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常遇春,金庸《倚天屠龙记》中的明教弟子,张无忌的生死之交,忠勇侠义令人钦佩,其武功虽远不如那些江湖顶级高手,但大战元兵时的猛烈指数却举世无双。
在一些评书和演义小说如《明英烈》中,这位春哥被塑造成一位绰号“黑太岁”的盖世超男,在他的儿子“无敌将”常茂出世之前,他是天下第一武功高手。
小说终究是虚构的,但正史上的常遇春确实是一名货真价实的猛人,在大明开国武将排行榜中名列第二。春哥自称可领十万兵“横行天下”,事实表明他没有瞎吹,其军事才干相当了得,而其个人武勇也着实厉害,亦可“横行天下”也!
想那《倚天》里的张三丰堪称超一流武林高手,正史上,这位“张邋遢”也确有其人,文采和道学相当厉害,也算得上一位名震天下的武术家,可他若和正史上能在千军万马中来去自如的常遇春单挑,估计还真打不过。
话说安徽怀远人(今属安徽蚌埠市)常遇春,字伯仁,生于元朝第八位皇帝、也是倒数第四位皇帝——元文宗时代(1330年,即元天历三年),这位老兄相貌“奇伟”,勇力绝人,天生一对大长胳膊,似猿猴一般。他箭术精湛,出手迅猛,像极了动作大片里的孤胆英雄。
元朝末年,朝廷垃圾,天下混乱,对普通百姓来说,这日子惨不忍睹,可对常遇春这路拳脚痒痒的猛汉来说,机遇来了。
常遇春选择了一个可以发挥他**风格的职业——绿林强盗。他参加了元末造反头子刘聚的部队,但没干多久,春哥就感觉刘聚这厮只会打家劫舍,毫无前途。要知道,这春哥可是壮志凌云的,他才不屑于只当个普通草寇呢,他这身功夫,可不是用来打劫的,而是用来打天下的!
常遇春决定跳槽,他听说江淮红巾军(元末造反队伍之一)老大郭子兴手下有一位将领相当有才,打仗一流,治军严整,人气很旺。后来郭子兴病逝,此君在安徽和县接班,成了红巾军的新老大,春哥很兴奋,立马前往投奔。
常遇春走到半路,又累又困,便在田间躺下,很快就打起了呼噜。过了一会儿,忽然冒出来一个金甲神人,手持盾牌对他大喊:“赶紧起来!君主来啦!”
常遇春惊醒了,原来是梦。但梦醒时分发生的事儿也让他吓了一跳——那位红巾军新老大正好骑马经过这里!春哥连忙跪拜,从此成为这位老大的下属。
这里说一下,常遇春做神奇梦的事儿虽为正史所载,但极有可能是后人为神化明朝开国君臣编造的,大伙也就看个乐吧。
(二)
常遇春的这位老大不是别人,正是朱元璋——一个从要饭和尚升级为大明开国皇帝的超级牛人,他这真实的传奇经历,绝对励志,可谓屌丝逆袭的典型。
常遇春刚投奔朱元璋时,老朱似乎对他并不感冒,他问常遇春:“你是因为挨饿才来找我混口饭吃的吧,我岂能留你。”
常遇春一听这话,急了,坚决恳求朱元璋将他留下,还激动地表示要追随老大出生入死在所不辞。
朱元璋有些心动,又问常遇春:“你能跟我打过长江吗?要不等我渡过长江后,你再来投奔也不算晚。”
常遇春又急了,忙道:“我愿当渡江先锋!”
