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真实历史上的古代武功高手

58.头等侍卫 乾隆勋臣——海兰察(清)

字体:16+-

(一)

风流天子弘历,也就是家喻户晓的乾隆爷,是一个很能折腾的皇上,这位无数次被写进小说、搬上屏幕的老兄,不仅仅在今天的电视里和妃子们、格格们、大臣们瞎胡闹,而且在真正的历史上也时时刻刻不闲着。

乾隆皇帝虽然打造了貌似无敌的“乾隆盛世”,但他在位时,看他不爽的人依旧多之又多,敢往大清朝脸上抹屎的人此起彼伏。

乾隆很生气,对这帮“不识好歹”的家伙他绝不手软。派谁去收拾他们呢?格格?香妃?和珅?纪晓岚?刘罗锅?这些人在电视上娱乐大众还行,哪有打仗的本事,必须以能打擅杀的高手出击才行。

乾隆朝人气最旺的名将当属福康安,这位在八卦传闻中是乾隆私生子的“嘉勇巴图鲁”(“巴鲁图”,满语,英雄勇士的意思)很给力,几乎所向皆克,而他的亲密战友中,有一位鄂温克族的大内高手表现得比他还猛。

话说这位鄂温克武士面如铁色(这脸色儿……够惊悚),力大无穷,曾任乾隆的头等侍卫,是一位勇武盖世的打虎英雄。战场上,他经常单骑**敌阵,从新疆到云南、从四川到甘肃、从台湾到西藏,他都是战无不胜,很有些坚决维护祖国统一的味道。被他打败的敌人中不仅有国内捣乱的,还是外国惹事的(比如缅甸和尼泊尔)。

他的名字叫海兰察,清朝的“超勇公”是也!不但勇,而且还是“超勇”!

鄂温克族武士海兰察,姓多拉尔氏,满洲镶黄旗人,祖祖辈辈都生活在黑龙江。这家伙生得面如黑铁,天生神力,精通箭术,弓不虚发,亦擅近身格斗,来去如风。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海兰察光荣入伍,成为一名马甲。这里说的“马甲”可不是上网玩替身的意思,而是满清八旗骁骑营的士兵,属皇家禁卫军,都是万里挑一的精壮小**。

小海入伍时,正赶上乾隆皇帝和准噶尔(蒙古人在新疆建立的汗国)干仗,当时准噶尔有个部落首领叫巴雅尔,本来已经投降了清军,后来头脑发热再次反水,乾隆气得半死,发誓这次非灭了他不可。

清军一路冲杀,巴雅尔一败涂地,这厮抱着侥幸心理,跟喝了汽油似的疯狂逃跑,一直跑到塔尔巴哈台山(新疆西北,山那边是哈萨克斯坦)中。

巴雅尔觉得只要自己躲到大山里,就会万无一失,可他哪里想到,就在他开跑的那一刻起,就有一个人以鹰隼般的犀利目光死死盯上了他!

这个人,就是立功心切的海兰察。

海兰察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马甲,但他体内一直蕴藏着忠君报国的壮志和出人头地的豪情。盯上巴雅尔后,他紧追不舍,疾如雷电,瞅准时机,一箭射去,巴雅尔瞬间人仰马翻,海兰察大喜,冲上去把他绳捆索绑,生擒回帐。

关于海兰察生擒巴雅尔,还有个野史传说,说这二位是偶然相遇的。当时海兰察正在山里当砍木头,看到巴雅尔后,他抡起斧头就劈了过去,巴雅尔敌不过,下跪求饶,还割了衣服一角作为凭证。后来论功行赏,很多不厚道的人都争功,说巴雅尔是自己生擒的,最后海兰察拿出衣服一角,才使这帮家伙闭了嘴。

甭管是箭射的还是斧头砍的,反正海兰察生擒巴雅尔使他一战成名,乾隆乐坏了,不但赐予他“巴图鲁”的光荣称号,还提升他为头等侍卫,并把他的画像悬挂于中南海紫光阁内(紫光阁在清朝时是皇帝殿试武进士和检阅侍卫大臣的地方,乾隆经常下令给征战中的功臣画像并悬挂在这里)。

小马甲终于混成了大内高手和皇上心目中的红人。

不久,另一件突发事件使得海兰察在乾隆心中的地位又上升了一个级别。

(二)

这一日,身为皇上保镖的海兰察随乾隆去木兰围猎(木兰围场是清朝皇家猎苑,位于今河北承德)。就在乾隆爷兴致勃勃之时,突然从围场中跃出两只斑斓猛虎,直扑皇上,似乎是对乾隆这一残害动物的行为表示最激烈的反抗。

按说皇上是“真龙天子”,虎是斗不过龙的,但这一回的事件证明乾隆只是个假龙,面对真虎,他也是相当害怕的。

危急时刻,海兰察充分显示出一名合格保镖的本事,只见他飞闪而至,左手摘下雀画弓,右手抽出雕翎箭,一招犀牛望月,一只猛虎当即毙命!另一只见伙伴牺牲,更加恼怒,狠命扑来,海兰察又发一箭,流星赶月,可怜这只猛虎也呜呼哀哉。

当时海兰察身上只有三支羽箭,若非李广般百发百中的神射,皇上危矣!

