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真实历史上的古代武功高手

51.猿臂美髯 东莱义士——太史慈(三国)

字体:16+-

(一)

话说东汉末年,有一个穷凶极恶的贼寇欺负了一个满腹才华的文豪,文豪平日吟诗作文甚是了得,但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面对恶贼,文豪一筹莫展.关键时刻,一个好学上进的公务员突然从天而降,终于将文豪救出险境。

好学上进的公务员竟能打得过恶贼?没错。只因此君除了公务员这身份之外,还有一个身份——武艺精湛的功夫高手。

被他拯救的文豪,姓名家喻户晓,孔融是也。昔日让梨闻名的好儿童,今日的“建安七子”之一。

救他者,名叫曰太史慈,字子义,无论在演义里还是正史上,他都是东吴最出色的猛将之一。当然,拯救孔融的时候,他还不是老孙家的人。

太史慈家居东莱黄县(今山东龙口),身高七尺七寸,和关羽一样生就一部飘逸潇洒的美须髯。他自幼习武,猿臂善射,弦不虚发,堪比飞将李广。更难得的是,这位神箭手文武兼备,孝义双全,堪称古代最优秀青年的楷模。

太史慈少年好学,不玩弓箭时,就手不释卷,终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市政府的公务员(郡奏曹史)。就任没多久,一件不大不小的事件就落到了他的脑袋上。

太史慈所任职的市政府(郡)和省政府(州)发生了矛盾,领导们互不待见,皆想上报朝廷声言自己才是对的。省政府生怕朝廷相信了市政府,便赶在市政府汇报之前将自己的奏章送到了京城洛阳。

市长(郡守)急了,深恐落后不利,便求取可为使者之人,争取能赶在省政府奏章到达之前先声夺人。

“大人,此事交给在下,保管搞定。”太史慈踊跃报名,市长很是欣慰,便派他出马,日夜兼程取道,前往洛阳。这一年,太史慈二十一岁。

太史慈来到洛阳公车(管理上奏的政府机关)门下等候,看到省政府公务员也来了,便对他忽悠道:“您也是前来欲通奏章的吧?”

省公务员哪知道太史慈是他们敌对的东莱郡人,便很傻很天真得说:“是的。”

太史慈眼珠一转,道:“奏章在何处?”

省公务员继续天真无邪,道:“在车上呢。”

太史慈心中暗喜,道:“奏章的题署不会有错吧?取来看看。”

省公务员纯洁依旧,真就从车中取来奏章递给了太史慈。

就在奏章交到太史慈手中的那一刻,太史慈的另一只手已迅速从怀里抽出一把寒光闪闪的小刀来。

莫非太史慈要杀人灭口?这光天化日之下,在京城机关门口,他敢如此?莫非疯了不成

不!太史慈绝非无脑的莽夫,他抽刀并非杀人,而是“嘁哩喀喳”把奏章给切碎了。

省公务员当场就蹦起来了,心想还不如把我给切了呢!只见他大吼道:“有人毁我奏章啊!”

太史慈不慌不忙,一把将他拽到马车里,说道:“若您不把奏章给我,我也不可能趁机毁了它,现在你我吉凶祸福相同了。我不会独受此罪责。若你我悄然逃离,就能以生换死,不用一起受刑了。”

省公务员还有点迷糊,说道:“你为了你的领导毁了我的奏章,不是已经如愿了嘛,你干嘛还要逃跑?”

太史慈道:“当初受郡守派遣,只是看看奏章呈报了没有。我过于意气用事,毁了您的奏章。如今回去,也恐怕会因此收到严厉批评,所以想一起逃离。”

省公务员觉得太史慈说的很有道理,便和他一起逃离了洛阳。呆呆的省公务员怎会知道,他又被太史慈忽悠了。

太史慈出城后,瞎绕了一圈,又潜回城内,将郡守的奏章上呈。省政府得知此事,干憋气,又派了一个聪明点的官员带着新写的奏章第二次去洛阳。不料有关部门以先得市政府奏章为由,不再复查此案,省政府因此被揭了短。