朱元璋见常遇春言语诚恳、身强力壮,便把他留了下来。朱元璋的这一决定,可谓利人利己,他多了一员出色的战将,春哥则找到了正确的人生方向。从此之后,一个又一个真实的功夫大片在朱元璋军中轮番上演,请看以下几个惊险镜头——
镜头一: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长江南岸牛渚矶(今安徽当涂西北),朱元璋打响渡江战役。
江面浊浪滚滚,元军箭雨如蝗,常遇春奋不顾身,驾一叶小舟,疾驰冲杀,靠近江岸时春哥抄起一柄铁戈要强行登陆,不料岸上一个元兵也很凶猛,竟一把抓住了春哥的兵器!遇到这种情况,一般人肯定慌神,可春哥不愧为高手中的高手,敌人的举动让他心花怒放,只见他顺势一跃,来了个撑杆跳,竟顺利登岸,又厉声大吼,左冲右杀,元兵集体吓跑。老朱大喜,乘机挥师登陆,攻占太平(今安徽当涂)。
镜头二: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依旧在长江,朱元璋PK元朝大将蛮子海牙。
蛮子海牙有数万水军,甚是嚣张,朱元璋毫无畏惧,派常遇春搞了很多迷惑蛮子海牙的部队。两军开打后,常遇春又是驾驶一叶轻舟,乘风破浪,横冲元军战船,像一把巨剑般把蛮子海牙的舰队斩为两段!朱元璋最终大获全胜,元军被俘一万!
镜头三: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鄱阳湖。朱元璋PK陈友谅(元末造反老大之一)。
碧波千里,百舸争流,陈友谅麾下第一骁将张定边被坚执锐、劈波斩浪,如离弦之箭,直逼朱元璋的旗舰,打算“擒贼先擒王”!老朱麾下诸将纷纷跑来拦截,不料那张定边的武功甚是了得,几道电光外加几道血光,挡他者,不死即残!
朱元璋虽也是经过大风大浪的牛人,可面对马上就要杀到眼前的无敌猛人张定边,他也惊得有些哆嗦。他慌忙命令开船的驾驶员赶紧带他逃跑,但倒霉的事儿发生了——老朱的旗舰由于折腾过火,搁浅了!
张定边乐开了花,就在他即将拿下老朱的那一瞬,突然“嗖”地一声飞来一支羽箭,正中猛将兄!射箭者,乃常遇春也!此番若无他及时护驾,恐怕中国历史上就没有大明王朝了。
那位中箭的张定边,也够传奇的,虽然没死,但伤得不轻,武功差点没废了,而他的老大陈友谅在激战中还真被射死了,张定边一赌气,念了声“阿弥陀佛”,出家当了和尚,还活了一百岁。
镜头四:明洪武元年(1368年),洛水(河南西部)北岸,明军北伐,常遇春遭遇元朝大将脱因帖木儿的五万大军。
旌旗蔽日,万马奔腾,春哥又开始全面发挥他的个人英雄主义,单骑冲阵!
一人PK五万人,常遇春真是疯狂到一定境界了!
只见春哥气挟风雷、狂飙闪击,元军见其势猛,一口气出动二十多个骑兵挥长槊群殴而上!春哥神情自若面不更色,又以他那直追后羿、堪比李广的神射术击毙一个前锋,接着一声大喝如同雷暴,继续冲阵,可怜那些元兵是挨着死,碰着亡,春哥麾下的壮士们也都跟着一齐猛冲,最终元军大败,又被春哥追杀了五十多里,好一阵**!
(三)
身手了得,精彩之极!无论在水上驾船出击,还是在陆地纵马奔腾,无论是远距离射击还是近距离格斗,无论是冲锋陷阵还是英勇救驾,常遇春的表现都属一流!作为一名骁将,他超全面——滚滚浪涛中纵横无敌,千军万马中永远不败!
看到这儿,您也许会以为常遇春只是一个擅长暴击的功夫**,如果这样想,您可就大错特错了,这春哥的个人武勇自然没的说,但统领大军的本领也非常了得。作为猛将,他算是武术大师,作为名将,绝对算得上一位优秀的战术家。
纵观大明王朝开国名将,论本领、战功、资历、人气和地位,名列第一的自然是徐达,朱元璋最喜爱最信任的将领就是他(他还是未来的明成祖朱棣的岳父,他的女儿是朱棣的徐皇后)。而仅次于徐达的,就是常遇春,他们是明初军界熠熠生辉的双子星座,常联手出击,写就了一幕又一幕精彩至极的战争传奇,他们就像是朱元璋的倚天剑和屠龙刀,威不可挡!
