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二十二、談美感教育

字體:16+-

世間事物有真善美三種不同的價值,人類心理有知情意三種不同的活動。這三種心理活動恰和三種事物價值相當。真關於知,善關於意,美關於情。人能知,就有好奇心,就要求知,就要辨別真偽,尋求真理。人能發意誌,就要想好,就要趨善避惡,造就人生幸福。人能動情感,就愛美,就歡喜創造藝術,欣賞人生自然中的美妙境界。求知、想好、愛美,三者都是人類天性;人生來就有真善美的需要,真善美具備,人生才完美。

教育的功用就在順應人類求知、想好、愛美的天性,使一個人在這三方麵得到最大限度的調和發展,以達到完美的生活。“教育”一詞在西文為education,是從拉丁動詞educare來的,原義是“抽出”。所謂“抽出”就是“啟發”。教育的目的在“啟發”人性中所固有的求知、想好、愛美的本能,使它們盡量生展。中國儒家的最高的人生理想是“盡性”。他們說:“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讚天地之化育。”教育的目的可以說就是使人“盡性”,“發揮性之所固有”。

物有真善美三麵,心有知情意三麵,教育求在這三方麵同時發展,於是有智育,德育,美育三節目。智育叫人研究學問,求知識,尋真理;德育叫人培養善良品格,學做人處世的方法和道理;美育叫人創造藝術,欣賞藝術與自然,在人生世相中尋出豐富的興趣。三育對於人生本有同等的重要,但是在流行教育中,隻有智育被人看重,德育在理論上的重要性也還沒有人否認,至於美育則在實施與理論方麵都很少有人顧及。二十年前蔡孑民先生一度提倡過“美育代宗教”,他的主張似沒有發生多大的影響。還有一派人不但忽略美育,而且根本仇視美育。他們仿佛覺得藝術有幾分不道德,美育對於德育有妨礙。希臘大哲學家柏拉圖就以為詩和藝術是說謊的,逢迎人類卑劣情感的,多受詩和藝術的熏染,人就會失去理智的控製而變成情感的奴隸,所以他對詩人和藝術家說了一番客氣話之後,就把他們逐出“理想國”的境外。中世紀耶穌教徒的態度也很類似。他們以倡苦行主義求來世的解脫,文藝是現世中一種快樂,所以被看成一種罪孽。近代哲學家盧梭是平等自由說的倡導者,照理應該能看得寬遠一點,但是他仍是懷疑文藝,因為他把文藝和文化都看成樸素天真的腐化劑。托爾斯泰對近代西方藝術的攻擊更絲毫不留情麵,他以為文藝常傳染不道德的情感,對於世道人心影響極壞。他在《藝術論》裏說:“每個有理性有道德的人應該跟著柏拉圖以及耶回教師,把這問題重新這樣決定:寧可不要藝術,也莫再讓現在流行的腐化的虛偽的藝術繼續下去。”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