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傳

夢中悟道,一片光明

字體:16+-

在艱難困厄之中,王陽明選擇首先要生存下來,然後就是讀書和思考。

其中,讀《周易》當然是基本功課了。《周易》包括《易經》和《易傳》兩部分,其中的《易經》部分,原是周人問凶吉的卜筮之書,其中也包含著某些深邃的思想。《易傳》記錄了後人對卦辭的解釋和論述。

王陽明讀《周易》時,從卦象轉化中看到事物不是固定不變的,任何現狀不過是變化中的一個過程。他堅信,人的命運是在各種主客觀因素交替影響下不斷變化的,隻要希望沒有破滅,隻要自己努力,未來還是大有可為的。

正是在這種簡陋環境裏,王陽明安於讀書,靜心思過,領悟了許多道理,心胸也隨之開闊起來。就連平日苦不堪言的各種體力勞動在他看來也變得充滿了樂趣。

他專門寫了一首《西園詩》,講述自己如何種菜:

方園不盈畝,疏卉頗成列;分溪免甕灌,補籬防家豕;

蕪草稍焚盡,清雨夜未歇;濯濯新葉敷,熒熒夜花發;

放鋤息重陰,舊書漫坡閱;倦枕竹下石,醒望鬆間月;

起來步閑謠,晚酌簷下設;盡醉即草鋪,忘與鄰翁別。

拿著鋤頭去耕地,累了就坐在山坡上翻書閱讀,困了就在鬱鬱蔥蔥的竹林下枕著石頭酣然入夢。一覺睡醒,才發現月亮早已爬上了樹梢,於是起來唱著歌謠向自己的“陽明小洞天”走去,誰知走回去才想起來,竟忘了與鄰家的老翁告別。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交往,原本不通當地語言的王陽明與當地人成了朋友。這裏主要有苗族、瑤族和黎族等民族同胞,王陽明向他們學習刀耕火種,並借來種子在“陽明小洞天”外開辟出了一塊荒地耕種。

清閑時,他經常行走於叢林山洞之間,同當地人和流亡至此的漢人談天說地,論古道今。王陽明不僅熟悉孔孟哲學、漢唐詩賦,還懂得修房蓋屋,甚至還能為小孩看手相,為病人把脈,為老人做壽衣。樂觀豁達的性格使得他很快和這些人打成了一片。閑暇時他們還常常就著土罐瓦盆,舉起濁杯破碗,喝個一醉方休。此時此地,狂笑高歌,放浪形骸,也不失為人生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