话说这徐达出身农民,比常遇春小两岁,和春哥一样,都属于满腔豪情志向高远的纯爷们。徐达生得大个头、高颧骨,浑身上下散发着刚猛的气质。曾几何时,他也和亲密战友春哥一样,玩命地冲锋陷阵,但后来大伙发现,达哥的武勇指数比春哥差不少,但统御才能却远胜之。
有一回徐达被敌军围困,情势危急,关键时刻多亏常遇春杀来,不但突围救出了徐达,还把包围徐达的敌将给生擒了——看来春哥太擅长在危难时刻突然现身来个“英雄救美”了,哦不对,应该是“英雄救英雄”。
春哥的武勇是达哥比不上的,但春哥身上有些毛病,达哥却没有。常遇春虽然智商也不错,用兵时偶尔也会用点计谋,但他性情太火爆太冲动了,导致自己玩命时数度负伤,攻打杭州时还曾受过挫(但不算大败)。
最要命的是,春哥喜欢杀降和屠城,这点太不厚道了。
有一次他和徐达俘虏了三千多敌军,他背着徐达,把这些降卒集体坑杀。朱元璋知道后把春哥严厉批评了一顿。
杀降可不仅仅是人品问题,还是政治问题,因为杀降就会导致敌军不愿投降,反正投降也是死路一条,还不如拼命到底战死呢。如此一来,仗可就打得艰难了。
对常遇春来说,军人以战死为荣,投降的家伙就不配活着。看来他和李广还真是很像,不仅神射无敌,而且对待降卒的态度也一样。
虽然春哥讨厌投降的,但是有些敌军誓死不降吧,这位老兄还是生气,一生气就胡乱屠城。谁要遇着春哥做敌手,真是到了八辈子血霉了。
唉,**的脾气呀,没治了!
相比春哥,徐达一向稳如泰山,宽仁大度,谦虚谨慎,所以这两位虽然都算得上军事天才,但哪一个更适合担当大军统帅,一目了然。
其实朱元璋手下还有一个猛人,和徐达、常遇春并称为三大王牌战将,此人名叫邵荣,他胆子够大,资格够老,打仗够狠,名气够高。有一次处州(今浙江丽水)苗军叛乱,“吴王”张士诚趁火打劫,形势岌岌可危。邵荣和朱元璋的外甥猛将李文忠分头行动,邵荣分分钟就搞定了处州,而李文忠呢,竟然打着邵荣的旗号来吓唬张士诚的部队,其实邵荣当时并没和他在一起,但不明真相的敌军还是被吓得体似筛糠,不战自溃。
在朱元璋麾下,邵荣的地位甚至比徐达和常遇春还要高!
说到这儿,那位要问了,这位老兄如此牛叉,为何在历史上没有徐达和常遇春出名呢?唉,其实都怪邵荣自己作死,因为他后来居功自傲,瞧不上朱元璋了,甚至密谋叛乱打算干掉朱元璋,结果事泄被捕。
朱元璋有点舍不得杀邵荣,但常遇春直人快语,对老大说:“做臣子的谋反,怎可宽恕?!按照道义,我绝不和这种人共存!”
春哥一句话,邵荣人头落地。
从此徐达成为朱元璋麾下第一名将,春哥名列第二,而邵荣,逐渐被世人遗忘了(还有一种分析说朱元璋杀邵荣是清除异己,具体真相到底是什么,也许永远没有答案)。
(四)
朱元璋打天下,像极了一个玩电脑游戏的骨灰级高手,他对“游戏”中敌我双方所有重要人物的属性(如武力、智力、速度、防御力、灵敏度、生命值等等)都了如指掌。为了能全面发挥将领们的特长,老朱在几乎所有的重大军事行动中,都让徐达担当总指挥,以常遇春为副总指挥兼先锋官,刀剑合璧,所向披靡!