海兰察“二矢毙两虎”,威名大振,人气飙升,自此被乾隆视为心腹爱将,就和昔日的皇太极(或顺治)对猛士鳌拜一样。

乾隆是一个很自恋也很会自吹的皇帝,他晚年总结自己“光辉伟大”的一生时自诩为“十全老人”,夸耀自己有相当无敌的“十全武功”,即他亲自领导的十次大仗,而海兰察以自己真打真杀的武功为乾隆的“十全武功”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乾隆自吹的“十全武功”中,平定准噶尔就算两个(因为平了两次),其余的是:打新疆回部叛乱一次、打四川大小金川叛乱两次、打台湾天地会起义(看过《鹿鼎记》的朋友对“天地会”这个帮派不会陌生)一次、打缅甸一次、打安南(越南)一次、打廓尔喀(尼泊尔)两次。虽然其中很多仗(如缅甸、越南)打得都不咋地,但厚脸皮的乾隆还是把它们都列为自己的丰功伟绩。

乾隆的“十全武功”大有水分,但海兰察在其中的表现,却是实打实的漂亮。

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到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清朝和缅甸连打四架,即历史上不怎么著名的“清缅战争”。貌似牛气哄哄的大清每次出击,都被小小的缅甸打得极其崩溃,而海兰察的个人武勇多少为大清挽回点颜面。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海兰察以副都统的身份出征缅甸,开始了充满异域风情但又险象环生的丛林之旅。

海兰察率轻骑为前锋,**,正巧遇着一拨缅兵,海兰察飞身而上,连毙三人,生擒七人,其余缅兵受到严重惊吓,仓皇而撤。海兰察旗开得胜,深感欣慰,遂率军直攻老官屯(今缅甸北部城镇新街附近),再灭二百缅兵。

海兰察玩完武力,再玩智谋,于缅兵必经之处设伏,缅兵果然上套,又被灭了四百人。缅甸连遭痛殴,恼羞成怒,又出兵猛袭,海兰察奋勇搏杀,以一当十,终将缅兵打退。

第二年,海兰察从万仞关(今遇难盈江县西北勐弄山上)再度进击,于戛鸩江(今槟榔江,发源于云南腾冲)击败缅甸军,并将江岸的缅兵据点全部捣毁。乾隆闻讯大喜,封海兰察为镶黄旗蒙古副都统(后又改为镶白旗蒙古副都统)。得了封赏的海兰察有点兴奋,又和缅兵干了一仗,再获全胜。

虽然海兰察个人够猛,但清军的统帅表现太二,再加上清军水土不服,导致乾隆爷的兵伤亡惨重,而缅甸毕竟国小民寡,常年的战争实在伤不起,最终双方议和,结束了这场郁闷的战争。

(三)

清缅战争画上了句号,海兰察被留在了云南军中。在美丽的云南,这位鄂温克族猛士一待就是三年,直到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美丽的四川又召唤他了,这四川之战也是乾隆爷的“十全武功”之一。

乾隆此番严加教训的是四川的两个弹丸之地——大金川(今四川金川县)和小金川(今四川小金县),这“二金”的土司(世袭的少数民族首领)总梦想灭掉周边土司,于是乎,一帮土司互相掐,搞得四川乱七八糟。

土司的互掐,让乾隆又怒又喜,怒的是这帮边远的子民不听大清的话,喜的是他又可以借机为他的“辉煌武功”添加新记录了。

此时身为乾隆爷麾下头号狂战士的海兰察正在云南闲得无聊,云南和四川又挺近,所以乾隆爷一声令下,海兰察立马奔赴久违的战场。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海兰察先参加了收拾小金川的战斗。

小金川有个据点叫美美寨,为了守住这个名字有点卖萌的寨子,小金川“御战甚力”,清军打得有些费劲。关键时刻,海兰察来了,狂突猛进,发飙奋击,把美美寨打得稀巴烂,接着乘胜前进,一口气又摧毁敌寨十三座外加三百多个碉堡哨卡,斩首数百。

