比它们更机敏凶猛。真功夫和英豪气,让李广被皇帝爱,也让李广被士兵爱,被百姓爱。
有一次汉文帝盯着李广那憨厚的面孔,捋着胡须叹道:“可惜啊,你生不逢时,你若生在高帝(即汉高祖刘邦)时代,封个万户侯不在话下!”
此话引发人们无限遐想,若李广早生些年,生在那楚汉争雄的岁月,仗着他那无敌的神箭和武勇天下无对的西楚霸王对决一番,结果会如何呢?飞将的箭和霸王的戟,可都是华夏武术史上响当当的必杀绝技。
楚霸王,李广肯定是没机会和他对打了,但几个刘汉王朝自家的王,倒是和李广干了一仗。之所以打,是因为这帮王造大汉皇帝的反。
汉景帝刘启即位后,爆发了以吴王刘濞、楚王刘戊为首的吴楚七国之乱(前154年),这是老刘家的家务事,只不过这家务事比较暴力。
为了收拾这帮闹事的叔叔和兄弟们,汉景帝派出了极善用兵的太尉周亚夫挂帅出击,李广便是这周太尉麾下的骁骑都尉。
两军开打,李广把造反王爷们皆视为他昔日猎杀的野兽,只见他旋风般冲入造敌阵之中,连续打翻了好几个敌兵,一举夺得敌军迎风招展的帅旗,接着又迅速突出重围,杀回本阵。
王爷们的军队惊呆了、吓傻了。这场景真是如飞一样。看来李广的武勇不仅仅体现于其箭术之上,也体现其陷阵之上。
帅旗,在军队中的地位无可替代,那荣誉的象征,也是指挥的标志。对于古代将士来说,战场之上最最勇猛的行为,便是夺旗和斩将。
然而这飞夺帅旗的辉煌战功,却没能使李广获得封赏,啥原因呢?因为李广摊上事儿了——野心勃勃的梁王刘武为收买人心,私授李广将军大印,这一目无朝廷的行为触怒了汉景帝,要知道,汉景帝可是最烦这帮王爷的了。
此后李广被景帝派到边境历任上谷、上郡、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诸多郡的太守,防守匈奴。这时候的匈奴很是嚣张,他们最大的爱好便是跑到边境来进行劫掠。打这儿起,李广的神箭在各大边郡不停地狂射,跑来抢劫的匈奴兵只要被李广瞄上了,基本上都是来一个挂一个,来两个挂一双……
面对敌手,李广永远是睥睨一切的姿态,因为他对自己的功夫充满了万分的自信,甚至自信得有些自负,正因为如此,每逢战斗,他都要亲身出阵、亲手格杀!李广可想不到,他的勇猛和自负竟然把一位战友给搞哭了。
这位汉朝将领名叫公孙昆邪,在多次看到李广玩命的场景后,他流着热泪对汉景帝说了一番特经典的话:“呜呜呜……李广才气,天下无双。可他自负其能,屡次和敌军激战,恐怕牺牲了他呀……呜呜呜……”
公孙昆邪此言相当精辟,即指出了李广的优点和长处(武艺绝伦、勇猛无畏),也道出了李广的缺点和短处(自负轻敌,好勇斗狠)。
李广的一生,可谓成也武勇,败也武勇。
(三)
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从不甘寂寞的匈奴第N次南下抢劫,当时李广军中有一个被景帝派来和李广学习打匈奴之法的宦官(时称“中贵人”),这位公公带着几十名骑兵外出瞎逛,突然遭到三名匈奴兵的堵截。
公公虽是阉人,但这些日子深受李广威猛气质的感染,也变得非常勇敢。他想:敌兵不过三个,而我们有几十个,只要我们一拥而上,必能取胜!
