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溫度:法醫手記

機器人的世界,機器化的人類

字體:16+-

可能很多人覺得庫茲韋爾的觀點不切實際,但我想在當今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他的觀點在不久的將來很有可能成為現實。在美國和歐洲定期舉辦的一些學術會議上,每年都會有相關領域的泰鬥級人物登場,對這一年取得的成就進行總結。

該領域技術的發展速度已經達到讓一些專家望塵莫及的程度,有的專家隻精通自己的研究範疇,但技術的高度融合和急速發展要求他們不僅要做到術業有專攻,還要做到全知全能。在這種速度的倒逼下,庫茲韋爾的預言不失其合理性,隻是具體時間是否在2045年還是個未知數而已。

大多數人都承認科技飛速發展帶來的變革,但誰都不會想到AlphaGo能夠在圍棋比賽中擊敗韓國選手李世石。在人們的認知裏,下圍棋離不開直覺,即便在19×19格的棋盤上能夠通過數學算法得出無數的棋局,但人們普遍認為這些算法終究贏不了人類的直覺。

結局卻顛覆了人們的認知,李世石竟成為目前全世界最後一個戰勝過人工智能一局的棋手。在他之後,所有的人類棋手都成為人工智能的手下敗將。我們已經無法追趕人工智能前進的腳步了。

1965年,因特爾的創始人之一高登·摩爾(Gordon Moore)在一篇論文中提出了摩爾定律(Moore’s Law),認為微芯片性能將每兩年增加一倍。這個定律更傾向於是一種基於經驗的預測,而不是科學角度的預測,實際上微芯片性能的進步速度已遠遠超出當時定律中的預測。因此,在基因、納米、機器人技術突飛猛進的當下,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對2045年永生時代的到來抱有一定期待呢?

很多電影將未來世界生動地呈現給了觀眾,講述宇宙探測驚險過程的電影《星際迷航》(Star Trek)就呈現了人工智能的超群能力。電影中的人物Data以其卓越的領導力指揮全局,而這個人物實際就是一台被人工智能操控的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