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私房历史书:先秦篇(全6册)

第十七章 西王母与周穆王

字体:16+-

其实这一篇我已经开始计划写褒姒了,但是想了好久,还是先写一写西王母这个角色吧。

我一开始以为西王母这个角色偏向于神仙,没有什么“凡缘”,我要写的是女人,不是女仙,所以最初西王母并不在我的写作大纲之中。

但是最近阅读西周的一些史料,我改变了看法,特别是《穆天子传》这部书彻底打动了我。

从《穆天子传》中不难看出西王母不是一个完完全全的神仙,她曾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一个充满了传奇的女人,一个背负着复杂情感的女人。

渐渐地,我对这个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开始搜集关于她的相关资料。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关于西王母的文献太多了,她的记载包括史料、碑刻,诗词,地方志,文物,不计其数。考证这个人物的专家也实在是很多,这些专家还专门组织了西王母研究协会,专门对西王母的事迹进行研究。我看到的这个协会成员写的西王母的研究论文就不下百篇。

我花了大量的时间把这些资料通读了一遍,对历史上方方面面的记载和各位专家方方面面的意见都有所了解之后,才敢开始写这篇文章。

今天我就要为大家讲述一下我心中的西王母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还有要说的就是她的形象是怎样被神化的。

在开写正文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本书,这就是《穆天子传》。

我们今天能看到《穆天子传》这本书,还有一段颇为传奇的故事。

荀勖在《穆天子传目录》绪中写道:“古文《穆天子传》者,太康二年汲郡县民不准(人名)盗古冢所得书也,皆竹简素编。以臣勖前所考定古尺,度其简长二尺四寸,以墨书,一简四十字。”

意思是说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2年),在今河南汲县有一个叫“不准”(这个名字够怪)的盗墓贼发现一座战国时期魏国墓葬,后来在此墓葬中出土一大批竹简,均为重要文化典籍,通称“汲冢竹书”,竹简长二尺四寸(古尺),每简四十字,用墨书写。

其中以《竹书纪年》、《穆天子传》、《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最为有名,后来由荀勖将《穆天子传》和《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这两部书合并为流传至今的《穆天子传》,全书共六卷。

书中主要描述了周穆王的西巡遇到西王母的故事,还有就是我上期提过的美人盛姬的一些故事。

有个哥们看完这本书说跟看日文差不多,认识个别的字而已。

这本书我在图书馆里看了一遍,虽然没有朋友说的这么夸张,但也真是很难理解。好在许多专家对此情有独钟,在这本书上做了很多注解。

更让人感到庆幸的是,古人研究《穆天子传》的文章存世也很多,那些我还是基本能看懂的,这些都让我感到十分欣慰。

在对《穆天子传》这部书的研究上,学者们分为两派。

某些学者认为《穆天子传》纯粹是演义氏的伪作。所以认为这次周穆王的西巡根本不存在。

我个人比较赞成著名学者常征在1977年完成《穆天子传新注》一书中提出的观点。

常征发现《穆天子传》中所记山川村落都可一一考出。他又与《水经注》对照,有郦道元据《穆天子传》注释有关山川的明显痕迹。

由此可以证明,《穆天子传》中所记录的故事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况且伪造史书在晋朝是犯罪,有哪个人会费这么大力气干一件受累都不讨好的事情呢?而且关于周穆王西巡这段历史,在其他正史记载中多少也是可以找到旁证。

《左传.昭公十二年》中说:“昔穆王欲肄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之迹。”以至“祭公谋父作《祈招》之诗,以止王心”

由此可见,周穆王的“周行天下”,实有其事,而且遭到过大臣的反对。

某些专家提出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没有提到过周穆王西巡的事情,所以认为无西巡此事。

我在前边说过,司马迁面对很多疑惑的史料,并不会在关于这个人物或朝代的正传中给与记载,而是会把这个故事写在别的传记中,这次也不例外。

大家来看看《史记.赵世家》中的记载:“造父取骥之乘匹,与桃林盗骊、骅骝、绿耳,献之缪王。缪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