朱元璋以徐达和常遇春为主将,渡过长江,拿下南京作为总部(称“应天府”),接着开始谋划天下。这年,常遇春二十七岁,徐达二十五岁。
老朱面临着三个主要对手,除了黑暗腐败残暴的元朝外,还有两个割据一方的山寨版帝王,一个是县政府小干部出身的陈友谅,一个是盐贩子出身的张士诚。
陈友谅占据湖北、江西一带,自称“汉帝”,总部在江西九江(在《倚天屠龙记》中,老陈被塑造成丐帮八袋长老);张士诚盘踞江浙一带,自称“吴王”,总部在江苏苏州,享誉世界的大文豪施耐庵、罗贯中都曾经在老张的手下工作。
老朱决定先灭“陈县官”,再灭“张盐贩”,最后收拾元朝。
至正二十年(1360年),徐达和常遇春设伏九华山,陈友谅上套,被灭一万多人(常遇春坑杀降卒就是这次)。陈友谅不长脑子,没几天在南京长江边再次中了徐、常的埋伏,又赔了七千多人外加几百艘战船。
三年后,朱元璋突然得到北方红巾军老大刘福通的紧急呼救信息,说是张士诚派大将吕珍来打他的据点安丰(今安徽寿县),朱元璋很仗义,立即率军救援。
朱元璋到达安丰时,刘福通已经挂了,刘福通拥立的“小明王”韩林儿还处于危险中。于是乎,朱元璋下令全军猛攻吕珍,没想到这吕珍也够猛的,先打退了朱元璋的左军,又打残了朱元璋的右军,气得朱元璋恨不能咬死他。这时阵前惹恼了一员大将,此人正是常遇春,只见他横枪跃马哇哇暴叫,冲出来横击敌阵,最终“三战三破之,俘获士马无算。”
这一开始我不是打得挺带劲的吗?怎么突然冒出来这么个狠角色,我就败得那么惨呢?!吕珍傻眼了,匆忙败逃。
朱元璋救援安丰时,乐坏了陈友谅,他趁老朱后方空虚之际,亲率六十万大军围攻老朱的洪都(今江西南昌)。七月,两军大战鄱阳湖,徐达和常遇春都身先士卒,一个灭了敌军的前锋,一个灭了敌军的猛将(箭射张定边),陈友谅被打得叫苦连天,他伸出脑袋表示强烈抗议,结果一箭射来,这位枭雄呜呼哀哉。
灭陈友谅的大战中,常遇春功劳最大(尤其是英勇护驾可谓奇功),朱元璋赏赐他大量金帛和田产,春哥发了大财,这可比他当强盗打劫时挣得多多了,要么说跟对老大才是真理呢。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封常遇春为平章政事(宰相级别),看到没,春哥不仅发了财,这又当上部级高官了。
陈友谅挂了,但他手下有个宰相级别的大将盘踞在江西赣州,比较欢腾。此人名叫熊天瑞,跟陈友谅造反之前是音乐人(乐工出身),陈友谅挺喜欢他,倍加重用。可是此人忘恩负义,当陈友谅被朱元璋暴打的时候,他坐视不管,不出一兵一卒去援助,眼睁睁看着老大被朱元璋活活殴死。
虽然熊天瑞的行为在客观上算是帮了朱元璋,但他谁也不服的劲儿,也使朱元璋把他列入了要收拾的对象。陈友谅挂掉的两年后(1365年),朱元璋派常遇春攻打赣州,于是乎,一场“前黑社会成员”和“前音乐人”的对决开始了。
常遇春很快就包围了赣州,熊天瑞很有种,顽强固守,导致常遇春久攻不克。看来这位“前音乐人”防守战的本事不比他当初吹拉弹唱的本事差。
熊天瑞有个干儿子,名曰元震,更是凶猛。一日出城侦查,这孩子突然和常遇春打了个照面,直到走过去他才反应过来身边这位是朱元璋麾下的第一猛将!
春哥的骁勇,已很有名气了,可这孩子初生牛犊不怕虎,他手持铁挝(和五代时的李存孝一样的兵器)单骑突袭常遇春,一场精彩绝伦的高手单挑即将上演!但遗憾的是,还没等常遇春出手,常遇春身旁一个也很有猛人风格的将领手持大刀冲了上去,和元震杀作一团!
元震知道偷袭是没希望了,担心被常遇春的部队群殴,于是边斗边走。
元震的勇气和功夫,使常遇春看在眼里爱在心里,正所谓英雄相惜也!常遇春越看越兴奋,叹道:“真壮士也,别追了。
就在春哥努力攻城的时候,朱元璋派来了使者传达口谕:攻克城池后不要屠杀。如果得到土地,却没有百姓,又有什么好处呢?”
