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血千年戰日本

明治維新與洋務運動

字體:16+-

但凡發生的事情,都由它的根源,有因才有果,甲午中日戰爭也不例外,這場戰爭的爆發具有著跨時代的意義,和令人咂舌的政治動因。

1853年,美國東印度艦隊用大炮叩開了日本的國門,他們驚奇的發現,這個島國竟然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國家,他們幾乎沒有可以讓列強掠奪的資源,但是這裏的人民卻深深吸引著外國人,因為他們雖然貧窮卻非常堅韌,他們的士兵雖然武器落後,但是卻有著高度的責任感和作戰素質,特別是他們的教育,雖然日本很窮,但是他們的平民教育卻達到了很高的普及程度。

1868年,明治天皇登基,這是一個讓日本發生了極大改變的人物。其在位四十五年,將日本國從一個弱小、封閉的封建國家,一舉創建成了一個軍國主義強國,可謂是“曠代聖主”(日本人對他的稱呼)。

而在此之前,日本的維新派已經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統治,大權已經歸入維新派手中,這位日後的那場日本變革創造了寬鬆的政治條件。

日本和中國的命運幾乎是一樣的,他們都被西方列強用大炮打開了大門,但是他們麵對強權侵略的態度卻完全不同,日本並沒有抗拒改變,也沒有抗拒西方的文化。明治天皇期間,日本派遣了數量龐大的留學生前往西方國家,這些人帶回來的不隻是西方的科技,還有一整套西方的政治製度。

其中,我們比較熟悉的伊藤博文,就是在這段期間到英國留學的。後來和伊藤博文一起留洋的四人,都成為了明治維新中的領軍人物。

其中,井上馨任外交部大臣,山尾庸三任工部大臣,遠藤謹助任造幣局局長,井上勝是日本的鐵道之父。

明治天皇在在1885年12月,根據伊藤博文的建議廢除了封建體係下的太政官製,實行內閣負責製。伊藤博文出任首任總理大臣,並製定了起草了憲法,被譽為了“明治憲法”之父。日本在這樣的政治和科技的雙料革新下,迅速走向了富強,從而開始謀求在國際上獲得更高的地位。這場偉大的變法運動就是著名的“明治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