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国师

第201章 圣旨到……

字体:16+-

“臣,叩谢皇上隆恩!”

于嘉封侯,虽说百官都不愿意,可也没法再说别的。

两个月之前,他们可是都同意了英国公张辅的调解,说于嘉再立大功时候,将封侯之事公布天下。

如今,只能期盼于嘉分官的时候,别分得太高了,他们心里嫉妒还能轻一些。

离开皇宫之后,于嘉先回了自己府上,刚走到门口,就听见了汪汪的叫声。

又有两个月没见到那野狼了,没想到,那野狼还认识自己。

于嘉将它们从笼子里放了出来,它那一窝小崽子也长大了,纷纷爬着于嘉的腿,好像知道面前是它们的救命恩人一样。

“侯爷,这野狼还真是温顺,你走的这两个月,他不闹也不叫,会不会他本身就是狗,不是狼呢?”

于嘉也有些疑惑,世间有狗和狼长得这么像吗?

不过,仔细地观看下,这狗眼睛好像和狼眼睛真不是那么像,而且,这母狼还会摇尾巴……

莫非,这本身就是狗?

是不是狼都无所谓了,现在这野狼已经成了自己家人的一部分,替自己看家护院,是狼是狗又有什么关系。

“既然这狼和人类熟悉了,就不要把它关在笼子里了,只是看好它,别让它离开于府,也别让它把来拜见的客人咬了就好。”

“知道了,侯爷!”

于嘉回府先安顿好,又洗刷了身上的风尘,好好地睡上了一觉,次日一早,便带着仆人去英国公张辅的府上拜访。

自己能被封侯,很大原因归功于张辅两月之前的调解,如今已经拿下侯爷爵位,该上门拜见的。

于嘉刚去到的时候,在门房下了帖子,就听门房说:“安南国总是闹独立,国公大人一月前便被皇上派去安南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侯爷可以留下书信,到时候我转交国公。”

于嘉留下封书信,写满了感谢的话,客气地离开了。

礼多人不怪,出门在外,对谁都要客气三分,百利而无一害。

他也没有一些读书人看不起人的毛病,在他眼里,自己虽然拿下了状元,也成了侯爷,本身也没有比太监、门房这些人高贵多少。

要知道几年以前,家里穷得都吃不上饭,还被邻里们嘲笑,还要勒索李刚的钱买米呢,还要画黄书挣钱呢……

没想到,今时今日,自己弄到了爵位,就算不做官,朝廷年年都会发饷银给他。

不知道山北里那些大嘴的婆娘,还有长水里那些于氏族人,叫侯爷时候会是什么表情呢?

哈哈哈!

张辅不在家,于嘉便早早告辞了,

又拿那些礼物,去了纪纲的府上。

这人说不上好坏,但是皇上的宠臣,能不得罪还是不要得罪,再者,自己和锦衣卫指挥使纪纲没有什么过节,能处好关系,还是要处好一点。

等了不多时,纪纲便退朝回了府上,换下了锦衣卫指挥使的衣服,穿上了一身锦袍,和寻常的富家翁一样,请于嘉到院子里喝茶。

纪纲也很待见于嘉,先别说好人坏人,最起码没有解缙那副臭架子,高高在上的那种态度。

“仙婴,那天我听皇上说,好像要给你安排在顺天府做官,是不是你说了不好的话?大哥没别的意思,就是说,为人臣子,阿谀奉承并不是奸佞之臣,多说些好话,让皇上开心,你能留在京师做官。”

没想到,这锦衣卫指挥使纪纲还想着他呢?

呵呵~

“多谢纪大哥嘱托,其实我和您想的一样,反正都要说话,何不说得好听一些?谁忠谁奸,也不是看皇上高兴而定的。”

嗯嗯!

纪纲满意地点了点头:“孺子可教!仙婴,如果你不好说的话,我去和皇上说,把你留在京城啊?”

于嘉拱手拜谢:“多谢纪大哥好意,还是不麻烦大哥您了,皇上迟早都要迁都顺天,去了顺天府,和京师做官没什么区别,正好我先去,还能替你我选个好位置建宅子。”

哈哈哈!

纪纲朗声大笑:“兄弟真会说话,哥心意领了,就不用你建宅子了。到时候,皇上分给我是哪个地方我就住哪个地方。我与你不同,若你去做官选宅子这是正常,我没搬家就选宅子,朝中肯定会有人参我一本!我这一生小心谨慎,不必要惹那个麻烦。”

在纪纲那里坐了一会儿,于嘉才离开了纪府,又在街角买了些礼品,去了郑府。

郑和出海还没有回来,郑宋姐听于嘉封侯之后,反应并没有特别大,好像一切都在情理之中。

不过也难怪,她是徐皇后的干女儿,什么消息又能不知道呢……

回到府上,于嘉借着明亮的烛光,给家里发出了两封信件,被封为了侯爷,虽说官职还没下来,但也要让两个娘子高兴高兴。

转眼间,两个多月过去了。

庶吉士的考试没多难,无非是老一套,出些卷子而已,皇帝评判,他已经立了这么多功劳,就算考不好又能怎样呢?