宦官的想法很美好,而且马上付诸行动。只见他一马当先,带领骑兵们向三名匈奴兵奋勇杀去。一番战斗下来,结果耸人听闻——
宦官身边的骑兵几乎被三个匈奴兵斩尽杀绝,宦官中了一箭,血流不止,好在马快、命大,好不容易逃出了险境,回去后就向李广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自己的恐怖遭遇。
具有丰富打匈经验的李广,听了宦官的诉说后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原来那三个战斗力超强的敌人是匈奴的射雕高手,个个都有以一当十的功夫,怪不得被宦官和他的骑兵们被搞得那么惨。
只有我才能对付得了他们!李广的自信劲儿又上来了。只见他全副武装、翻身上马,招呼一百多名骑兵奔腾追击,要给死伤的战友们报仇。
李广很快就追上了三名敌兵,这三位老兄还处于刚才尽灭汉军骑兵的喜悦之中呢,他们都未骑马,而是优哉游哉连说带笑徒步而行,已走了几十里路。
“尔等都散开来,看本将亲自拿他们!”李广下令他的骑兵左右散开,自己张弓搭箭瞄准目标,来了招 “闪电连射”——三支羽箭横穿气流、迅疾中靶!
这世上,还没人能躲得开李广的箭!顷刻间,三名匈奴勇士就被射死了两个,剩下的那个没死,但伤了,疼得嗷嗷叫,李广飞马而至,将其生擒。
审讯被俘者,果然是匈奴的射雕高手,汉军一片欢呼,李广傲气冲霄!
就在李广刚捆好俘虏之时,突然又出了大事!汉军将士发现前方尘埃滚滚杀声渐近,也不知从哪里竟然冒出来数千名匈奴骑兵!
李广手下可只有一百多人,部下们都吓得头脑发蒙拔腿要逃,唯李广镇定自若,以雄浑之声说道:“我们远离大军数十里,如今只凭百余骑兵逃跑,数千匈奴兵必定追赶射杀我们,到时候我们铁定全部完蛋!现在我们应该留下别跑,匈奴兵就会以为我们是大军派来诱敌的,绝不敢靠近攻击我们!”
说完后李广命令骑兵前进,行至离匈奴阵地约二里之处停了下来,接着李广又下令道“全部下马,卸下马鞍!”
手下一骑兵大惊,不解道:“敌军众多且距离极近,如今我们全变成了步兵,若有紧急情况,可如何是好?”
李广依旧淡定而言:“敌军以为我们会逃,那我们就展示给他们看我们就是不走,这样敌军便会彻底相信我们是引诱他们上当的。”
李广果然是料敌如神,汉军颇有些送死味道的行为,反而让匈奴兵大为疑惑,皆不敢来攻,只是远远观望。
这时一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巡视部队,李广心中大喜,飞快上马率十多个骑兵奔驰而上,将这位“白马王子”一箭射死,然后又迅疾返回,卸下马鞍,命令士兵全都将战马自由放开,下马躺着休息。
那么惊险刺激的时刻,李广却轻松地跟玩游戏一样。
匈奴兵越看越纳闷——这帮汉军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玩我们呢?
匈奴兵依旧不敢擅自进击,其中部分因为害怕附近有汉军大部队的埋伏,还是部分因为害怕汉军中那位猛人那百发百中的追命箭。
恰在此时,日落西山,天色渐暗,匈奴兵已经认定汉军在附近一定有伏兵,越想就越害怕汉军大部队乘夜色突袭自己,于是乎干脆全部撤退。
次日清晨,李广见对面空无一人,便带着一百多兵骑兵从容返回大营。
(四)
岁月如梭,几度春秋,李广的神箭继续在边境飞来飞去,而彪悍的匈奴骑兵仍旧在草原大漠纵横驰骋,毕竟凭借李广一人之勇是无法给匈奴造成致命打击的,直到一个雄才大略的铁血帝王主掌大汉帝国后,这一切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
汉武帝刘彻,这位好战的雄主即位后,意气风发,龙须飘舞,调兵遣将,剑指北疆,准备给匈奴一个彻彻底底的交代,匈奴的黑暗日子即将降临了。不过在汉匈大战正式爆发前,李广突然被武帝从边境调回了首都长安,原因还是李广的武勇。
