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傳

第五章 龍場悟道 穴居陽明洞

字體:16+-

王陽明從南京出發,經江西、湖南進入貴州東部的玉屏,再由玉屏經鎮遠、黃平、清平、貴定、龍裏等地,於正德三年(1508年)三月到達貴州龍場驛。

日暮時分,一匹羸弱的老馬,三個衣衫襤褸的仆人,一位目光深邃的哲人,就從天地之間這樣安靜地走來。而龍場也注定要因為他的到來而青史留名。

此時,王陽明三十七歲,已經步入了壯年。由於遭受肺癆、廷杖、牢獄等種種危難,王陽明清瘦多了。但高突的顴骨、飄拂的胡須、深沉敏銳的雙眼,使他顯出一種特別的精氣神。而此時,他的身上刑杖留下的傷痕還隱隱作痛。

等待他的,是貴州高原連綿的大山,是驛站裏的二十三匹馬,二十三副鋪陳,和一個年老的當地小吏。遠道而來的王陽明站立在驛站石碑前,撫摸著上麵“龍場驛”三個古拙大字,舉目四望,這究竟是怎樣一個地方?

龍場驛,在今天的貴陽市西北八十多裏外的修文縣城區內,是貴州土司安貴榮所管轄的區域,是安貴榮的先祖奢香夫人在明洪武年間所建。當時為了效忠朝廷,打開從貴州西北到四川的通道,總共設了九驛。

驛,是古代常設的一種機構,是為來往官吏、差人提供中途休息、食宿、補給、換馬的處所。常有遞送公文的差役、來往的官吏在驛中暫住,換掉久征力乏的馬匹,等到來日再快馬加鞭地趕路。大明朝共有驛站一千九百處,每個驛站設驛丞一人、驛卒數人。驛站備馬若幹匹、糧食數擔,供過路官差使用、食用。而龍場驛在九驛中是規模最小的一個,據有關史書記載,龍場驛隻設“驛丞一名,吏一名,馬二十三匹”。龍場驛丞實際上就是光杆司令一個,且無半點職權。

到了龍場,王陽明才發現這裏的生活苦不堪言:雜草叢生,蟲蛇怪獸任意恣行,瘴氣繚繞,彌漫四周;當地少數民族還是以打獵為生,過著原始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