有的专家对此仍旧表示怀疑,说这个“缪王”不是指周穆王而是秦穆公。

好,就算上面的史料是说的秦穆公而不是周穆王,司马迁没有记载这个故事也是正常的啊。

大象怎么没来,还在冰箱里关着哪。

司马迁为什么没记载,因为那时史料还没出土呢。

《穆天子传》是在《史记》完成很多年后才出土的,司马迁不知道这件事情也是很正常的。

我的观点是历史的真实性和司马迁记载不记载这件事没有直接的关系。倒过来说就是,即便司马迁不记载这件事,这段历史也不能说它是假的。

我个人认为某些专家在这个问题上的争论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在很多史料和其他旁证的证明下,我认为《穆天子传》绝对可信,而且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我花了这么多时间来为大家考证《穆天子传》的真伪,不是我对这个问题情有独钟,而是我想告诉大家,这本书中的女主角西王母是一个在历史上确确实实存在过的女性。

再来说一说《穆天子传》中的男一号,也就是周穆王,上期让他出过场,这期给他来个特写。

周穆王是西周成立后的第五位君王。

周穆王是一个精力旺盛的君王,他即位时,已经五十岁,在位五十五年,活了一百零五岁,这个绝不是我胡说的,而是正史记载。

《史记.周本纪》说:“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穆王立五十五年,崩。”

《尚书》上也说他“王享国百年”。

周穆王在《史记.周本纪》中只做了三件事命伯、征犬戎、修刑。

命伯就是说他当时任命了贤臣当官,《史记》注释中说“伯”是个大臣的名字。

征犬戎是对外族侵略者的一次战争,事实证明,周穆王的军事决策的正确性,西周王朝最后就是由犬戎灭亡的。

修刑就是制定刑律,《尚书》中的《吕刑篇》写周穆王采纳宰相吕侯的意见制订刑律的事,也验证了这个记载。

从上述的记载来看周穆王是一个十分有作为的君王。

但是,很遗憾大家好像对这些事不太感兴趣,就像正史的电视剧收视率总比不上哪位皇上的微服私访记一样。

周穆王的故事为民间所知的是他那次著名西巡。

他这次巡游我个人认为应该是他征服犬戎之后的事情,因为他巡游的方向正是犬戎部落经常出没的地方。在没有彻底扫除危险前,周穆王没有理由泛险。

根据《穆天子传》里的说法,我简单的说一下周穆王这次西巡都干了些什么。

穆王十三年,他亲率七萃之士,驾八骏(注释1)之乘,以柏天为先导,造父为御者(司机),长驱万里,开始了以开拓北方和西方为目的的西巡。

穆王的西行路线,我认为是这样的,从洛邑出发,北行越太行山,经由河套,然后折而向西,穿越今甘肃、青海、新疆,最后到达帕米尔地区。

给大家整理一下周穆王的西行日志。

第一站:在渗泽,他们猎到了许多獐狍野鹿,还捕获了纯白色的银狐和纯黑色毛的貉(hao,二声);

第二站:在阳纡(yu,一声)山下,把珍贵的碧玉和猪、马、牛、羊沉入黄河,祭奠水神河伯;

第三站:在休与山,周穆王见过性情平和温良的帝台;

第四站:昆仑山,他观览了黄帝当年住过的宫殿;

第五站:舂山,他观赏了许多珍禽怪兽:赤豹、白虎,还有能用巨爪掀起犬羊的猛禽(好像到了侏罗纪公园,笑)。

第六站赤乌国,据说这里出美人,长得如花似玉,貌似天仙。赤乌国王献给他两个美女,穆王大为高兴,立即把她俩封为嬖(bi,四声,当宠爱讲)人。领导就是好啊,到哪里都有人给你送点你喜欢的东东。赤乌“献二女于天子”。二位美人甚合天子心意,穆天子嘉許道:“赤乌氏,美人之地也。”

第七站:在黑水,周穆王封赏了殷勤接待他的长臂国人。

第八站:群玉山,遍地宝玉啊。周穆王下令在这停留四天,命令手下去采玉。估计当时每个人都想到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没带更多的车马来,第二个是为什么只有四天。

终点站:西王母之邦

在这里周穆王如愿见到了西王母。

现实中的西王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呢?

