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帽子歪歪戴,媳妇来得快。”这段有趣的童谣说便是那南北朝的那位绝世俊男独孤信,一次无意中的歪戴帽子,却引领了一次全民时尚,何其震撼也。
这个人,他迷倒无数女子、他征服万千男人、他百步穿杨、他单骑擒敌、他战功赫赫,他政绩卓著,他生养了三位皇后,他影响了三个帝国……
如此完美的武功高手,独一无二世,魅力无敌的“独孤郎”,绝非美丽的传说,而是真实的历史。
话说北魏末年的一天,造反老大葛荣的农民起义军中,多了一位翩翩少年,他仪容俊美,光彩照人,穿着时尚,极爱修饰。如此气质不凡的小哥在农民队伍中显得格外招眼,犹如石头堆里突然冒出来的宝石。
在引发了一阵**之后,这小哥便得了一个美誉——“独孤郎”。此乃独孤信的“帅”在史册上的初次亮相,世人第一次记住了这个来自于武川镇(今内蒙古武川西南)的鲜卑男生。
当今世界,帅哥大行其道,尤其是娱乐圈,粉嫩鲜肉一抓一把,但独孤信这样本事了得的帅哥绝无仅有。
独孤信,原名独孤如愿(很好听的名字),生于北魏武川,祖籍云中(今山西大同)。独孤家族乃北魏初年四十六个部落中极显赫的一个,独孤如愿的祖先曾任部落大人、爷爷为武川守将、爸爸为领民酋长,妈妈也是贵族出身。高贵的血统和天生的美颜使独孤如愿玉树临风、卓然独立;尚武的习俗和激**的乱世使他精于骑射、骁勇豪壮。一个浑身散发着英雄气质的美少年走向了属于他的江湖。
(二)
北魏正光五年(524年),驻守边疆的六镇将士对待遇不满,一怒之下造了反,身为贵族公子的独孤如愿力挺北魏朝廷,光荣入伍,坚决镇压义军。这位二十二岁的小帅哥仗着弓马娴熟,于沙场上东挡西杀,和武川豪强贺拔度联手,一举击毙义军将领卫可环,自此扬名。
满怀豪情的独孤公子虽然够猛,却不想这六镇起义如雪球般愈滚愈大,应者如云,常言道“双拳难敌四手、好汉架不住人多”,很快独孤如愿就被声势浩大的葛荣起义军包围了。
生死关头,小帅哥脑子活泛得很,心想自己年纪轻轻又长得那么俊,与其拼死报国白瞎了这条命,还不如忍辱负重暂时栖身于敌以待时机。于是乎,独孤如愿像当初毅然投身朝廷军一样,又果断加入了起义军,成为造反队伍的一员。
屌丝群中,突然冒出来一个光彩照人的高富帅,这轰动效应可想而知,从此“独孤郎”之称享誉全军。一般情况下,被赞为“郎”的小伙子多是美男,那三国“周郎”便是典型,这“独孤郎”步“周郎”之后尘,又缔造了一个叱咤风云的美男传奇,而另一个美男的出现,改变了“独孤郎”的人生。
北魏武泰元年(528年),相貌白皙俊美的北魏大将尔朱荣(史载其“洁白、美容貌”)成功打灭了葛荣,当他清点战俘时,忽然眼前一亮,因为他发现了和自己一样帅的独孤如愿。
这叛贼队伍中竟有如此人才!尔朱荣有些激动,当他听说独孤如愿本是一精通武艺的贵族公子后,对这个小帅哥更为欣赏了,便封独孤如愿为别将(非主力部队的将领)。“独孤郎”终于成功脱离“反贼”行列,再度成为朝廷军一员。
独孤如愿刚重新归队便有惊人表现。这一日,尔朱荣征讨葛荣的残余党羽韩娄,还未等大军发起全面进攻,这独孤如愿便突然单骑杀出,直扑敌阵,如风似火,两军骇然!
