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前文所述,自從伍子胥被夫差所殺,孫武怕禍及自身,流竄潛逃之後,時人或後人對他的情況知之者甚少。有人說他一直留在吳地直到死掉。有人說他晚年奔齊,終老齊地。但不論是死於吳地還是終於齊地,他撒手人寰後的葬所到底在那裏?兩千多年來,成為人們一直解不開的迷團。
在有關記載孫武生平事跡較早的古籍中,隻有《越絕書·記吳地傳》曾較詳細地談到:“巫門外大塚,吳王客,齊孫武塚也,去縣十裏。善為兵法”。這個記載,後人把它看作是孫武死、葬均在吳地的一個佐證。另有明代盧熊所著《蘇州府誌》曾引《吳地記》說孫武墓“在平門西北二裏,吳俗傳其地名永昌。”根據這一記載,後世不乏好事之徒多次前去尋訪,但都未能找到確切的位置,其墓的地望更成為一個令人難以釋懷又難以破譯的“兩難”謎團。到了清嘉慶五年(公元1800年),陽湖(今江蘇常州)一個自稱是孫武後世子孫名為孫星衍的人,曾於無聊之中花了一大把銀子,買了隻半舊不新的漁船,帶著幾個丫環、家丁等,一邊遊玩取鬧,一邊訪求孫武之墓。待這一行來到蘇州平門外雍倉時,有一聰明伶利的丫環偶然發現岸上有一個大號土台,忙呼孫星衍前去觀察。孫氏手下人棄舟登岸來到土台跟前,見四周有柏樹甚古,詢問當地人此台是不是一座墓葬?土著們隻答俗稱孫墩,至於是不是墳墓,隻有天上的神仙知道,其他再也無人知曉了。孫星衍命人打了些酒,和手下人在土台上大吃大喝一頓後,扔下一堆雞骨頭和雞頭,便向太湖方向遊玩而去。並孫星衍借著酒勁,作了一幅《巫門訪墓圖》,並附有紀事式題詩,以示獎賞和紀念這次出遊。可能由於專以攀附曆史名人為能事的孫星衍,是屬於反傳統或稱作造反派學術權威的緣故,他此次遊玩式的考察,以及後來畫的那幅暗含桃色的訪墓圖,並未引起時人或後人的重視。不但當時的知識界普遍采取了一種不理的態度來對待他本人的考察與他的畫,而且孫武墓到底在哪裏的疑問也不再有人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