这一事件,使得太史慈名噪一时,但也遭到省长(州牧)的忌恨。太史慈为免受其害,避居于辽东。

一身武艺的太史慈,却是在这样一件和“武打”无任何关系的事情上扬了名。虽说有点欺负老实人的味道,但他的机智和果敢却尽显无余。

在接下来的一件事情上,太史慈精湛的武艺终于获得了展示。

(二)

孔融,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孔圣人之后,幼时聪颖,四岁让梨,流传至今;十岁于士大夫李膺府上语惊四座,名载史册。长大后文采盖世,成为一代名儒,担当北海相(今山东潍坊、烟台一带的地方长官)之职。

孔融一贯尊贤重才,他听说东莱有个太史慈乃非凡之士,便多次派人探望太史慈的母亲,并赠送了不少礼物。当时太史慈避难辽东,老妈孤身家中,颇有些凄凉,此时孔融能伸出援助之手大献爱心,岂能不让老夫人大感温暖、感激不尽?

孔融是儒雅的贤者,可偏偏遭遇了战乱杀伐之世,当一些不雅不贤的人纠缠上他时,他是毫无招架之能。

给孔融带来极度恐慌的人,名叫管亥,身份是造反的黄巾军将领。

东汉初平四年(193年),孔融于都昌(今山东潍坊昌邑)突然被管亥以大军包围,手无缚鸡的文人遭遇杀人不眨眼的反贼,说也说不通,打更打不过,只能被围在城里终日唉声叹气。

正巧此时,太史慈从辽东返回家中,太史妈妈拉过儿子说道:“你和孔北海素未谋面,但自你走后,他对我赡养抚恤甚是殷勤,比旧友故交还要深重。如今他被贼人围困,你应速去救于他。”

太史慈是出了名的孝子,最听妈妈的话;太史慈也是出了名的义士,对其有恩者,必当报答。很快,他就单人步行径直来到都昌。看到黄巾军的包围还不甚严密,太史慈便仗着功夫了得,于夜间窥测时机,趁敌不备,如狸猫般神不知鬼不觉地爬入城中,终于见到了孔融。

危难时刻,得见救星。孔融激动得几欲泪流。

太史慈双拳一抱,说道:“恩公,请给我一支兵马,我出城去把那贼军杀散。

可是孔融却并未听从太史慈的建议,他觉得太史慈孤身一人,就算武功再高,带着那点兵马也是敌不过管亥大军的,怎能让他轻易玩命。

孔融最想等待外面的援军帮助自己,可偏偏援军久久未至,敌军却越围越凶。这时,孔融的脑海里突然闪现出一个名字——刘备。

对,那刘玄德乃汉室宗亲,一贯标榜仁义,若去请他帮助,定会援救于我。可孔融登上城楼一看,脑子里的那点希望又瞬间破灭了。贼军声势浩大,如潮奔浪涌,要去向正在担任平原相(今山东平原)的刘备求救,如何出得城去?

没有现代化通讯设备(如电脑和手机),确实急死个人。

就在孔融百爪挠心之时,太史慈又站了出来,主动请求出城去告急于刘备。

孔融叹了一口气,道:“今贼军包围甚密,众人皆言不可,卿意气虽然豪壮,但还是异常困难的吧?”

太史慈无半点犹豫,答道:“昔日您尽心照顾老母,老母感恩,才派我赶来救君之急。母亲之所以让我来,便知道我一定会帮到您的。如今众人皆说不行,我太史慈若也说不行的话,怎对得住您厚爱之义,岂不也违背了老母派我之意?”