武帝当太子时,就听说军中有个武艺高超的战将叫李广,即位后一些大臣又总在武帝面前说李广如何如何了得,武帝想,既然如此厉害,那干脆把他弄到自己身边算了,于是,武帝传令下去,调任李广为未央宫卫尉(皇宫警卫)。
武林高手,担当皇帝的卫队长,再合适不过了。与此同时,另一位和匈奴厮杀多年的猛将程不识也被武帝调回长安,被封为长乐宫的卫尉。未央宫和长乐宫被称为汉朝的西宫和东宫,前者是皇帝呆的地儿,后者是太后呆的地儿。也就说,老李和老程,一个肩负着保卫皇上的重任,一个肩负着保卫太后的重任。这一工作,绝不能有丝毫差池,否则的话,后果可想而知……
老李和老程都是边境太守出身,如今都担当了皇宫的警卫队长,可老程却不怎么待见老李,很有点同行是冤家的味道。其实这对战友并无私怨,只是治军理念大不相同罢了。
李广行军,从没有严格的编制、队列和阵型,只是靠近有水源的草地随便驻扎,安营扎寨时从没人放哨巡逻,军中文书也一律从简,只是在远处随便布置一个岗哨。乍一看,李广的士兵简直是自由散漫。
程不识呢?截然相反,治军严谨,对士兵严格要求,编制清晰,队形整齐,安营扎寨固若泰山,夜晚必敲刁斗(古代器具,白天可当饭锅,晚上敲击巡更)巡逻。他的士兵,恨不得每天时时刻刻都剑拔弩张。
李广的风格纯天然,不拘一格;程不识的风格很缜密,科学管理。这是两个极端,士兵们自然喜欢跟随李广而不愿跟随程不识。原因很简单,就像两位老师,一个和蔼可亲不怎么管你,一个严厉铁面啥事儿都管,学生们,更喜欢哪一个呢?
两位猛将治军风格,各有优劣。一般情况下,老李军队遭遇匈奴突袭时,是很难招架的,但他的士兵却很乐意为他效死,个个发飙。他们能大胜,也能大败;老程部队平日紧张忙碌压力太大,士兵心情是抑郁的,但敌人却不敢来犯。
李广的治军风格和他的个人武勇一样,能给他带来成功,也很容易带来重挫。
随着汉匈大战的正式打响,李广别离了皇宫,别离了首都,从大内侍卫再度变成沙场战将,挟弓背箭,踏上了疆场。
几部热血沸腾的“功夫大片”隆重上演……
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李广出雁门(今山西代县西北)击匈奴,这次李广有些惨——他的军队遭遇匈奴大军突袭,将士们很努力地血拼,但还是因为寡不敌众,遭遇惨败。
李广冲得最猛、打得最狠,又是主将,所以成为匈奴军重点群殴对象。无情的刀丛箭雨齐对老李,老李在奋力干掉一批匈奴兵之后,英勇负伤,壮烈倒在血泊之中,不幸被匈奴军生擒活拿!
看来自由散漫的军队遭遇强敌突袭,果然会很倒霉。
潸然泪下!大汉军士为之一哭!
哇哈哈,竟然拿住了李广?!早闻李广大名的匈奴单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传令全军:捉得李广一定要活着解送来!
单于真的很想见识一下,这位曾数次把他的部下射得人仰马翻的大汉猛将到底是个什么模样,更想以此严重侮辱一下那个年轻气盛、骄狂凌人的刘彻。
此事使得世人皆惊:天下无双的李广竟然成了战俘;他的神弓利箭,竟然不再发挥作用了!他的武勇威名,真的要大打折扣了!
若一般将领遭遇这种境遇就算彻底完了,但李广可是“飞将军”,他很快就以“飞”的方式挽回了颜面。
匈奴骑兵秉承单于旨意,把负伤的李广装在绳网里,又挂于两匹马中间,打算把他带回草原王庭。
李广躺在绳网里双目紧闭,大脑却在飞速运转,酝酿逃脱之策。
走了十多里后,李广悄悄地睁开了眼,眯着眼缝斜视着旁边的一位匈奴小兵,心想:这小子骑得真是一匹好马!
突然间,这身负重伤的李广来了个“轻功”,闪电般纵身飞上这个匈奴小兵的马匹,又闪电般将他踹下马同时夺走了他手里的弓箭!
这一系列动作急如星火干净利落,此时匈奴兵将的脑子里都在乐颠颠想着回去后单于该如何封赏他们呢,根本就没反应过来,当他们反应过来时,李广早已快马加鞭奔逸绝尘!