韩娄麾下的渔阳王袁肆周见来者如此嚣张,勃然大怒,只见他纵马挥戈大喝一声,准备将独孤如愿拿下。
独孤如愿不慌不忙,只把目光紧锁于袁肆周身上,战马飞旋,兵刃叮当,没几个回合,那袁肆周便被身手迅猛的独孤如愿活捉了过去,义军将士竟吓得目瞪口呆头昏脑乱,任由独孤如愿得意洋洋地回归本阵。
评书演义中的武将单挑比比皆是,但正史上的这种猛人对决,并不多见,独孤如愿生擒袁肆周便是一次成功的典型战例。自此尔朱荣对他更为青睐。不久,北魏宗室元颢仗着南梁名将陈庆之(即那位赫赫有名的“白袍战神”)的护送进占洛阳,于皇宫中日夜**乐,独孤如愿被尔朱荣任命为前锋讨伐元颢,独孤如愿一马当先,无往不胜,又立新功,晋爵爱德县侯,后升武卫将军。
看着独孤美男愈发给劲,尔朱美男心花怒放,可尔朱美男哪里想到,就在短短一年后,年仅三十八岁的他就被同是美男的北魏孝庄帝元子攸(史载其“风神秀慧、姿貌甚美”)给捅死了,紧接着,一个“齿白如玉”的枭雄尽灭尔朱氏,掌握了北魏大权,此人便是日后北齐帝国的开创者高欢。
高欢权倾朝野专横跋扈,尔朱荣的旧将贺拔胜、贺拔岳兄弟表示不服,只见高欢露着大白牙阴笑一声,那贺拔岳就被弄死了。贺拔胜怕弟弟的部队被别人吞并,忙派出前不久被他推荐为大都督的独孤如愿去招抚贺拔岳余部,可独孤如愿刚赶到,就发现贺拔岳余部已有了一个长发垂地、美髯飘洒的新老大。
独孤如愿见到这位长发美髯的武将后,心里顿时乐开了花,只见他激动地大叫了一声:“黑獭!原来是你!”继而扑向这武将,这武将见到独孤如愿竟也乐得合不拢嘴,大叫一声:“如愿,原来是你!”接着就和独孤如愿紧紧拥抱到一起。
原来这位武将便是日后开创北周帝国、和高欢势不两立的一代枭雄宇文泰(字黑獭)。他不仅和独孤如愿是同乡,而且少年时他们就是亲密无间的好哥们,后又同在尔朱荣麾下为将。同乡、哥们加战友的关系使他们情深义厚,此次一见,必然兴奋。没多久,宇文泰就让独孤如愿入朝做事,魏孝武帝元修见独孤如愿才貌双绝,甚为喜爱(似乎每一个见到独孤如愿的大领导都特别喜欢他),对他无比信任。
作为“白牙枭雄”高欢拥立的傀儡,孝武帝是一个悲催的孩子,为了脱离高欢的魔爪,他于雍熙三年(534年)逃奔长安投入宇文泰的怀抱。独孤如愿听说皇上跑了,内心很纠结:若追随皇上而去,那家人就得舍弃,因为爹妈老婆孩子都在高欢的地盘上,一时半会根本无法带上他们;若不追随皇上,便是不忠的臣子,对不起“皇恩浩**”。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独孤如愿最终选择了追随皇上,于是跃马扬鞭,一路飞奔,终于赶上了孝武帝。
孝武帝见独孤如愿单骑而来,心中无比温暖,叹道:“武卫将军竟能辞别父母、抛弃妻儿来跟随我,‘世乱识忠良’,此言不虚呀!”遂赏赐独孤如愿御马一匹,进爵浮阳郡公,食邑一千户。
打这起,北魏“咔嚓”一下分裂了,高欢另立孝静帝元善见,搞了个东魏,而悲催至极的孝武帝万没想到,自己逃离狼窝却误入了虎穴,他愣是被宇文泰给毒死了,宇文泰另立文帝元宝炬,搞了个西魏,独孤如愿继续效忠于西魏朝廷。
(三)
这天,宇文泰交给独孤如愿一个艰巨的任务,让他把东魏荆州(当时北朝设置的荆州在今河南一带)的百姓都搞到西魏。那荆州虽属东魏,但据说当地百姓心恋西魏(正所谓“心犹恋本朝”),宇文泰决定实现荆州百姓的梦想,其实也是他自己的梦想。
独孤如愿得令后率军出发,刚到武关(今陕西商南县西南),突然得报:东魏弘农太守田八能(搞笑的名字)率一群蛮兵在淅川城(今河南西峡县北)挡道,同时东魏都督张齐民也奉命率三千步骑尾随独孤如愿之后。
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独孤如愿手里的兵马不满一千人,形势万分危急,独孤如愿镇静自若,对部下道:“今敌众我寡,我军首尾受敌,若返回攻击张齐民,前方蛮人会以为我军撤退,必将转守为攻。不如先打败前面的田八能,张齐民便会不战自溃!”