一番话,说得孔融满心感动,便答应了太史慈。太史慈随即开始行动。

太史慈整理行装,饱餐战饭,待到天明便挟弓带箭翻身上马,只率各拿一个箭靶的两名骑兵,打开城门径直而出。

这一连围了数日,不见动静,今儿个却突然有人冲出城来,管亥军大惊,兵马纷纷出动。没想到太史慈并没搭理他们,而是来到城下壕沟内,树立起两名骑兵带来的箭靶,开始若无其事地练习射靶子,射完后又跟没事儿人似的返回城内。

管亥军很纳闷,实在想不通这人想要干啥。只为了练习射箭?城内就不能练?令更他们更纳闷的还在后面呢。次日清晨,太史慈又出城练箭。这时管亥军的士兵已不像之前那么警觉了,包围圈中的人有的站着,有的躺着,没人管太史慈干啥。太史慈射完后又返回城内。

第三天清晨,太史慈又跑出来了。“切,这个神经病!”管亥军已经彻底无所谓了,全都无视于他。

可是这一次,太史慈玩真暴力了!只见他打马扬鞭,突然冲向包围圈,当敌军反应过来时,他已经踏翻了好几个敌兵,突驰而去。

管亥军顿感被耍,甚为愤怒,纷纷出马欲干掉太史慈。可是他们哪知道,这个射靶子忽悠他们的人,还真的是个神箭手,这一次,他们会成为他的肉靶子。

太史慈张弓搭箭,回射数次,疾如雷闪,恰似流星,几名敌兵登时归阴。其余者严重受惊,再不敢追赶。太史慈顺利突围,很快就来到平原,见到了刘备。

“我太史慈本东莱粗鄙之人,和孔北海非亲非故,只是志气相投。如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立无援,危在旦夕。素闻您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所以北海翘首仰待,派我冒白刃突围,从万死中将自己托付给您,希望您能出手相助!”

大名鼎鼎的孔融竟然也知道我的刘备的名字?还求我救他?刘备激动万分,当即派遣三千人跟随太史慈前往。管亥军就是欺软怕硬的货色,看到那个神箭手又杀了回来,还带来了大批正规军,便纷纷解围,抱头鼠窜。

孔融得救后,对太史慈更为器重,对他说:“卿乃我之少友也!”太史慈的妈妈听说儿子成功救了孔融后也甚是高兴。不过太史慈并未一直追随孔融,只因又有一个人需要他的帮助了,于是极具侠义精神的太史慈投入了新一轮的战斗。

(三)

自从辽东返回老家后,太史慈还没见到一个人,心中甚是挂念,打听到此人正在江东的曲阿(今江苏丹阳),太史慈便渡过长江,前去拜望。这个人便是太史慈的的老乡、扬州刺史刘繇。没想到,太史慈刚见着刘繇,又一个人前来找刘繇了,而且和太史慈一样,此人也是个武力超群的**。

两位武力高手都来找刘繇,看来这刘繇还真个香饽饽。不过两人找刘繇的目的却截然相反,太史慈是来看望刘繇的,那人却是来攻打刘繇的。

这位前来攻打刘繇的人,可是三国时响当当的英雄豪杰,他便是咱前面说过的那位“猛锐冠世”的孙策,传说中的“小霸王”是也。

孙策的厉害,刘繇和他的属下可是知道的。怎么对付这个可怕的敌手,是个难题。这时有人对刘繇说:“可以封太史慈为大将,对付孙策。”

可是刘繇却说:“我若用太史子义,徐子将要笑话我可咋办?”

刘繇所说的许子将乃汉末名士许邵,这位颇为有才的先生每个月都会对当时的一些人物进行品评,史称“月旦评”。不管是谁,只要被他使劲一“品”,那马上身价倍增,名扬天下。老许堪称当时舆论界的领袖人物。那句脍炙人口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便是老许对曹操的评价。

如今,这位以嘴巴闻名的评论家正在刘繇手下担任幕僚,刘繇生怕自己重用一个曾毁坏奏章又出身不咋地的人,会遭到许邵的“毒舌”,便没以太史慈为大将。但完全不用太史慈吧,刘繇又感觉对不住他,思之再三,干脆让太史慈当了一名侦察兵。

太史慈没能当成大将,怪不得许邵的“毒舌”,而是刘繇忒没用,过于在乎别人的评价而失去了一个人才,也有可能是这家伙心里压根就没瞧得上出身低微的太史慈,只是拿许邵当幌子罢了。不过世事难料,正是当了个侦察兵,太史慈才上演了一段历史上极其罕见的高手单挑,并找到了一个慧眼识才的主公。