看来朱元璋对常遇春真是太了解了,他深知常遇春久攻不克必定会脾气爆发,一爆发就要滥杀无辜,于是便提前告诫他。
春哥还是很听话的,他开始深挖壕沟竖起栅栏围困赣州城。一连六个月过去了,熊天瑞箭尽粮绝,手下也体力耗尽,终于打开城门投降了,他那位凶猛的养子元震也跟着一起成了战俘。
常遇春进城后秋毫无犯,对于战俘和百姓,一根汗毛都没动,朱元璋听说后非常高兴,大加褒奖。
彻底灭了陈友谅的势力后,朱元璋开始全力对付“盐贩子帝王”张士诚。
(五)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老朱以常遇春为副将军,与大将军徐达一起率二十万大军杀向浙江。常遇春接到新任务,激动得摩拳擦掌,他兴致勃勃地建议朱元璋直捣张士诚的老巢苏州,可朱元璋从战略角度考虑,认为春哥的建议很糟糕,因为如果直捣苏州,那么张士诚在杭州和湖州的大将都会跑来救援,所以应该先把湖州、杭州等地的敌军灭光再打苏州。
常遇春的脾气又上来了,坚持己见,这把朱元璋也给惹火了。老朱严厉地说:“如果打苏州失利,我把你军法处置!”最终,胳膊拗不过大腿,春哥还是听从了老大的部署,老老实实地先进军湖州。
常遇春和徐达到达湖州,张士诚派大将徐志坚迎敌。这时风雨交加,天昏地暗,常遇春大喜,趁机突袭,活捉了徐志坚。张士诚急了,放出了他引以为傲的赤龙舰队出击,结果常遇春也放出了“赤龙”——熊熊大火!张士诚的赤龙舰队化为灰烬。常遇春一鼓作气,连续拿下了张士诚的宝贝城市乌镇、湖州和上海,同时,朱元璋的外甥猛将李文忠也拿下了杭州,张士诚内心拔凉,躲在苏州城内负隅顽抗。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六月,被围困了半年多的张士诚打算突围,不料他的部队刚出来没几分钟,就被常遇春冲了个七零八落,张士诚坐骑受惊,掉进水里,被手下救走了。
张士诚手里有一支极其生猛的特种部队,名字很拉风,叫“十条龙”。这支部队突围时猛冲常遇春,哪料强中更有强中手,“十条龙”被春哥来了个反冲击!
这常遇春已经够难对付的了,偏偏他手下还有个和他一样武艺高强的大侠,他便是前面咱说过的“双刀王”王弼。春哥和王弼联手出击,一阵**,“十条龙”被打成了“十条虫”,一路狂败,全掉到水里淹死了。
九月,徐达和常遇春终于胜利攻破苏州,张士诚一咬牙一跺脚,打算自杀,哪知这人一不顺了,干啥都不顺,老张自杀未遂,还是被押解到朱元璋的面前,最终被砍了脑袋。
徐达和常遇春凯旋南京,朱元璋乐得长脸更长了,欣喜地封常遇春为鄂国公。昔日的绿林好汉,终于摇身一变成为地位显赫的公爵。
灭了陈友谅和张士诚,等于朱元璋把长江中下游最有钱的地盘全部包圆,他决定把铁拳砸向他最痛恨的元朝。要知道,他早年的日子那么悲惨——吃不饱穿不暖,亲人几乎全死光,全拜大元朝廷所赐。这一回,他终于可以报仇雪恨了。
这时候的元帝国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强悍,成吉思汗的子孙都堕落得不成样子,在一大帮造反牛人的集体摧残下,元帝国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当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先要灭掉它,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朱元璋召集众将,商讨北伐元朝的大计,常遇春又热血沸腾了,他站出来说:“现在南方都摆平了,咱们兵力多得是,我认为应该直捣元朝的老窝大都(今北京),以我百战之师攻打疲惫不堪的元兵,铁定胜利。只要把元朝老窝掏了,其他城池都可不战而下!
看来这春哥依旧那么冲动,总盼着掏敌人的老窝,想当初攻打张士诚时他就强烈主张掏张士诚的老窝苏州,结果被老大朱元璋给否定了,如今要打元朝他又来这一套,朱元璋不得不再次批评了他。
“我说伯仁啊,你咋还这样呢?!那元朝建都百年,防御肯定坚固。如果照你的打法,孤军深入,一时半会攻不下大都,后勤补给再跟不上,到时候元朝的援兵从四面八方涌来,咱们可就进退两难了!”