考试的地点选在了武英殿,只有进士及第三人参考,也不用监考官,朱棣亲自看三人答卷。

要说那解缙主编《永乐大典》,功劳自然不能忽略,可他的情商真的是太低了,和后世所说的一样,只认为自己对,所有人都是错。

在立储之事上,皇上本来就不愿提及,本来就对汉王朱高煦心怀愧疚,解缙还没完没了地说太子好,并且,时不时就去太子府上拜见。

这几天,京师还闹出了传言,说永乐元年,皇上立储君之时犹豫不决,便找来解缙问计,解缙说,二皇子狼子野心,一旦为储君,将来大明恐怕有隋炀之祸。

可这只是传言,真实性有待考究。

皇上是不是因为解缙的话立的太子,这个就不知道了,于嘉不想知道,也不想问。

庶吉士刚考完,众人还没离开武英殿,就见汉王朱高煦快步走了进来,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跟皇上说:“父皇,解缙辱儿太甚!说儿狼子野心!今天下士民皆以儿臣为冥顽之辈,儿臣名声尽毁,将来如何做人?”

说完,朱高煦坐在于嘉旁边,一阵大哭。

靖难之役,这小儿子战场的拼杀,舍生忘死,最后太子没让他当上,朱棣也有心疼,只能上前搂住了儿子的头:“老二,传言怎么能信呢?爹立你大哥为太子,只因为他是长子!现在还考试呢,别耽误他们成绩,回去,爹过后和你说。”

一顿安慰,朱高煦才离开了武英殿。

等他一走,朱棣脸瞬间黑了下来。

原来这传言都是真的,朱棣心知肚明,生气的是与内阁谈的话,怎么能流窜出去呢,唯一的解释,就是解缙自己说出去的!

看着儿子痛不欲生的模样,朱棣心里也不得劲,心痛之下,愤愤地说:“朕现在要给你们三个加一道题,要你们各自写一篇公文,题目是,永乐二年解缙主持科考有失公允,罢免其翰林院兼右春坊大学士之职,黜为广西布政司左参议,让他给朕滚远点!”

逆命者,必减除之啊!

这就是情商低的后果,没有毛病也找你毛病,天下有才的人多了,差你一个吗?

于嘉、林环、陈全三人,不多时便写出了各自的制、诰、表。

朱棣看了一眼三人的公文,满意地点了点头:“写得都不错,不过有点缺点,这时候就别写文言文了,直接大白话下旨就行,省得那解缙看不懂!我来说,仙婴,你写!”

“遵旨,皇上!”

朱棣啰啰嗦嗦一大堆,于嘉洋洋洒洒写了一大堆,就让用白话写,那说什么话就写什么就得了,分段也得分清楚一点。

三人从武英殿出来,走了好久,林环开口笑道:“仙婴,我是真佩服你呀,探个家,竟然把鞑靼大汗抓回来了!你一定会留在京师做官,我兄弟二人就不好说了。”

陈全也笑着说:“林兄,也说不准。那天我听吏部说,解缙告诉吏部的人,让给仙婴分个远远的地方,吏部不敢那么做,也怕得罪解缙,并没有上报。这下好了,解缙走了,没人能祸害你了。而且,内阁还腾出了一个位置!”

内阁,于嘉倒是没有心情进那个地方,成天和笔墨打交道,啥大事也干不成。

再说,内阁七人不就是五品官么,这时候,也没有内阁大臣兼职尚书一说,虽然能和皇上说上话,啥权利也没有。

而且,在京师当官对他来说也没多好,京师寸土寸金,建工厂倒是能建,可盖好之后过几年就要迁都,实属脱裤放屁,白忙活几年,更不要说谈及建造铁路,打造大明日不落帝国了。

于嘉组织了一下言语,作揖笑道:“二位仁兄,我这一年也没在翰林院读书,和二位比不了,哪里能留在京师?以二位的才华,应该能留在皇上身边。”

解缙的事,让于嘉学到了不少教训,同僚相见,自矮三分,不仅让皇上喜欢,而且能少树敌呀。

回到于府,住了没多久后,圣旨和吏部任命文书就到了。

“夕阳侯于嘉接旨!”

“臣领旨!”

皇上会怎么安排,给他分什么官呢?

「朋友们,《大明第一国师》第一卷《浪子状元》写完了,我查阅了很多的资料,尤其是科举方面,写一章都需要很长时间,也感谢各位追读到了这里,十分感谢。

这本小说六十万字还没有选择上架,因为传统网文的历史吸引读者比较慢,我觉得提前上架没什么意义。

纵横成绩不是太理想,收藏并不多,但是七猫我看成绩还说得过去,那《大明第一国师》就不会断。

过两天,我再写一本历史爽文,也是永乐年间的,两本一起进行。

接下来,就让咱们一起开启第二卷《迁都顺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