东汉兴平二年(195年),纷乱的天下,动**的曲阿。侦察兵太史慈仅带一名骑兵去侦查敌情,刚到郊外的神亭,突然与一彪人马碰了个正着,为首者姿容俊美,目若朗星,意气风发,盔明甲亮,气场十足。此君不是别人,正是堪比西楚霸王的孙策。

此时此刻,太史慈的心跳有些加速,不是畏惧,而是欣喜——竟然遇着了敌酋孙策,这正是拿下他的大好时机呀。

然而拿下孙策有那么简单吗?孙策可是有十三名骑兵的,而太史慈只有两人。更重要的是,孙策不仅自身武勇非凡,有霸王之威,他那十三名骑兵中还有两位**,一位是弓马娴熟、膂力过人的大将韩当,一位是勇猛善战、智略不凡的大将黄盖,即后来协助周瑜火烧赤壁的那位著名老头。

强大的孙策十三骑,并没有吓到太史慈,只见这位胆烈义士用鹰隼般的目光锁定孙策,直扑而去。孙策也是眼疾手快,动若霹雳,挥矛向太史慈猛刺而去。

两位狮虎般的男儿斗做一处,电闪雷鸣,旋风狂袭,草木摇曳,山岭变色……

《三国演义》上说两位英雄单挑了一百多个回合不分胜负,但正史上这二位并未打那么久,而且真正的单挑也不可能出现这种长时间的平局。

这场真实的打斗激烈而迅捷,孙策矛似游龙,瞬间刺中了太史慈的战马,并趁机奔袭,探出虎爪般的强悍之手,一把夺得了太史慈颈项之上的手戟,太史慈亦不甘示弱,在孙策掣走其手戟时,以奔雷之手飞击孙策的脑袋,刹那间摘取了孙策的头盔。直到两家兵将各自赶来大呼收兵,这二位才怒目对视,各归本营。

太史慈一人之勇,拯救不了老乡刘繇的无能。不久,刘繇被孙策打败,逃到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史慈则遁入芜湖山中,这位不甘心失败的豪杰收集残兵败将,又招揽部众,自称丹阳太守,独霸一方。

(四)

建安三年(198年),自那一战后对太史慈印象颇佳的孙策再度和他开战。太史慈勇则勇已,然毕竟势单力孤,再加上孙策极其好友周瑜皆智略超凡之人,两军对阵,太史慈哪里是他们的对手,终被用计生擒。

太史慈被押到孙策帅帐,孙策大喜,赶紧亲自为之松绑,并紧紧拉过他的手说道:“还记得神亭相遇时的情景吗?卿那时若捉得我,当如何?”

太史慈心中也油然生出惺惺相惜之感,但依旧直言:“未可知也!”

孙策大笑:“今日之事,我当与卿联手。素闻卿有胆烈,为人忠勇,乃天下智士,但所托追人并非明主。我才是你的知己,莫担心日后不如意!”

太史慈不是傻子,他知道刘繇乃无能之辈,孙策才是志向高远本事过人的英雄,便诚心归附,打这儿起,成为东吴集团的一员重要战将。

孙策是欢喜了,可有的人却郁闷归了天,他就是损兵折将丢地盘的刘繇。自找倒霉的刘繇死后,其麾下一万多人没有归宿,孙策便让太史慈前去招抚。

“卿需要带多少兵前往,可自作主张。”孙策对太史慈无比信任。

太史慈感动了,说道:“慈有不赦之罪,将军气量过人,今必以死相报。只带数十人即可!”

孙策心中顿生钦佩之情。

孙策很放心,但孙策麾下诸将却对太史慈并不看好,他们对孙策说:“太史慈此去,必不会再回来了。”这帮人都晓得太史慈和他们主公单挑过,觉得他不会诚心归附,孙策肯定是放虎归山。

孙策心中也泛起了一些小疑惑,他像是自言自语地说:“子义若背弃我,又会去追随谁呢?”