“咳咳……寡人认为,应该这样打!”朱元璋咳嗽了两声,摸了摸自己的大长下巴道:“先拿下山东,搞掉大都的屏障;再回师河南,搞掉它的羽翼;接着夺取潼关,收了它的门槛。这样天下形势尽在我掌握之中,最后再进军大都。如此一来,大都势单力孤没人救援,就能不战而克。搞定大都后,再往西打,什么山西、陕西、甘肃……都可席卷而下!”
春哥一听老大的战略,顿时感觉比自己的招数英明多了,于是举双手赞成。就这样,朱元璋以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统领二十五大军开始北伐。
对于春哥冲动的性格,朱元璋还有点不放心,临行前他又拉着春哥叮嘱道:“伯仁将军啊,能当百万之众,奋勇争先,冲锋陷阵,谁也比不上你。你的猛,没得说。可是我就担心你猛过头了导致轻敌。原来在武昌,我可是亲眼看到几个敌将来挑战,你轻易出阵,身为大将却和小将校去争抢逞能,我可不希望这样呀!”
老大殷切希望和谆谆嘱托,常遇春很是感动,字字铭记,他决定以实际行动来证明一下自己已经成熟多了,他的智商和武力是成正比的。
(六)
按照老大的战略,常遇春和徐达先打山东。就在他们在山东摧残元兵的时候,朱元璋于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乐颠颠地披上黄袍一屁股坐上了龙椅,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定都南京(后来他儿子朱棣又迁都北京)。
听说老大称帝了,徐达、常遇春和其他将士们都深受鼓舞,他们如风卷残云般连续攻取了山东和河南,曾经横扫欧亚所向无敌的蒙元军队此时已变成了不堪一击的土鸡瓦犬,被打得落花流水。
虽然老大叮嘱春哥不要冲动,春哥也铭记在心,但有些时候,这个人功夫还是得必须展示的。比如当元军大将脱因帖木儿在洛水北岸阻挡明军时,春哥就再次上演了单骑冲阵的功夫大片,这一幕前面已说过。
这年八月,常遇春和徐达胜利攻克大都,元朝最后一任领导人元顺帝带着老婆孩子仓皇逃跑,一溜烟似的逃到了上都开平(今内蒙古多伦西北),元帝国被推翻,大都被改名为北平府,即北方已经平定的意思。
打下了北平,常遇春和徐达豪情万丈,他们再接再厉,按照老大原定的计划往西打,很快就杀到山西太原城下。在这里,春哥遭遇了他出道以来的最强敌手,此人有一个很好玩的名字,叫王保保。
在朱元璋心目中,王保保是一个比常遇春还厉害的猛人!
有一次,朱元璋问下属们:“谁可称得上‘天下奇男子’?”
大伙都一致认为是常遇春,原因很简单,因为常遇春勇猛盖世,更能以十万兵横行天下无敌。
而朱元璋笑笑说:“遇春虽是人杰,但我能得到他。可我一直不能得到王保保,王保保才是真正的奇男子呀!”
话说这王保保算是元朝最后的名将,他老爸是汉人,老妈是元末名将察罕帖木儿的姐姐,他的蒙古名字叫扩廓帖木儿。熟悉《倚天屠龙记》的朋友都知道,王保保是赵敏的哥哥(真实历史上,王保保的妹妹不叫赵敏,这位王大小姐后来被朱元璋嫁给了自己的儿子秦王朱爽)、张无忌的舅子。《倚天》中的王保保只是个小配角,戏份远没有他妹和妹夫丰富多彩,而正史上,他可是一位超级牛人。
身为元帝国的保卫者,王保保智勇兼备,出招狠辣,剿灭了不少“反贼”,想当年他舅舅(也算他养父)察罕帖木儿被山东红巾军将领王士诚和田丰刺杀,这可惹恼了王保保,王保保没费多大劲儿就打败了这支红巾军,活捉了俩仇人后把他们的心脏挖出来祭奠舅舅。
为消灭朱元璋,元顺帝封王保保为河南王,总天下兵马,王保保**四射踌躇满志,准备和明军狠掐一架。
王保保一直坐镇山西太原,明军知道他的厉害,所以北伐时先绕开他,待到拿下大都后,再全力对付他。
大都即北平落入徐达和常遇春之手,王保保没来得及救援,颇有些郁闷,不过当徐达和常遇春杀到山西时,王保保狠揍了徐达的前锋部将汤和,致使明军惨败。目前形势对元军来说还不错,可是关键时刻元顺帝开始犯二,他非要王保保离开山西去收复北平,王保保只能兵出雁门关,向北平进发。
不料王保保刚走没几天,就听说徐达和常遇春逼近了他的总部太原,王保保无奈,只得心急火燎地回师来援,正好在太原附近和明军遭遇了。
就在这时,常遇春突然爆发出了连徐达也甘拜下风的高智商,他竟然像诸葛亮似的——献妙计了!