小金川气疯了,打算劫夺清军粮草,然而他们哪里知道,海兰察不但武力猛,而且智商高。海兰察看出了他们的企图,设下埋伏,小金川的兵果然上套,结果被砍死一百多。

小金川终于被打趴下了,清军开始收拾大金川。

大的,到底是比小的强。大金川在冰天雪地和崇山峻岭之间设置层层碉堡,打得清军嗷嗷直哭。清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一堆死尸的代价。

如此恶仗,即便身经百战的海兰察也未曾遭遇过,多亏他武力和胆略都够肥的,才不至于被大金川唬住。

琼枝玉叶、粉妆玉砌的冰雪天地是很美的,文艺人看了都会很激动。可是在这片冰天雪地中,没有任何浪漫,只有残酷的杀人场景!

海兰察“力战冰雪中”,从清晨砍到日暮,又“运炮轰击”,冷兵器热兵器全体招呼,终于灭掉大批敌军守兵。然而即便如此,清军大营还是被另一拨敌兵给踹了。正在前方苦战的海兰察闻听警报,疾驰回援,但来不及了。清军大营已然尸山血海,清军主将温福战死!

消息传到朝廷,乾隆气得直跺脚,当即命令文官出身的名将阿桂担任定西将军,全面负责收拾大金川。

阿桂和海兰察都是乾隆朝的军事明星,两位牛人强强联手,战场局势终于有所改观。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阿桂经过精心部署,命海兰察率五千人进攻守在险峻山崖中的敌兵。海兰察神不知鬼不觉地从狭道登山,遇到敌兵后先是一阵狂砍,后是一阵狂射,终于和其他战友一起拿下了山中敌兵的险要门户。

大金川比较顽强,他们仗着地理优势,继续在山里大搞碉堡防御,有些碉堡就设在悬崖边,而且悬崖的石壁还特别滑。

海兰察用事实证明,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他前进的脚步。他爆发了小宇宙,率兵奋勇攀援,接着纵火焚烧,又断敌水源。敌兵气急败坏,甭管抓着什么东西都使劲往清军脑袋上扔!一时间,“枪石如雨”。海兰察闪躲不及,左脸受伤,血流不止,他毫不在乎,随便撕了块衣襟,“裹伤力战”,终于获胜!

在大山中,类似的战斗,海兰察打了N次,攻克的敌军营寨和碉堡连他自己也数不清了(大金川搞防御的本事太强了……),大金川土司索诺木的所有防线都玩完了,他的心理防线也玩完了,这位以弹丸之地叫板大清乾隆爷的猛人终于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二月投降了,残酷的大金川之战至此终结。

捷报传来,乾隆爷乐得直拍大腿,封海兰察为一等超勇侯,赐双眼花翎(清朝官员帽子上的孔雀翎,“眼”指的是孔雀毛上的圆形花纹。一般都是“单眼”,“双眼”就极其高贵了,“三眼”是最高贵的,“四眼”属特例,只有福康安获得过)、御用马鞍辔一套、还有一大堆锦缎和金子。

如此荣耀,乾隆还觉得配不上海兰察的功绩,于是乎,再次把他的画像悬挂于紫光阁,并授予他领侍卫内大臣的位子——这可是正一品的头衔,相当于国家首脑警卫团的最高指挥。

(四)

顶着一对漂亮大花翎的海兰察在皇上身边呆了四年,过得相当舒坦。转眼到了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美丽的甘肃又出事了——一个名叫苏四十三(这名比《鹿鼎记》中的茅十八还牛,难道这“四十三”是他在家的排行?)的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哥们看甘肃官员不顺眼,率众起义,猛踹兰州,甘肃官员集体吓尿,高呼救援。乾隆震惊了,立即命阿桂督师前往甘肃平乱。

在平大金川之战中,阿桂就见识了海兰察的厉害,此番出征,他对乾隆说,还得海兰察跟他一起干,乾隆当即批准。

一个月后,海兰察那矫健的身姿出现在牛肉面飘香的兰州,苏四十三的起义军见清廷大兵来此,全躲进山洞。阿桂一声令下,海兰察率军攻山,敌兵被逼急了,倾巢出动。海兰察又耍起了他的小计谋,率军假装撤退,敌兵大喜,赶紧追杀,海兰察突然掉头反击,敌兵措手不及,死伤惨重。

这一仗,把苏四十三打怕了,此后再交锋,起义军只要望见海兰察乘马出阵,全都吓得四散而逃。

打不过,咋办呢?起义军干脆继续躲进山中(和大金川的路子特像)。海兰察才不在乎他们躲哪儿呢,只见他冷笑一声,单枪匹马钻进山里搞侦察,摸清敌情后突然发动猛攻,起义军再遭惨败。