匈奴军赶紧出动数百骑兵追杀李广,坚决不能让煮熟的鸭子飞了,然而他们哪里架得住弓箭在手的李广。李广边跑边射,一箭一个,匈奴追兵死伤一路,不得不放弃。李广终于逃归汉营。
这幕惊险的功夫大片精彩是精彩,可李广毕竟是败军之将,为自己换回颜面不假,但还是丢了大汉的面子,又赔了不少兵马。回到京师长安后又惊险了一把,差点完蛋——李广被朝廷判了个死刑,多亏花钱赎罪,才免于一死。不过将军是别想干了,直接被贬成了平民。
(五)
相比战将生涯,当老百姓的日子,应该是平静如水的,可李广偏偏平不了。原因,还是他的武勇和自负。
在老家闲置时,李广常去南山打猎。这天夜里,他和朋友在乡间饮酒,喝得有些兴奋,归途中经过霸陵亭,突然冒出一人,大喝一声,不让李广继续前行了。
这位前来挡道的老兄乃驻守此处的霸陵亭尉,碰巧的是,他也喝了不少,醉意朦胧。不让李广通行,是因为上面的规定:禁止夜行。
一般碰到这种有眼不识泰山的情形,都是老大还没恼火,老大的跟班先恼火。这不,李广还没发话,李广的随从就对霸陵亭尉盛气凌人地说:“此乃前任李将军!竟敢阻拦?!”
霸陵亭尉认死理,坚持原则,再加上又醉了,更是天不怕地不怕,说道:“现任将军尚且不能夜间通过,何况前任?”
就这样,一个喝醉酒的人把另一位喝了酒的人给扣留了,直到天亮才放行。出人意料的是,一贯脾气火爆的李广竟然不吭不响老老实实听候安排。
有人赞道:李将军遵纪守法、不搞特殊,又低调、宽厚,值得钦佩。
遗憾是,这人赞早了。没多久,李广秉性中那邪恶的一面突然显现——被汉武帝重新启用为右北平太守后,李广请求霸陵亭尉同往,刚到军中,李广便面露凶相,将这个昔日得罪了自己的小官一刀砍死!
若想报复人家,骂一顿,或者打一顿也就罢了,毕竟不是什么杀父之仇夺妻之恨,再说了人家也是秉公办事,无非是态度不大好而已,可李广竟然置人于死地,这就太过分了。
李广滥杀无辜的行为令后人读史至此唏嘘不已——貌似憨厚的李将军,实则心胸狭窄,睚眦必报。
杀霸陵亭尉,乃李广人生一大污点,但很快,他就在战场上闪出了亮点。
李广重出江湖任右北平太守后,打算前来杀人抢劫过把瘾的匈奴听说是“飞将军”来了,就立马打消了犯罪念头,即刻从良,此后多年都不敢骚扰右北平。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又一幕扣人心弦的惊险大片隆重上演。李广和那位出使西域的英雄、博望侯张骞出右北平分两路执行军事任务。前行数百里,李广所率四千骑兵突然被匈奴左贤王所率的四万骑兵包了饺子。
天啊!这可是十倍于己的强敌啊!硬拼?必死无疑!逃跑?绝无可能!难道只能束手待毙?难道又要和上次一样寡不敌众成为匈奴的俘虏然后再用计逃脱?
形势万分危急,李广的军士们都吓得魂飞天外,正是这种时刻,方显英雄本色。李广临危不惧从容自若,对身旁一人说道:“胡虏有何惧哉?!敢儿,去!砍他们!”这人得令后立即率数十名骑兵突入敌阵!
这位猛士不是别人,正是李广的小儿子李敢,此君无愧于将门虎子,其勇猛指数不输乃父,砍人之功更是青出于蓝,但见他左冲右突,直透重围,手刃大批匈奴骑兵,来回如入无人之境,直杀得匈奴兵胆战心惊!
李敢杀回本阵后神采飞扬,对汉军将士们吹嘘说:“胡虏太好打啦!”
李敢的壮举,使得军心终于稳定下来。
匈奴军知道李广父子的厉害,决定以群殴和乱箭来对付汉军,他们从四面八方步步逼近汉军,集体张弓,箭如雨下!