有学者说西王母就是《圣经.列王纪》中的示巴女王。

我个人不同意这种观点,理由很简单——-沙漠。示巴女王的王国和大周朝中间隔着阿拉伯沙漠。

就当时的条件来说阿拉伯沙漠绝对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如果周穆王派使者穿越沙漠去见西王母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是一位君王亲自泛险,我觉得这就太不符合逻辑了。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西王母国是一个远在西方的半耕半牧的国家,它与我国西部接壤。西王母是昆仑山下一片绿洲也就是帕米尔高原上的女王,她的国家以凶猛的虎豹作为自己的图腾,他们常常带着老虎或豹子等猛兽的面具去祭祀。所以后来中国古籍中记载的西王母的长相才会如此怪异。

《山海经》上说:“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对于老虎图腾在清朝时还有,比如《聊斋志异》中的《向杲(gao,三声)》就是讲的人化虎的故事,而《苗生》、《二班》的故事是讲虎化人的。这些其实都是远古虎图腾对中国文化意识的影响。

历史的文献记载,不容否认从五帝时代开始,西王母国就存在了。这个国家,从有记载的文字分析,她们从黄帝开始,直到周穆王时代,约有2000余年的历史。当然,它不一定是个国家,也可能是个少数民族部落,不过这个部落的规模和影响一定很大。

周朝与西王母国的友好邦交要追溯到更远的年代。夏代,在西北地区兴起的周部落同西王母国山水相连,亲邻相帮,和平共处。此时,西王母国的政治中心已移于泾河上游的泾川、平凉一带。

当时周的领导人公刘曾和儿子庆节同去西王母国访问(甲骨文记载),互相交换庄稼、林果种籽。

西王母国人民积极学习周人农耕技术,一部分人由游牧逐渐走向定居,由牧业转向农业。从此以后,西王母国民族开始出现分化。一部分同中原接界地区的牧民,转向农业,与汉民融合,一部分远在黄河上游的民族仍然过着不断迁徙的游牧生活。

西周初期,由于周人早已南下,西北五戎便越过陇山,向东侵犯。这五戎即义渠戎、郁郅戎、乌氏戎、朐衍戎、彭卢戎。周穆王曾率大军征讨,虏五戎王,后又将五戎安置于大原地(即今陇东黄土高原)。这五戎原先实际也属西王母国国民。他们进入中原以后,实行耕种,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后被义渠国统一,建立了春秋时期显赫数百年的西方郡国。在西周王朝的步步进逼下,西王母国虽然已经分裂成许多股少数民族部落,难以统一指挥,但国家的主体仍然存在。

虽然西王母国的威风不在,但是军事实力也决不可小觑。

正是由于民族间友谊的源远流长,西王母很可能在周穆王与西方诸国的战争中,武装调停。令周穆王得以快速平灭周边国家对于周朝的威胁。

所以周朝和西王母国的感情还是很深厚的。

周穆王为什么要亲自远来到帕米尔高原会见西王母呢?

说法有三种:

第一,征西胜利,顺带访问邻国

这个记载是在《竹书纪年》上:“十七年,王西征,至昆仑丘,见西王母。”

第二,专程前往

这个是《穆天子传》里主要表达的意思。

第三,西王母邀请,建立东西同盟

这个记载见于《列子.周穆王篇》:“宾于西王母,觞(shang,一声)于瑶池,王和之,其辞哀焉。”

我个人感觉,周穆王亲自来到西王母国,除了很深的政治原因外,我在上期提到过的一个原因也很重要。

那就是周穆王的两大业余爱好,“美女”与“旅游”

只有这种双重因素的**,再加上完美的政治理由,才会使这位君王亲身泛险来见这位离自己很遥远的邻国女王。

西王母的长相不可能是《山海经》里说的那种恐怖的样子。

她一定是一个异族的美人。

我想西王母的长相应该与我们东亚不太一样,估计是西亚女性的长相。如果你看过成龙演过《神话》,那里边的女演员给大家印象最深的除了金喜善外,就应该是印度女影星莫莉卡.赫拉瓦特。

