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開始了,對於趙其昌來說,也是一個新的開始。他在大學時代,學的是舊石器、新石器、甲骨文金文、商周的青銅器,以及秦磚漢瓦、魏晉碑刻,唐宋詩文等等,一下子轉到明朝,真是個新課題新工作,必須從頭開始。
他在導師夏鼐的指導下,進行了幾個月的實物與史料研究。從所掌握的中國考古資料和出土文物表明,在每一個曆史階段,不僅有大量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裝飾品等實物出土或遺留下來,並有許多古遺址和古墓葬,尤其是古城遺址和帝王墓葬更是屢見不鮮。
西安曾經是11個朝代建都的地方,周圍有周、秦、漢、唐時期帝王墓72個,僅唐代就有19個。洛陽為9個朝代建都之地,東漢13個皇帝就有9個帝陵建在洛陽,五代十國時期的7個帝陵也在此處。南京亦有9個朝代建都,而以六朝古都著稱於世。六朝為漢唐過渡階段,時經三百餘年,其帝後王侯陵墓共71處,已有31處在南京近郊和丹陽一帶發現。北宋的9個皇帝,除徽宗、欽宗被金人所虜囚死漠北外,其餘7個均在河南鞏縣入葬,加上趙匡胤父親的陵墓,謂之“七帝八陵”。在中國漫長的曆史上,隻有元代帝王墓葬,仍是一個難解之謎。其緣於蒙古貴族盛行“深葬不墳”,使葬地無處尋找。史書曾載:“其墓無塚,以馬踐蹂”,即埋葬之後,萬馬踏平,不留痕跡。其習俗與漢族稍異。至於元太祖成吉思汗陵就另當別論了。
趙其昌在研究出土器物
趙其昌當前研究的重點,自然是明清兩代帝王陵墓的史料。他幾乎跑遍北京各大圖書館,在浩如煙海的史籍中,查找著有關的資料。找來《明實錄》、《大明會典》、《明史》、《國榷》、《日下舊聞考》等經典仔細揣摩,連明清人的筆記、野史,都盡可能一一翻閱。他要弄清眾多的帝後、王侯、嬪妃和各種陵墓的建築形製、布局規格、祭祀禮儀、埋葬製度、隨葬器物,以及帝王墓葬的發展演變過程,尤其是地下建築的形製。遺憾的是這最為關鍵的一環,文獻史料卻極少記載。要想弄清皇陵真相,就必須做實際的探訪和勘察,舍此別無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