为太史慈践行时,孙策突然握住了太史慈的手腕,两眼散发出不舍之情,说道:“子义,何时回还?”

太史慈的双眼坚定而自信,又散发出些许感动,答道:“不会超过六十日!”

孙策没有看错人,不久太史慈果真如期返回,并成功完成任务。对于这对英雄来说,他们不仅仅是君臣,还算得上是知己。孙策和太史慈的惺惺相惜,与孙策和周瑜的肝胆相照,都堪称古代好男儿情义无敌的典范。

太史慈加入东吴集团后,一身武勇终于得以全面施展。孙策讨伐麻、保(今安徽铜陵一带)山贼,太史慈一马当先,杀到敌城之下。只见一贼兵于城楼上手扶柱子大骂孙策军,气焰嚣张。太史慈冷笑一声,张弓搭箭,对着这厮就是闪电一射。

这一箭,可谓超绝,直接把那贼的手掌牢牢钉在了柱子之上!

直接射死你,太没意思了,就这样玩玩你,才有趣呢,看你以后还猖狂不?!

太史慈的这既潇洒又幽默、既迅猛又精确的一箭,使得城下万人惊呼,莫不大声叫好!城上那位倒霉孩子则疼得嗷嗷惨叫,其余贼军吓得魂飞胆丧。

还有另一波贼寇也为太史慈的威猛所慑服。刘表有一侄,名曰刘磐,为人骁勇,贼胆包天,数寇数年,将江西诸县搅扰得人心惶惶。孙策遂任命太史慈为建昌都尉,督领诸将以据刘磐。但见太史子义威风八面,矛戟光耀胆寒,神箭穿云夺日,竟然把那一向骁勇的刘磐吓得龟缩一处,再也不敢胡闹。

(五)

太史慈的威猛不仅名震江东,也名播北方,就连曹操打起了这位胆烈豪杰的主意,想把他收为己用。

这一日,太史慈突然收到了一个快递包裹,署名曹孟德,打开一看,却发现里面别无他物,只有一剂中药——当归!这其中含义是想让太史慈当归顺于曹操。

曹操玩的这套颇有些浪漫的谜题把戏,根本打动不了太史慈,太史慈对孙策忠心耿耿,并没搭理老曹,老曹甚是失望。

后来孙策去世,孙权坐领江东,继续重用太史慈,让他负责南方事务,以太史慈的威名,南方无人敢于作乱。非常遗憾的是,太史慈并未能和其他东吴名将一样参加了名震寰宇的赤壁之战,因为早在赤壁之战之前的建安十一年(206),这位江东猛将就因病去世了,年仅四十一岁。

临终前,太史慈用尽最后一口气力叹息道:“大丈夫生于世间,当提七尺之剑,以为天子立不世之功。今大志未遂,奈何却要死去……”

英雄最后的叹息,也让无数人读后为之叹息。

罗贯中出于文学性的考虑,觉得太史慈病死太不精彩,便虚构了合肥大战中太史慈勇斗曹魏军的故事。《三国演义》中,太史慈和曹魏猛将张辽单挑,大战七八十合不分胜负,不料却中了张辽弓弩兵的埋伏,乱箭齐下,太史慈身中数箭,伤重而亡。又有诗赞曰:“矢志全忠孝,东莱太史慈:姓名昭远塞,弓马震雄师;北海酬恩日,神亭酣战时。临终言壮志,千古共嗟咨!”

信义和勇猛,乃太史慈的两大品牌标志,南宋名臣洪迈在《容斋随笔》中写道: “三国当汉、魏之际,英雄虎争,一时豪杰志义之士,礌礌落落,皆非后人所能冀,然太史慈者尤为可称。”由此可见后人对他评价之高。这位东吴“美髯公”的义勇并不比那位蜀汉“美髯公”关羽差,遗憾的是,他英年早逝,没有突出战绩,便也未能像关羽那样变得家喻户晓、成为一尊神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