起义军越打越少,苏四十三带领仅存的一拨比较执着的战士退守一寺庙中,阿桂和海兰察下令点火,起义军彻底悲剧,身为带头大哥的苏四十三没被烧死,但突围时被清军砍死了……

海兰察又打胜仗了,乾隆再次乐得满脸开花,这回赏赐点啥呢?给海兰察的封赏已经够多够上档次的了,干脆这次封海兰察的儿子海安禄为三等侍卫(不久,海兰察又平了甘肃起义的余波,他儿子又升为二等侍卫),以此来表示皇上对海兰察全家都是很有爱的。

乾隆和海兰察父子都很开心,但有一个人很不开心,他只要一听到海兰察这三字,就气不打一处来。此人可不是被海兰察打败的敌人,而是海兰察的同事,他在历史上的名气可比海兰察大多了,而且乾隆对此人的感情也如山高海深。

这位讨厌海兰察的人,名叫和珅。

本来那兰州之战,和珅也被乾隆派到了前线,还顶了个钦差大臣的头衔。和珅虽然是个高智商,但完全不是打仗的料,进军时他拖泥带水故意迟到,而海兰察大获全胜又让他嫉妒得要死。他也打算和海兰察一样在沙场上牛一把,可他本事不济,致使清军打得一塌糊涂。

海兰察一向秉性刚烈,又有些傲气,除了阿桂,他谁也不服。他本来就强烈鄙视和珅,这和珅又自以为是在战场上瞎搞,海兰察更烦他了。

只要一见着和珅,海兰察就没好脸。如此态度,让和珅极端不爽。

强烈的嫉妒和报复心理,再加上为了推卸责任,和珅在给乾隆的奏折中狠狠黑了海兰察一把,说清军失利都赖海兰察搞不清敌情。接着他又和主帅阿桂说海兰察不听话,阿桂很清楚和珅是啥样的人,他一瞪眼,把和珅给吼了一顿,吓得和珅直打哆嗦。

乾隆也不是傻子,他接到和珅的奏折一看,就知道和珅肯定是扯淡,于是下诏把和珅调回京城,甘肃一切军务都交给阿桂负责。

和珅坑人失败,心情很糟糕,从此他就恨上了海兰察和阿桂。不过他想整倒这二位,那也是不可能的,这俩可是乾隆最信任的爱将,打仗全靠他们了。乾隆虽然缺点和毛病不少,但不是昏君,他还是分得清好坏的。当然,让他抛弃和珅,也不可能,离开了擅长拍马的和珅,他活着就没什么劲了。

此后,和大人和海将军这俩互不待见的乾隆名臣,在不同的道路上继续奋勇前进。一个是只要皇上喜欢,他就绞尽脑汁去迎合、去满足,另一个是皇上看哪儿不顺眼想要揍人,他就用尽全力去猛踹。

(五)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海兰察第一次跨海作战(也是他这辈子唯一的一次出海),此番他要大显身手的地点是宝岛台湾。

天地会,看过《鹿鼎记》的朋友都不会陌生。海兰察从北京大老远的跑到台湾打仗,就因为台湾天地会的首领林爽文造反了。这位黑帮大哥砍死了台湾知府,砸烂了彰化衙门,自称“盟主大元帅”,屡破官兵,震惊朝廷。

林爽文大闹台湾,乾隆爷火冒三丈!为了对付这位天不怕地不怕的黑帮大哥,乾隆一口气派出两位猛将——福康安和海兰察,跨海东征!

二将于台湾彰化鹿港成功登陆,福康安统御全局,玩命的活交给了海兰察。

海兰察率二十个巴图鲁至彰化八卦山观察敌情,发现敌军在山上筑卡,海兰察迅速跃马而上,敌军蜂拥而至,海兰察超镇静,张弓搭箭,一阵连射,击毙数名敌兵,吓得余者仓皇逃遁。

看来这天地会的战斗力也不咋地,典型的“遇弱则强,遇强则弱”。

海兰察越打越嗨,遇见一个敌寨就放火烧,看着一个敌将就张弓射(似乎他们也算不上什么“将”,称“头领”更贴切),天地会的兄弟们被杀了个尸横遍野……

次年正月,带头大哥林爽文被擒,历时一年多的台湾天地会起义至此终结。天地会兄弟们的脑袋为海兰察换来了极大的荣耀和财富,他被乾隆晋封为二等超勇公,还被奖励了一堆金银财宝,包括一个红宝石顶子和一串珊瑚朝珠,并且他的画像第三次被悬挂于紫光阁。