李广则将汉军列为圆阵,让将士们背里面外,如辐射状抵挡匈奴的群殴箭雨,然而即便如此,汉军依旧死伤惨重,箭也将尽!
此时的李广面无半点惧色,依然镇静如初,他下令士兵箭扣弦上引而不发,自己却抄起了一种极具杀伤力的强悍武器,对准匈奴的副将开始夺命!
那位说,“飞将军”又要张弓射箭了,但是史书告诉世人,这一次,李广发射羽箭用不是弓,而是一种比弓更为生猛骇人的远射器械——弩!
话说这弩相当于了加了机具的强弓,有木臂,有扳机(当时称为“悬刀”),有瞄准器(当时称为“望山”),有发射口,相比弓箭,弩箭更加地稳准狠,且射击距离是普通弓箭的一至两倍,差不多等于古代的步枪。昔日秦灭六国,弩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广这次所使用的家伙乃汉军中最著名的劲弩——大黄力弩,拉力乃十石,相当于三百公斤!所用的弩箭也是威力极大的飞凫箭和雷影箭,前者赤茎白羽,后者青茎赤羽,皆致命利器也!由此也能看出李广的膂力是何等惊人!真神将也!
由于弩箭有木臂、扳机、瞄准器和发射口,所以用起来比弓箭容易,不过也必须是力大之人方能使得,玩得转弓箭的李广更能玩得转弩箭,只见他大黄力弩连续射击,“嗖、噗、嗖、噗……”数名匈奴副将命归黄泉,匈奴军颇为畏怯,不敢近前,包围圈也逐渐松懈。
李广在包围圈中一直坚持到傍晚,其部下基本上都已被吓得接近大脑崩溃六神无主,只有李广神情自若,状态极佳。一直等到次日张骞军赶来,匈奴兵才解围而去。自此之后,全军上下无不对李广的盖世之勇猛佩服得五体投地。
虽然“飞将军”的个人勇猛尽显无余,但他毕竟没打胜仗,损失惨重和勇猛杀敌这两样表现功过相抵,李广又一次未获任何封赏。
和李广既然相反的是,有两位年轻将星横空出世了,没见他们怎么显露个人武艺,却统领大军取得了一系列重创匈奴的辉煌大捷,全都封侯拜将,地位显赫。
这对将星乃舅甥关系,舅舅出身奴隶,却因为漂亮的姐姐一步登天,成为汉武帝的小舅子,汉武帝也成了他的小舅子(刘彻娶了他姐姐,他也娶了刘彻的姐姐平阳公主),此人用兵最擅长途奔袭狂飙突进,堪称古代闪击战之典范。他七战七捷,歼敌五万,威震大漠,单于丧胆!
外甥首战匈奴时年仅十八岁,这孩子从不读兵书,打仗全凭临场发挥,且场场皆赢,他骄狂冷酷,又热血豪胆,战术比舅舅更为生猛。在他极为短暂的四年军事生涯中,他四战四捷,歼敌十一万多,饮马瀚海(今贝加尔湖),封狼居胥(今蒙古国肯特山),他去世时年仅二十四岁,他那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言壮语一直回**在历史的天空,久久不绝……
这就是汉武帝时代最璀璨的军事家——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的传奇,相比他们,李广似乎真的过时了……
(六)
无数人都叹道:李广难封。但为何如此呢?
有人说他命不好,打仗时经常点背,不是被数倍于己的部队包围就是无功而返,每次出击都不如卫霍二人斩获丰硕,当时有一相面大师曾为李广分析说,李广之所以不得封侯的原因是,他作陇西太守时用欺骗的手段杀死了八百多投降的羌人。杀降乃人生大祸,所以李广注定命衰。
也有人说,李广只凭神弓利箭和个人勇武和敌人干仗,完全不会卫青和霍去病那种指挥大兵团迅猛歼敌的战术。他的思想跟不上潮流,他只是一员勇猛盖世的武将、一个天下无双的神箭手,而不是一名出类拔萃的军事家……
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飞将军”迎来了人生中的最后一战,也是最为悲惨的一幕。这一年,刘彻发动漠北大决战。李广以前将军身份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击。武帝和卫青都觉得李广年龄太大又经常点背,所以就故意不让李广与匈奴单于正面交锋,而卫青又打算把立功的机会送给好哥们公孙敖,所以就强令李广走迂回遥远的东路。
强烈渴望和匈奴单于决战的李广怎能甘心,他亲自向皇帝请求道:“臣乃前将军,可大将军却让臣改走东路,况且臣从年轻时便与匈奴作战,今日才得以遭遇单于,臣愿意担当前锋,和单于决一死战!”
