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南:中國考古探秘紀實文學叢書(全11冊)

郯城馬陵山之謎

字體:16+-

郯城境內的馬陵山,為沂蒙山的餘脈,北與臨沂蘭山相連,南抵江蘇宿遷,綿亙數百裏,南北走向,縱貫郯城全境,海拔一般在80~184.2米之間。此山形成於距今約一億四千萬年至七千萬年之間,屬中生代時期,為白堊紀紫紅色沙岩,呈低山丘陵,地形有平有險,平險相間,溝壑縱橫,複雜多變。其中的獨龍澗,由九條溝匯合而成,穀深林密,澗深壑險,狀似葫蘆,又稱葫蘆峪,縱深長達六裏有餘。兩旁懸崖峭壁,矗立如屏。傳說齊魏孫龐之戰,孫臏誘龐涓於此澗,龐涓中箭死於此澗古桑樹下,因而後又俗稱龐涓溝或龐涓穀,而緊靠龐涓溝的四山圍子因四麵環山而得名。當地很多地名傳說,都與孫、龐馬陵之戰有關,如馬場,傳說孫龐決戰期間,孫臏曾在此喂馬。古寨,孫臏曾在此安營紮寨。社子,原名射子,傳說孫臏曾在此布置伏弩以射龐涓。掛劍,原名掛箭,傳說龐涓在此中箭。卸甲營,傳說孫臏誘龐涓進入獨龍澗,在此卸下甲胄。另外還有馬陵道、跑馬嶺、點將台、分屍嶺、龐涓一次上馬石、龐涓二次上馬石、恨穀崖、龐涓石等地名。這些與孫龐之戰有關的一係列古地名、古村名,幾乎可以從其中探討出戰爭的全過程。據課題組人員說,能夠說明此地為馬陵戰址的還有兩種出土文物加以佐證:

位於郯城馬陵山的上馬石,相傳龐涓兵敗試圖在此上馬逃竄,終被箭射殺

1.位於馬陵山北側的樣山,有安子廟,其西北側有一墓葬,在1982年被當地村民挖掘,為石槨木棺,一槨二棺,合為三重。據史載,齊貴族大墓使用石槨,另有“(棺槨)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之別。據此推斷,此墓采取的應為戰國齊的墓葬製度。墓前有一無字碑,據當地群眾傳說,該墓為孫臏念龐涓同學之誼,葬龐涓於此。經調查該墓葬的形製,同以上記載相吻合,應為戰國墓葬之製。無字碑的樹立,亦為秦及先秦之製。秦始皇在泰山樹立的無字碑,至今猶存。而刻字以記墓內主人一生行事的石碑,最早的始於漢代。此墓雖於1982年被破壞,但其石槨的殘石及無字碑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