海兰察征战过的地方,现在看来可都是风景优美且极具个性的旅游胜地,从台湾归来的三年后,他进行了人生的最后一次征战,地点依旧是美丽的旅游胜地——那便是当今小资们极爱的神秘的西藏。

海兰察的此番出手,最有意义,因为他暴打的是侵略者。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廓尔喀(今尼泊尔)入侵西藏,清军在西藏的驻军不多,廓尔喀乐翻了天,他们横扫日喀则,冲进扎实布伦寺后疯狂抢掠,达赖八世和班禅七世一边逃往拉萨,一边向北京发出紧急呼救信号。

蕞尔小国吃了熊心豹胆,竟敢染指我中国西藏!乾隆爷的豪情再次喷发,和上回出征台湾一样,他又一次派出了最爱的战将福康安和海兰察,率领巴图鲁侍卫和索伦战士(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战士)直奔西藏。

路途忒遥远了,在那个交通不便的时代,清军卯足了劲儿昼夜狂奔,到第二年才抵达日喀则。海兰察和福康安一时一刻不敢停歇,到达战场后立即定下作战计划。和往常一样,福康安统御全局,海兰察上阵玩命。

世界屋脊,短兵相接!海兰察刀弓齐上,迅速毙敌将三名、敌兵二百!那廓尔喀武士虽以威名赫赫的锋锐弯刀疯狂劈砍,但终究扛不住海兰察那天下无敌的武力!

碧空之下、雪山之中,廓尔喀兵溃不成军!

敌军节节败退,清军乘胜追击,“海兰察疾驰下击贼”,又打死七个敌将、斩敌兵二百多并俘敌三十。远在北京的乾隆听说海兰察玩命太狠,在一次激战中马腿中枪,十分担心,于是传召让爱将要小心些,万不可过于冒险。

皇上的特别关爱,把海兰察感动得热泪盈眶,这位猛将兄更有动力了,他一激动,干脆率军打过了喜马拉雅山,直逼廓尔喀首都阳布城(今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廓尔喀兵被揍得满地乱滚,最终不得不跪地求饶,从此老老实实给清朝当了小弟,虔诚朝贡。乾隆龙颜大悦,晋封海兰察为一等公爵。

出征西藏,是海兰察军事生涯的巅峰,然而这一战也消耗了他的全部能量,凯旋北京的数月后(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他就病逝了,终年五十三岁。

乾隆很悲伤,给爱将以“武壮”的谥号,还把他的画像第四次悬挂于紫光阁,同时批准海兰察入祀昭宗祠。这昭宗祠本来祭祀的都是阵亡的英雄,按规定,病故的海兰察是不能享受这一待遇的,可乾隆打破了这个惯例。

老子英雄儿好汉,海兰察的儿子海安禄完全继承了老爸的勇猛基因,他后来成为嘉庆皇帝手下的猛将,也特喜欢单枪匹马大冒险。不过他的玩命水平似乎不如老爸那么精湛,脑子也不如老爸好使。在一次出征四川的战斗中,他中了敌军埋伏,战死了。

海兰察是个典型的铁血军人,“勇而有智略”,而且性格“刚而不挠”,不管是对同事还是对敌人,总是板着那张灰黑色的大脸。他喜欢穿着丐帮一样的破旧衣帽悄悄溜到敌营附近侦查,还喜欢突入敌阵乱射,又能枕弓卧地听出来敌军人马来了多少。他以独特的作战风格和精彩的战例获得了“勇往绝伦”的赞誉。

在军中,海兰察除了阿桂,谁也不服,即便与他并肩作战的顶头上司福康安,他也觉得水平一般,是人家福康安先对他礼遇有加,他才肯听命。得不得罪人,他从来都是无所谓,反正我就是横,你能把我怎么着?那红得发紫的和珅又能拿我怎样?!

海兰察不但被誉为乾隆朝将才中的“魁杰”,也被鄂温克族尊为民族英雄,在今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有一座鄂温克博物馆,博物馆大门前就有一座 海兰察顶盔掼甲、跨乘骏马、手持兵器的雕像。雕像中的海将军相当威武、相当拉风,既凸显出清朝名将的魅力,也展示出鄂温克男儿的勇敢。

神箭手们的故事就此总结,下面登场的是一些擅长“非主流兵刃”的高手。除了刀枪剑戟和弓箭,中国古代史上还一些造型颇为怪异或大众并不常用的兵器,比如说“铣”,您可知道这是个什么玩意儿呢?“搨索”又是啥呢?使这些家伙打仗的猛人都是谁呢?

预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