李广说得很是激动,几乎老泪纵横,然而汉武帝和卫青决心已定,不肯更改,卫青又下书一道,强令执行。
李广心中恼怒至极,却又不能抗命,没和卫青道别就愤而踏上了不归之路。
悲剧降临了。由于军中没有向导,李广迷失方向,未能和卫青及时会师,而卫青出塞千里,在漠北遭遇单于,单于受到惊吓,率军远遁,卫青未能找到单于踪迹,只好南归,返程中正好遇到了李广。
卫青道:“我要将此行之详情呈报皇帝。”不善言辞的李广未发一语。
卫青大怒,下令李广的手下前往听候审问,李广这才说道:“校尉们无罪,都是我自己迷失道路。我现在亲自去听审。”
回到自己的军帐后,李广说道:“我从年轻时便与匈奴作战,大小七十余战,今天有幸跟随大将军出击单于,可大将军却强令我走迂回遥远的东路,我又迷失道路,莫非是天意?况且我已六十多岁,总不能再受那刀笔吏的侮辱吧!”
说完后李广突然拔刀自刎,血溅当场!
(七)
李广平日治军对士兵极好,大伙渴了,他绝不碰水;大伙饿了,他绝不吃饭。又对士兵管理宽松,所以军士们对他既尊崇又热爱。李广一死,其部下皆失声痛哭。
“飞将军”的名声不但享誉全军,也流传于市井和江湖,在百姓们的心中,他是一位可敬可爱的英雄。百姓听说他的死讯后,无论老者还是年轻人,无论相识的还是陌生的,无不伤心泪流。
李广的一生既是传奇也是悲剧,而他的儿孙们也都几乎是和他一样的命运。他的小儿子李敢一直认为是卫青致使老爸含冤而死。有一日,李敢突然出手,将卫青打伤,卫青在处理李敢这事上还算厚道,他隐瞒未报,可他那个火爆性格的外甥霍去病可不吃这套。不久,霍去病趁射猎之时射死了李敢,而皇帝亲眼看到了这一幕,却因为宠爱小霍而隐瞒了真相,对外界宣布李敢是野鹿撞死的。
李广的孙子李陵(李广长子李当户之子)也是一员猛将,和爷爷一样擅长射箭。在一次出征匈奴时,他率五千士兵被单于八万大军包了饺子(这点也太像他爷爷了),李陵军箭已用完,就以短兵拼死格斗,愣是杀死匈奴兵一万多人,但最终还是全军覆灭,自己也成了匈奴军的俘虏。
单于久闻李家大名,对李陵的勇猛也极为欣赏,便把女儿嫁给了他,就这样,李陵很不情愿地成了“汉奸”,而他的母亲妻子儿女全被朝廷斩首,从此李家名声败落。
汉朝很多人都以李陵为耻,唯太史公司马迁为李陵辩护,结果受到牵连,处以宫刑,后来他忍辱负重,完成了伟大的《史记》。而在《史记》中,描写李广的《李将军列传》是全书文笔最精彩的篇章之一。
虽然战术过时,虽然没有太辉煌的战绩,虽然有各种缺点,但李广依然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大汉名将,依然是一位勇武盖世的英雄。也正因为有很多的不足,才让他显得血肉丰满,更为真实。《水浒传》梁山108将中有一帅哥花荣,就因其精湛的射箭本领得了一个“小李广”的美誉。
李广的传奇悲剧壮举也刺激了后世不少诗词高手,让他们每每想起“飞将军”便心潮澎湃才思潮涌,写下了不少称赞李广的诗句,其中最著名的一篇就是连小学生都能背诵的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