独孤如愿果真是大智大勇之士,他按照自己的计划,一路挺进,率军奋击,将田八能的蛮兵杀了个人仰马翻,张齐民见状,吓得魂飞天外,全军溃逃。独孤如愿乘胜前进,终于杀到了荆州的首府穰城(今河南邓县),驻守穰城的东魏荆州刺史辛篡很勇猛地出城迎战,独孤如愿动手之前先动口——临阵对东魏士兵晓以利害,瓦解军心,东魏兵顿作鸟兽散,接着独孤如愿纵马猛击,把辛篡打了个盔歪甲斜兵残马伤。
就在辛篡准备逃城内之时,独孤如愿对手下一个长得很帅的都督说:“夺城!”随即这位帅都督便飞马而上,没等城门合上就冲了进去,辛篡瞬时人头落地,不久三荆遂定(指的是荆州、南荆州和东荆州,都在河南境内)。
这位帅哥都督可非一般人物,他是独孤如愿的亲密战友,后来他的儿子又娶了独孤如愿的女儿。他和独孤如愿一样都是勇武盖世的风云牛人,都对西魏、北周和隋朝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便是日后威名赫赫的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的杨忠,他那位娶了独孤女儿的儿子便是南北朝时代的终结者——隋文帝杨坚。杨忠的故事,咱后面还会专门说。
独孤如愿和杨忠两位帅哥成亲家的事儿暂且不提,先说他们在荆州的奋斗。
两位帅哥无比欢畅,高欢岂肯善罢甘休,他马上派出两位超级猛人率军前来夺取荆州,一个是“马槊无双”被誉为“项王再世”的高敖曹,一个是智商极高心狠手辣的残疾枭雄(瘸腿)侯景。
独孤如愿和杨忠都是响当当的武功高手,可这一回,却敌不过了。东魏两位名将本事够强,兵力又远胜于西魏军,和东魏大军硬拼,无异于找死,而西魏援军又迟迟未到,于是乎,脑子活泛的独孤如愿当机立断,来了招“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和杨忠一起手拉手溜之大吉,一直跑到了南朝,投奔了梁武帝萧衍。
看到这儿,切莫说独孤如愿丢人或掉价,人家独孤美男可谓典型的“大丈夫能屈能伸”,失意时就忍辱负重,得意再勇创辉煌。当初他暂且栖身于起义军是这样,如今他投奔南梁也是这样。不急不躁,静待时机。
投奔南梁比昔日栖身于起义军的日子好过得多,梁武帝一贯对前来投奔自己的北朝武将喜爱有加,对独孤如愿更是礼遇优厚。在繁华的南梁首都建康(今江苏南京),独孤如愿尽享荣华富贵,过着仿如天堂般的高端物质生活。
不过锦绣江南的温柔乡并没有阻隔独孤信对故土的思念,更没有湮灭他铁血报国的豪情,他多次请求梁武帝允许他回国,但梁武帝对他极其欣赏,说啥也不愿放他走。一晃三年过去了,梁武帝终于架不住独孤如愿的苦求,答应他离开,独孤如愿激动地热泪滚滚。
独孤如愿向梁武帝辞行时,武帝对他说:“朕听说你父母都在山东(高欢的地盘),不知此去,你将去哪里?”
