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中引剑录

第055章 后记随笔

字体:16+-

在湘南某处人民医院,发生了一件奇事:被确诊为“植物人”的湘南某武术队女教练陈天娇,沉睡了近八年之久,竟然恢复意识,醒了过来。

原来,自弟弟(陈天鹏)病故以后,陈天娇每日心神不宁。在一次下班回家途中,那司机突发心脏病,轿车顿失控制,刹那间离轨摔下坎去,斜撞在道旁的风景树上。

轿车被撞得严重变形。当时,坐副驾室的陈天娇正首当其冲,头部受创极为严重。经四翻抢救,还是无果。

最后被确诊为植物人。

生命虽然未断绝,意识却再也没法恢复了,只好养在续命室里。

不料,时隔近八年之久,陈天娇竟然奇迹般恢复了意识,并且于十天后就恢复健康出院了。

在闲谈中,她说起了于异世懈逅欧阳长天(即弟弟陈天鹏)的故事,很多人都惊叹不已。

原来,她(欧阳长蓝)离开欧阳镇东他们之后,本想回迦叶寺出家当尼姑,却不幸在途中突然碰上了妖人史长春。

那史长春也不知从哪里获悉她真实身份的秘密,因而意欲活捉她以要挟欧阳长天。

史长春大势既去,现在要挟欧阳长天的目的,自然是邪恶无比。

欧阳长蓝绝不能让弟弟毁在史长春这妖人手上。被追到悬崖时,想到自己反正已心无生念,因而,毅然跳下了悬崖。

笔者在天津打工的时候,曾听到一个湖南籍的工友讲起这神奇的故事。但那工友叫什么名字,已不记得了。只不过当时零零碎碎的记录了一些细节,但是详细地址、人物姓名什么的全都忘记了。为了方便讲述,书中所有人物、名称全是笔者杜撰的,反正,这就是一个故事而已,本身也查无实据。

现在经过笔者细致构思后,重新编撰出来,献给读者朋友们,仅供一乐。喜欢欧阳长天故事的书友,请继续关注后面的附录《欧阳长天外传》。

开始写这部作品,纯粹出于一种冲动,一种对泛滥网文挑战的欲望。在网上读一些网文,感觉大多都脱离了生活实际。非但如此,有些小说甚至连语言法则都不顾了,病句连篇,段落的组织也是凌乱无匹,因此,笔者便有了写小说的欲望。

想写不一定就可以写好,这里牵涉到一个素材和主题的问题。笔者不太喜欢言情,却偏好历史演义(如《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隋唐演义》、《说岳全传》、《北宋杨家将》、《封神演义》、《水浒全传》等等)和武侠小说(如梁金古、卧龙生、东方英、陈青云、萧逸等名家作品),但是那些东西,已经被前辈名家们写到了峰颠,如再去跟套路,就形同抄袭了。

因此,笔者又选择另一条路——穿越。纵观目前的穿越、架空、玄幻,似乎已形成了一个固定模式。穿越,差不多都是穿越到某朝某代,附身历史人物身上,重新演绎历史;而玄幻则更是固定套路,把神说鬼道的东东,变成至高无上的玄门(事实上多半都落入了仿写套路)。在笔者所拜读的穿越小说中,特别有点创意的,就要数浅绿的《错嫁良缘系列》了。这几部小说,不但语言严谨、贴切、冼炼,而且创意非常新颖。它把现代的科学知识(法医学、练兵学)代入了冷兵器时空,却又与历史无关;同时又把现代爱情意识融入了封建王朝的世界,掀起层层波澜。

当然,《错嫁良缘之洗寃集录》,也写了宫廷斗争,也描绘了上层阶级的情感冲突,有点《红楼梦》的影子,但主要表现的,还是卓晴精湛的法医专业技术。《错嫁良缘之一代军师》,则表现了另一个美女芸的军事才能,和教官素质。

象这种反套路的创意,自然而然就会脱颖而出,独树一帜。当然,象亡语的《凡人修仙传》、六道的《坏蛋是怎样炼成的》等,都有新意。但是在这些小说中,我们看到的。不是那些荒诞无稽的神说鬼道,而是生活的投影。

凡是脱离生活、脱离人性的瞎编滥造,都不可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也打不动读者的感情。没有新鲜创意的东西,自然而然地,也不可能脱颖而出。

