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始社會時期,自從人類的心中產生了靈魂的概念之後,死後的墓葬就被看得越來越重了,但還沒有永遠祭祀的意圖。由於有了“靈魂不死”的觀念,人們便認為,死者雖然離開了人世,但靈魂尚存,隻不過隨著軀殼去到另一個世界而已。這些不死的靈魂,還能回到人間降臨禍福,因此,人們對死去的祖先除了存有感情上的懷念之外,還盼望他們能夠在另一個世界過美好生活,並對家族的後人加以保佑和庇護,這就自然地形成了一套隆重複雜的埋葬製度和祭祀崇拜禮儀。這一發展過程經曆了漫長的歲月,其事實與結論不僅從曆史文獻上可以看出,在中外考古發掘中也可以得到驗證。中國幾十年考古發掘的墓葬遺址,證實原始社會的母係、父係墓葬都沒有發現過封土或標誌。隻是在甘肅臨洮的馬家窯文化氏族墓葬中,曾經在人骨附近發現有一塊小石板,似是這位死者墓內的標記,但卻不能作為墓上的標誌。在夏、商的大規模墓葬中,也尚未發現過巨大的封土和標誌。河南安陽的殷墟,自盤庚迂都於殷之後,作為殷都近三百年之久,而奴隸主殷朝帝王生前雖然窮奢極欲,但他們的王陵到現在在地麵上也很難看出跡象,即便是後代有所破壞,也不至於不留一點痕跡,可知這時還處於不封不樹的階段。正如《禮記·檀弓》所載:“古也,墓而不墳。”“凡墓而無墳,不封不樹者,謂之墓。”
明代陶瓷上的地獄圖
從周代起,在墓上開始出現封土墳頭。《周禮·春官》上曾載:“以爵為封丘之度。”這也就是說,按照官爵的等級來定墳頭封土的大小。春秋戰國之後,墳頭封土逐漸高大,形狀好似山丘,因此有人把墓稱為邱。如趙武靈王的趙邱、燕昭王的昭邱即是實例。
從考古中得知,在墓頂之上要壘土成墳、植樹做標,這與奴隸製度的完善和經常需要向祖先的鬼魂祈禱、祭祀有關。殷人尚鬼,凡事先要祈告。除向天神禱告之外,向祖宗先王禱告也是一項重要的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