独孤如愿坚定答道:“为臣者岂能因家人而事二君。”
此言一出,把个梁武帝震惊得灵魂乱颤,心想:这帅哥乃汉人眼中的蛮夷(鲜卑族),却也如此节义忠信!梁武帝顿时发自内心地对独孤如愿充满了钦佩之情,并以厚礼相送。
独孤如愿终于回到了他魂牵梦绕整三载的长安(西魏都城),但他的心情很复杂,因为他觉得自己当初兵败东魏投奔南梁,有损国家形象,于是他上书朝廷,请求治罪。令他万没想到的是,朝廷真是够宽宏的,无论西魏文帝元宝炬还是文武众臣,都认为他功大于过,不仅将其赦免,还为他官复原职,没多久又晋升他为骠骑大将军、加侍中、开府仪同三司(皆为最高规格的封赏和待遇)。
“独孤郎”的忠义和执着,得到了最大的回报。
(四)
西魏大统三年(537年),在沙苑(今陕西大荔南),宇文泰一声令下,独孤如愿和李弼、于谨等十二名战将如虎似豹,横冲直撞,杀得高欢全军崩塌。第二年,独孤如愿率两万精锐直扑洛阳,东魏洛阳守将元湛险些吓死,仓皇而逃,独孤如愿兵不血刃,攻占洛阳,周边州县纷纷归附。不久,独孤如愿的老对手侯景等人率军气势汹汹来夺洛阳,独孤如愿坚守城池十多天,直到宇文泰领兵赶到,侯景退走(遗憾的是,宇文泰在追击侯景时还是被打败了,洛阳终究还是被东魏夺回)。
大统六年(540年),残疾猛人侯景又来了,打算夺回荆州,宇文泰令独孤如愿和李弼各率五千骑兵出武关(今陕西商南东南),侯景见惹不起,连忙退兵。
大统七年(541年),西魏岷州刺史、赤水藩王梁仚定闲着没事,聚众叛乱,独孤如愿领兵征讨。搞笑的是,斗志昂扬的梁仚定还没见着独孤如愿的面呢就被自己的部下给宰了,他的子弟不甘心造反大业就此夭折,便继承其遗志,率余部继续闹腾。
面对坚守关隘的叛军,独孤如愿心生一计,从秘密小道出击,突如神兵天降出现在叛军面前!叛军都是些色厉内荏之辈,见此情形,集体下跪,抹泪而降。
大统九年(543年),邙山大战,霉运当头的宇文泰被高欢杀了个落花流水,黑獭狼狈不堪,逃得比兔子还快,东魏骑兵紧追不舍!在此生死存亡之际,独孤如愿和于谨突然杀出,率散兵从后面猛攻东魏追兵,东魏军本已大获全胜,哪里想到背后竟还有西魏军攻击自己,遂惊慌失措,西魏军这才得以保全。
大统十二年(541年),西魏内部又出了大事。凉州刺史宇文仲和——一个和昔日梁仚定想法一样的家伙,闲着难受,聚众叛乱,宇文泰命独孤如愿讨伐。敌城坚固,独孤如愿不惧不慌,于夜间命诸将以冲车和云梯攻打城东北,自己则亲率勇士袭击城西南。
独孤如愿的攻势迅猛而突然,宇文仲和的叛军没想到半夜三更里会挨打,他们匆忙迎战,无奈独孤如愿的军队实在太强,独孤如愿本人更是带头冲杀,以一当百的武勇把那些敢于挡他的叛军兵将送上西天。估计不少叛军还在纳闷:这带头的武将长得那么漂亮,咋砍起人那么狠呢?!
黎明时分,独孤如愿胜利攻占州城,生擒宇文仲和,叛民六千户被押送长安。两年后,独孤如愿进位柱国大将军,成为掌握西魏实权的“八大巨头”(另外七位是宇文泰、于谨、李虎、赵贵、元欣、侯莫陈崇和李弼,其中权利最大的自然是宇文泰)之一。
这独孤如愿不仅战场上拉风的很,在地方上搞行政也颇有一套,绝对是人民好干部的典范。在担任十一州大都督和秦州刺史时,独孤如愿勤于政务,行事果决,地方上的大小事务从无延迟。他宣扬礼教,劝导农桑,短短数年,府库充盈,百姓殷实,几万户无家可归的流民诚信归附。
这不管什么事儿,就怕对比,一对比,就优劣立显。在独孤如愿之前的那些秦州官员,个个昏弱无能,只知捞钱,搞得政令混乱,百姓冤情诉讼堆积如山。而独孤信一来,百姓的日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齐夸独孤好领导。
在治理地方时,独孤如愿不仅造福百姓,还无意中引导了一次时尚潮流,这让民众对他爱戴的同时又多了几份崇拜和迷恋。
话说这独孤如愿虽致力于地方行政当起了官老爷,但从未荒废他的老本行——武功,闲暇之时他都会骑马出城打猎。
这一天,独孤如愿打猎打得有点上瘾,忘却了时辰,不知不觉已是夕阳西斜,独孤如愿这才回过神来,他必须赶在城门关闭前回家,于是快马加鞭,飞驰如电,却不料由于速度太快又过于专注,他连帽子被风吹歪了都没有察觉。
黄昏跑马歪戴帽,这场景若是换了普通人,多数会被形容为:黑灯瞎火,手忙脚乱,衣冠不整,邋里邋遢。可独孤如愿不是普通人,他长得太美了,又极具英雄气质,便被形容为:晚霞照玉面,侧帽显风流!
当独孤如愿歪戴帽子的模样被城里人看到时,个个惊艳。次日清晨,奇迹出现了——满大街的百姓都模仿独孤如愿,个个都歪戴着帽子!