春哥对徐达说:“大将军啊,咱们的骑兵虽已集合,但步兵还远未到达,这仗打起来有点艰难。不如派精锐骑兵夜间突袭,说不定能活捉王保保那厮呢!”
说来也巧,正好这时王保保的部将豁鼻马(很搞笑的名字,应是蒙古名的汉译)跑来商量投降的事儿,徐达大喜,立马采纳春哥的建议,并以豁鼻马做内应。
事实证明,春哥的妙计让王保保很心碎……
(七)
这夜,月黑风高,大地深沉。热爱学习的王保保正在帅帐内认真地秉烛夜读。突然,火光四起,杀声大作,大地震颤!
明军来劫营了!元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个个吓得魂飞天外,任凭明军肆意**。
可怜的王保保也顾不上王爷和大帅的风度了,仓皇失措,连滚带爬,鞋子也跑掉了一只,好不容易摸到一匹战马,还是一匹瘦弱的“孱马”,他也管不了那么多了,翻身上马,变身“王跑跑”,一溜烟似的逃往大同,跟随他的只有十八个骑兵,而他手下的四万大军全被明军生擒了。
常遇春见自己的妙计大获成功,兴奋异常,赶紧马不停蹄,去追击光着一只脚丫子的王保保,遗憾的是变身为“王跑跑”的王保保甚是神速,春哥终究没逮着他。
从太原之战可以看出,此时的常遇春已经彻底升级成一位大智大勇的名将,他再也不是以往那个只会凭借武勇获胜的莽大汉了。
相比春哥,王保保也忒悲催了,但您可别因此而小瞧了这位名将,就在短短五年后,他在塞北咸鱼翻身,一举打败了徐达,灭明军数万,此时常遇春已去世多年了,而朱元璋至于死也未能降服这个死保元朝的汉人将军。
洪武元年(1368年)六月,常遇春指挥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精彩大战。他奉明太祖朱元璋之命从北平出发,追击元顺帝。春哥这一路,简直劲爆得无法形容,他从河北杀到辽宁,又从辽宁杀到内蒙!在春哥锋锐的刀锋下,元朝诸将来一个败一个,来两个败一双,明军迅速攻克了元顺帝的上都开平。
元顺帝继续往北跑,春哥紧追不放,奔袭数百里,俘虏了元朝宗王及将士一万多人,缴获一万辆军车、三千匹马、五万头牛和大量金银财宝!然而就在凯旋途中,常遇春突然暴病而亡,年仅四十岁。朱元璋听闻噩耗,震惊不已,好生悲痛,皇帝下令为常遇春举行国葬,还专门把在外执行任务的徐达喊回来送战友最后一程……
常遇春被葬于南京的钟山(也叫紫金山),追封开平王。死前战功无敌威震天下,死后尽享哀荣且名垂青史,常遇春生命虽短,亦可含笑九泉!
《明史》中用十二个经典的字来形容常遇春的特点——“沉鸷果敢,善抚士卒,摧锋陷阵,未尝败北。”
常遇春唯一的毛病就是喜欢滥杀无辜,有些特信因果报应的人就说常遇春之所以短命就是因为他过于残暴。当然话又说回来了,缺点归缺点,错误归错误,这些都掩盖不了春哥杰出的军事才能和他为统一天下所立下的丰功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