我觉得西王母的长相应该和她很相似,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

周穆王见到西王母后,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

不是西王母先尽地主之谊,而是周穆王反客为主,主动在瑶池宴请西王母,这个记载来自《穆天子传》,我觉得周穆王的这个举动颇有点不厚道,很有点为展现中华大邦的气派,而故意这么去做的味道。

关于这个会见的地点,也就是瑶池的位置,历史学家也多有不同的看法。

一、王母宫山,位于泾川县城西一华里的地方,这个记载主要见于当地颂碑的记载。

二、青海西宁,日本著名学者古田武彦认为:“中国古籍在秦以前讲“里”,指的是短里,每里约合今77米。秦汉以后讲里是长里,每里约435米。根据《穆天子传》所记里程,周穆王与西王母会见之地,当在西宁附近。”

三、新疆天山天池位于新疆阜康县境内。据民间传说,天池,即是瑶池,是西王母的沐浴地,又说是西王母梳妆台上的一面银镜,还说是西王母举办“蟠桃盛会”的地方。

四、在昆仑山附近,位于青海、新疆、西藏境内。这是现代学者对于各方史料做的一个最大范围的推测。

其实在哪举行的这次世纪聚会并不重要了,在瑶池之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才是大家最关心的。

有人说周穆王和西王母进行了一次正常的邦交会谈,还有人说瑶池相会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浪漫事件”。

我个人认为,两个人很可能是政事也谈了,对对方的爱慕之情也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也抒发了,可谓是成果累累。

据《穆天子传》记载,西王母和周穆王都是歌唱家,他们用歌曲表达了自己的意思。

西王母先唱道:“白云在天,山隆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周穆王听后唱道:“余归西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西王母听后唱道:“徂彼西土,爰居其野。虎豹为群,于鹊与处。嘉命不迁,我惟帝女,彼何世民,又将去子。吹笙鼓簧,中心翔翔。世民之子,唯天之望。”

大家不要看就这么几句话,我们也基本上能看懂,但这里面的意思可深了去了。

我拿不同的方式给大家解读一下,看看这里的意思有多么丰富。

一、政治邦交版的解读:

西王母先唱出了一曲对贵宾表示热烈欢迎:“兰天白云可作证,巍巍大山也欢迎,阁下不辞辛劳苦,千里迢迢到昆仑,带来了友谊,带来了和平。只要阁下能长寿,欢迎你下次再光临。”

周穆王听了很感动,也唱了一只歌:“能受到你的诚挚邀请我是多么高兴。我回到本国后要和华夏的各个部落团结和睦相处,让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我再来贵地拜访。就以三年为期吧,我们会在这儿见面的。”

西王母被周穆王的诚意所感动,她又唱了表示自己爱国感情和对西周大国敬仰赞叹的歌:“我们住在西方,实在偏僻又荒凉;狼虫虎豹随处见,各种野鸟闹嚷嚷。为什么我不愿离开?只因为这儿是故乡,作为天帝的女儿(注释2),我决心给大家作榜样。我的人民欢迎你,你却要离开这地方。听,芦笙吹得乌乌响,罗鼓敲得咚咚锵。大伙的心儿啊,早像大雁在飞翔。英明伟大的周天子呀,你是华夏儿女的希望。”

大家觉得怎么样?西王母的歌是不是既像是歌功颂德,也像是对周穆王游历太多,荒废朝政的规劝。

二、煽情版的解读:

西王母唱道:“重重的山啊路途遥远,道道的水啊艰险漫长,它们把我们阻隔两地!啊,假如你平平安安度过了难关,你还愿不愿意再回到我的身旁?”

周穆王唱到:“我不得不回到我东方的国土,我一定能联合起各地的诸侯!平定叛乱,我要尽快地解救百姓的苦难,为了见到你,我再旋风一般回头!我向你保证,最多三年,三年一到,我就会再跨进你的国都!”