这便是“侧帽风流”的典故,此后不少诗词中都爱用“侧帽”一词,诸如唐朝李商隐的“旧主江边侧帽檐”、北宋晏殊的“侧帽风前花满路”、南宋范成大的“披披侧帽风”、清朝纳兰性德的“当花侧帽”,而且纳兰还专门搞了一个《侧帽集》。这也算是“独孤郎”给中国文学带来的影响吧。
一般情况下,引发时尚潮流的多是些明星,而独孤如愿当时可是一名地方官,一个人民的好领导引导了风尚,实在有趣得很。
像独孤如愿这种武能摧敌陷阵,文能治国安民,还能引发全民流行时尚的俊男,史上独一无二。由于他的美名和信誉远近驰名,宇文泰便赐予他一个新名字——独孤信。正所谓“信著遐迩,故赐名为信”!从此,“独孤信”这个新的名字伴随着他,继续辉煌,并载入青史。
独孤信在战场和地方都干得很相当出色,可他藏于内心深处的痛楚却不为人知。昔日他为了“国”,舍了“家”,爹娘都扔在东魏境内,做儿子的怎能不思念?不心痛?夜深人静之时,他经常为此流泪。
这一天,独孤信巡视战俘营(都被打败的东魏将士),发现其中有一远房亲戚,独孤信连忙打听爹娘在东魏的情况,这才得知父亲已经去世,独孤信闻听此言,如雷轰顶,立即发丧守孝,独自痛哭。多年后,又有人从东魏带来消息,说独孤信的母亲也离开了人世,独孤信再遭打击,痛不欲生。
“忠孝不能两全”这句话在独孤信身上被诠释得淋漓尽致。人生有时就是如此,你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坚持走下去,就不应后悔。
无论独孤信内心如何,反正在外人看来,他是举世无双的英雄偶像,是事业辉煌的成功人士,太子太保、大司马、柱国大将军、尚书令、卫国公、食邑万户……这一连串直达富贵顶层的官爵和封赐让无数人羡慕,帝国“八大巨头”之一的显赫地位更让他身价倍增,独孤家族的荣耀无可匹敌。
也许这独孤信一生过于完美,上苍偏偏就不给他一个好的结局。“功高震主”和“鸟尽弓藏”这个成语在他的身上也得到了最贴切的展示……
(五)
独孤信本领了得,威望崇高,家族显赫,身为其老大的宇文泰不由得心生芥蒂,在西魏 “八大巨头”中,唯一实力可与黑獭匹敌的就是独孤信,虽然他们曾是哥们、是战友,如今又是亲家(独孤信的一个女儿嫁给了宇文泰的儿子),但政治总是残酷的,一切的情义在阴毒无情的帝王这里,一钱不值。
宇文泰独揽西魏大权,自己并未称帝,他想学前辈同行曹孟德,篡夺江山的活儿留给自己的儿子去干,所以立嗣之事,相当重要。按说宇文泰立嗣应立长子宇文毓,可他偏偏选择了三子宇文觉,原因很简单,因为那宇文毓的老婆是独孤信的女儿,万一宇文毓即位,独孤信以外戚身份专权,如何是好?但立了宇文觉,宇文泰又担心独孤信不服,万一他黑獭两眼一闭,独孤信闹事咋办?
为了这事儿,宇文泰可谓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个妙招。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宇文泰召集独孤信等重臣商讨立嗣之事,他说:“我想立宇文觉为世子,又担心大司马(即独孤信)有疑虑,你们看这事儿可咋办呢?”
宇文泰此言让独孤信吓了一跳,他没想到昔日的老朋友竟会对自己如此不放心,一时竟不知如何回答。其他大臣既不敢得罪黑獭,也不敢得罪独孤信,也都保持沉默。大殿之内,静的可怕!
突然,宇文泰的心腹、大将军李远蹦了出来,只见他拔刀怒喝:“立略阳公(指的是宇文觉)理所应当!独孤信不服,我就砍死他!”
李远之举,群臣大惊。宇文泰赶紧站起来,装模作样地说:“何至如此!”
