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傳

第七章 智平寧王之亂 朱宸濠萌生反心

字體:16+-

南贛剿匪的輝煌戰績,讓王陽明的軍事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也讓他威名遠播。然而真正讓他達到一生事功鼎盛巔峰的,是智平寧王朱宸濠軍事叛亂。

若要了解朱宸濠,他的先祖、首任寧王朱權是繞不開的。

朱權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受封寧王,到大寧(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就藩。這裏也是蒙古軍隊活躍的地區,所以朱權常常帶兵與蒙古軍交戰。由於強悍善戰,他成了蒙古軍隊非常懼怕的對手。後來,寧王衛隊勢力擴大已近七萬之眾。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因太子朱標早逝,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建文帝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采取一係列措施,準備開始削藩。他們在北京周圍及城內部署兵力,以防邊為名把燕王朱棣的護衛精兵調出塞外戍守,準備削除燕王的勢力。

顯然這捅了馬蜂窩。燕王朱棣於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三萬揮師南下,打出的口號是“清君側,靖國難”,史稱“靖難之役”。當初明太祖朱元璋恐權臣篡權,特意在《皇明祖訓》中說:“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朱棣以此指齊泰、黃子澄為奸臣,須加誅討,並稱自己的舉動為“靖難”,即平定禍難之意。不過太祖成法裏麵講得很清楚,那就是必須是皇帝先召喚藩王,藩王才能起兵,且成功鏟除奸臣後要在五日之內離京。朱棣起兵並非出自建文帝的詔令。所以,“靖難”不過是朱棣想要奪取皇位的一個借口而已。

起初燕王的軍隊勢如破竹,一路攻城略地。但建文帝詔令出師討伐燕王,很快將朱棣趕到了西北。十月六日,燕軍經小路到達大寧城下。朱棣單騎入城,向寧王朱權求救,哭訴自己無路可走,希望寧王能向朝廷上書,幫助朱棣謝罪免死。朱權雖對建文帝的削藩之舉也非常不滿,但也不讚成造反。出於同情,朱權相信了朱棣的話並收留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