西王母又唱道:“你长途跋涉来到我这遥远的西方,可我这里是这样的简陋、荒凉!只有鹊儿鸟儿叽叽喳喳地同我住在一起,而凶猛的虎豹在我们四周游逛。只要你美好的誓言不再改变,我也永远是你贴心的娇娘。啊,那是一些什么样的百姓啊,竟使你忍心离我去为他们奔忙?这管弦笙歌吹唱的是我的愁苦,我的心早已悬在半空飘飘****!啊,你这个爱民如子的君主啊!我只有遥望着长空把你怀想。”

从其中我们多多少少可以感受出两个人表达了西王母和周穆王的惜别与期望和那种朦朦胧胧的爱情。

如果您还觉得不够煽情、不够通俗,不足以理解他们的爱,好那我再翻译的通俗一点吧。

西王母的唱道:“跑马溜溜的山上,几朵溜溜的云呦;莫说青山多障碍,万水千山总是情;今日离别后,何日君再来?”

然后周穆王唱道:“你问我何时再回来,我也轻声问自己。不是在此时不知在何时,我想大约会在三年后。”

然后西王母高声唱:“你快回来,我一人承受不来,你快回来,生命因你而精彩。”

我写历史很少有演义的成分,这几段是我演义的,绝对的山寨版情歌。

三、宿命版解读:

在碧波**漾的瑶池旁边,西王母燕尔绸缪之后,面对千里分离的残酷现实,不觉惆怅满怀,为周穆王唱道:“白云在天,丘陵自出。道路悠远,间杂着陡峭的山川。有生之年,你还会再来看我吗?”

语气中西王母对周王的依恋与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她那挂在嘴角的一抹欢笑,却兀自没有消散。

“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即使贵为王,难道不也是宿命吗?”

面对西王母的痴情和鸳梦重温的美好愿望,周穆王虽然雄才大略,但也无可奈何,便唱道:“我的使命是治理国土上的百姓,使万民平均,只有到了那时,我才能回来看你,时间大概是三年吧。”

这一段话是非常残酷的回答,潜台词就是:三年后如果万民仍未平均,你就不要等我了,好自为之吧。倘若你不嫌道远,旅途劳顿,当然也可以来东都洛阳找我啊。

西王母听了周穆王的回答,知道今生再相会的希望太渺茫了,于是硬下心肠,女人的痴情转变成了一位女王的尊严:“我所居住的西土,虽然虎豹为群,乌鹊与处,可我是天帝的女儿,要守住这天帝赐予的土地,不能随便迁移。如今为了你的人民,你又要离开了,虽然吹笙鼓簧,可是我的心却像空了一样,飘飘****,没有定所。你的使命是上天的瞻望,你也好自为之吧。”

这样的解读中两位君王都颇有点“身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无奈吧。

周穆王与西王母到底有没有再相见呢?

有两种说法,这是句废话,也就两种说法,一个是见了,一个是没见。

《穆天子传》记载是这样的:“天子遂驱升于弇(yan,三声)山,乃纪丌(qi,二声)迹于弇山之石而树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

周穆王在太阳所入的弇山种下一棵槐树,找了块大石头,在上面题字“西王母之山”,以此纪念自己生命中的这个女人。从这则记载来看,周穆王似乎是没有机会再见到西王母了,所以刻字立碑以表思念之情。

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一首诗这样说道: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从这些史料看来周穆王是没有遵守自己的约定,没有再回去看望西王母。

但是和《穆天子传》同时出土的《竹书纪年》上说: “穆王十七年,西王母来见,宾于昭宫。”

西王母之后东来,朝见了周穆王。作为国宾,周穆王把她安排到昭宫下榻,好生招待了一番。

其实这两个记载也并不矛盾,周穆王没再去西方,不代表没和西王母再见过面,西王母来到了大周朝也不代表就和周穆王又见了面。所以,两个人的爱情故事是否有圆满的结局,还是由大家去评判吧。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周穆王利用周与西王母国世代友好的关系,直接和“西王母之邦”建立同盟,震慑和牵制周朝西方的少数民族,周朝既从情感上笼络,又在封地上厚待西王母国,西王母国在西边成为了周朝的重要屏障,从此周朝西边的威胁,减少了很多。

关于西王母的民族现在是个什么样的状态呢?