独孤信不傻,他心里明白,此乃宇文泰的计策,无奈的他只能发话,说赞同立宇文觉,接着其他大臣也纷纷表示力挺宇文觉。
独孤信为人一贯以信义著称,一诺千金的他打死也不会反悔。摸透独孤信心理的宇文泰计谋成功,他消耗的那点脑细胞,终于换来了他想要的。
会议结束后,李远走到门外,向独孤信道歉说:“面临大事,只得如此,刚才冒犯了。”独孤信也只能陪笑道:“今日之事,多亏您呀。”
此事一出,独孤信心里必是郁闷不已的,他郁闷的倒不是自己的女婿不能当世子,而是他为国尽忠了一辈子,却换来如此猜忌。此时的他哪里想到,真正的灾难还在后面……
立嗣风波的半年多后,一代枭雄宇文泰归了天,他的侄子宇文护拥立年仅十六岁的宇文觉称帝,正式篡夺了西魏江山,建立了北周帝国。从此朝廷大权皆落入宇文护之手,这宇文护名望较低,很多老臣表示不服,其中“八巨头”之一的赵贵表现得尤为强烈。
自打宇文护上台的那天起,赵贵就憋足了劲儿想干掉他,考虑到自己势单力孤,不足已成大事,他便去拉拢独孤信,他知道独孤信被宇文家猜忌和排挤,此事必定一拍即合。
独孤信虽然心中不快,但对于除掉宇文护一事还是犹豫不决,当赵贵找他商量时,他劝说赵贵不要如此鲁莽。殊不料隔墙有耳,没几天这事儿竟被人告发了,宇文护勃然大怒,将赵贵诛杀,独孤信受牵连被免去官职。莫以为宇文护对独孤信会网开一面,对于独孤信这个看起来对他有极大威胁的人,他岂能不除?只是因为独孤信“名望素重”,他才没有以罪名处斩,除掉独孤信,他有自己的方式。
赵贵被诛一个月后,宇文护逼令独孤信在家中自杀,一代英雄美男就此了结了一生,终年五十五岁。
独孤信的肉体被消灭了,但他遗留下来的巨大影响却无法消除,这影响和他三个出类拔萃的女儿有极大关系。
这俊美无敌的“独孤郎”是无数女子的梦中情人,不过爱慕他的女子不可能成为他的夫人,他一生有过三位夫人,原配如罗氏(如罗是鲜卑姓氏)当初没于东魏,终不能白头偕老,入长安后,他又先后娶了两位夫人:郭氏和崔氏。
由于强大的基因,独孤信的儿女多是帅哥靓妹,其中三个女儿最为出色:
独孤信的大女儿嫁给了宇文泰的长子宇文毓,虽然宇文毓没能被宇文泰立为世子,但宇文觉称帝后没几天就被宇文护给杀了,宇文毓被拥立登基,是为北周明帝,独孤信的大女儿成为北周皇后(悲剧的是,宇文毓在位仅四年也被宇文护杀了,而宇文护自己则被周武帝宇文邕干掉)。
独孤信的四女儿嫁给了西魏“八大巨头”之一李虎的儿子李昞,和李昞生了个孩子叫李渊,即大名鼎鼎的唐高祖是也,李渊登基后,追尊其母为元贞皇后;
独孤信的七女儿嫁给了战友杨忠的儿子杨坚,杨坚后来篡夺了北周的江山,诛杀宇文家族,建立了大隋,一统了南北。大隋的独孤皇后可是史上的超级女强人,和老公杨坚一同上下朝,被尊为“二圣”,杨坚怕她怕得要死,成为中国史上唯一“一夫一妻制”的皇帝,他们的儿子也是牛人,隋炀帝杨广是也。
三个女儿分别是三个帝国的皇后,“史上第一老丈人”的头衔非独孤信莫属,正所谓“三代外戚,何其盛哉!”(《北史》之语)。
“侧帽风流”的“独孤郎”,堪称一位魅力无穷的英雄,他风姿卓绝,文武双全,忠义诚信,有奇谋大略。抛去“史上第一老丈人”这无敌头衔不谈,只说他的本事:他精于骑射,武勇过人,能单挑生擒敌将,又可身先士卒摧锋陷阵,可谓武功高手;能在历次大战中以智破敌,可谓一代名将;能在治理地方时造福百姓,可谓人民的好干部。仪表非凡,穿着考究,无意中歪戴帽子的状态能引发一次潮流,可谓时尚达人。在世时,他由于完美的人品和卓著的政绩深得百姓爱戴,他所镇守的地方,民众一直怀念着他。上到南北两朝的皇帝,下到黎民百姓,无不对他喜爱有加。
1981年,独孤信的一枚煤精大印在陕西旬阳县出土,这枚由二十六个大小不一的正方形和三角形组成的多面体印章,也许在向今天的我们讲述这位魅力英雄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