写宫廷,写上层社会,笔者深感无奈。生活,才是第一手材料,没有生活的体验,任你口若悬河,写来也只是敷衍,也只是抄袭而已。

有人类的地方,就有生活;有生活的地方,就有人情事故,就有故事!如果你心中有了侠的观念,那么在每一个角落,都有侠的意识存在(尽管在现实中已没了侠的踪影)。

没有宫廷争斗,没有士大夫的所谓爱情冲突,仍然有故事,仍然有感情冲突。细心体验基层社会,写庶民百姓,一样可以提炼出真挚感人的篇章。

很多人肤浅地认为:基层百姓没有思想,没有素质,根本不值得写。虽然不是完全没道理(基层百姓,的确大多都非常肤浅,在修养上也有着非常大的缺陷;即使一些口啤较好的人,也多半是沽名钓誉,实则内心十分肮脏;心胸狭窄、忌贤妒能等等),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一棍打死全盘。现实生活中,仍旧有很多值得称颂的真诚和睿智,仍然有许多感人的故事(当然,同时也有很多值得鞭答的虚伪和愚蠢),这些故事,我们将它略微加工,一样可以表现我们的主题。

写文章没什么决窍,还是老一套比较实在,那就是多读、多写、多思考。另外就是多体验生活,多涉及各门学科(即多认识、多积累各科各门知识、了解客观世界的奥秘)。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你观察细致,感触深刻,娓娓道来,自然千言万语;如果漠然视之,认识肤浅,肯定难以表达,说不出个头绪来。

然后就是对语言的锤炼、斟酌、推敲,对字词句的锤炼,对段篇章的组织。看看名家们的组织架构,赏析名家们的段落篇章,然后再对比一下自己的涂鸦作品。

我们有些朋友,认为自己读了几本小说,似是而非地拽取了一些术语,同时收集了一些时髦语言,然后东拉西扯的凑他几段文字,便认为自己是文学大家了。

笔者认为:这实在太过肤浅,也是不怎么了解文学艺术内含的具体表现。

最后,小说的目的和任务,也要明确。不能说编个故事,它就叫小说;或者胡乱拼凑一些篇幅,也把它称为小说。我给小说下的定义是:通过故事来刻画人物形象,通过人物的造型,来表现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而不是只图精彩、好看,或者取宠)。我们借这个故事,来传播社会正能量的思想——这就是中心(或者叫做主题)——这就是写作的目的。明确了目的之后,就要规划一下任务。换句话说,就是把生活中搜集的素材,进行选择、加工,来表现咱们拟定的这个思想主题。

最后就是主线——以什么故事来做主线?我的确犹豫了很久,写过几次都否定了。开始,干脆直接编撰一个故事,代入历史,但写完之后,觉得老套。例如明朝奸宧魏忠贤,被写成各种各样的坏人形象,死法也千差万别(有人调侃地说:你知道魏忠贤怎么死的吗?告诉你吧,是凌迟处死的。他的命大,因此才经过了下毒、刺杀、上吊乃至轰炸,各种手段用尽,他不得不死了。有人问:“为什么这样说?”答曰:“你看各种小说,写他的死法都不同,这是不是说明他死了很多次,而且各种死法都尝遍了)。这虽然是一句玩笑,但是作为历史人物,无论好与歹,无论是历史歪曲还是冤枉,他们的形象在人们的心目中,已是根深蒂固,假如我们再把他变形,读者可能就读不下去。再说作为民间业余创作者,对历史人物的了解也是极其有限的,因此,与其去变型历史人物形象,还不如干脆避开,自己去杜撰一些莫须有的人物。

个人认为,熊耀华(古龙)先生的方式非常可取。他没有牵涉历史、政治,也不去写历史名人,然而楚留香、陆小凤、李寻欢、傅红雪等人的形象,仍然在人们心中燃起了无以复加的**。那些故事,也照样成了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

这些人物,虽然纯属虚构,但渐渐地,就成了名人;成了在民众心中,比历史名人更能永垂不朽的光辉形象。

所以笔者的《湘中引剑录》,也沿袭了熊公这一法则,但有所发展——笔者不直入江湖,而是穿越江湖。

这个江湖,不是别人的江湖,而是自己心中所感受到的江湖。这个江湖是存在的也是虚构的,存在的是人类社会的投影,虚构的是并不存在的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