另据专家考证,直到民国时期,昆仑山南北仍存在着大量的女王部落。

《西游记》里有个女儿国大家记得吧,那很有可能就是西王母国的一个遗存的国家,这些国家里不是只有女人没有男人,而是这个国家是由女王直接统治的。

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很多年之后,西王母国主体已经土崩瓦解了,族人或是归附中原王朝,或是继续散居于帕米尔高原之上,还有一部分迁徙到了中国的西北部,成为了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羌族。

西王母国,这个曾经在西方称霸一时的强国,最终沦落到了尘埃之中。

下面是今天要解决的最后一个问题,那就是西王母怎么样从一个人,转变成了一个神的?

作为神仙的西王母出镜率极高,我在前边也安排她漏过一面。

在《月宫迷案》中,就是她给的后羿仙药,嫦娥吃了仙药之后,就“登月”了。

其实作为神仙的她还给过很多人无私的帮助,比如董勇同志,董勇最后妻离子散,就是拜她的“关照”。

当然作为神仙角色的西王母一般是没时间搭理像董勇这样的小人物的。

因为她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和那些著名的帝王“拉关系”。

她接触过的帝王很多。

《类聚》引《黄帝出军诀》上说:“西王母遣玄女授符于黄帝”,黄帝藉此打败了蚩尤。后来的尧舜禹,也都受过她的恩惠

《焦氏易林》上说:“稷为尧使,西见王母。”

《竹书纪年》上说:“舜九年,西王母来朝,献白环玉。”

《论衡别通篇》上说:“禹、益见西王母。”

《荀子》上说:“禹学于西王母。”等等。

这位神仙娘娘,似乎和中国的历代君王国君都有联系,后世她还赐给过汉武帝蟠桃。

她送给帝王的礼物也是稀奇古怪的,不过以玉器最多,这些不仅在文献中有记载,在夏商周的甲骨文中也有记载。可见西王母与中国古代统治者的关系可谓密切。

西王母的神仙身份的变化和这些帝王的作用不无关系。

我刚才说了《山海经》里的记载,起初西王母的形象甚为可怖。

在这里西王母的外形不太像人,长着一条像豹子那样的尾巴,一口老虎那样的牙齿,老是吼叫。满头乱发,还戴着一顶方形帽子,是上天派来负责传布病毒和各种灾难的神。

这个记载和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那个雍容华贵的王母形象差距很大。从恶煞到贵妇的演变是经过一个很长的时间的。她先前是以让人看到就浑身发抖的萨满(女巫)、死神的形象出现的。

到了汉朝的时候,她的形象虽然没有这么恐怖了,但依然震撼人心。

《汉书》的许多篇章如《哀帝纪》、《天文志》、《五行志》等以及后来南北朝时的《搜神记》都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汉哀帝建平四年春,关中一带盛传西王母传书:“(西王)母告百姓,佩此书者不死,不信我言,视门枢下,当有白发。”

由此可见西王母的恐怖形象在西汉时还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但是西王母形象的改变,也恰恰是从西汉开始的。

在西汉文人的笔下,西王母是一位白发老妪,并栖居山上洞穴中而修炼的女仙,司马相如在《大人赋》中说:“吾乃今日观西王母,曰高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

到六朝时,由文人写成的《汉武故事》、《汉武帝内传》所描绘的西王母,却是一位“可年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的绝代佳人,她乘坐三青鸟,周围是一群侍女,并且年纪看着总是十六七岁的芳龄。

这时的王母俨然变为了众女仙的首领,一位漂亮的女神仙。

王母的形象从恶到善,从丑到美,这和历代统治者和她那种虚无缥缈的关系是分不开的。因为历代统治者都相信,在她老人家手中有一样他们都很需要的东东。

这就是能使自己长生不老的“仙药”(除了后羿,没人见过真品)。所以王母的形象渐渐地在历代统治者的思想中从一个青面獠牙的魔鬼变成了一个慈眉善目的贵妇,这种转变是可以理解的。

历代统治者为了长生不老,只要是个神仙都会拜,生怕漏掉了谁,这位神仙爷爷好,那位神仙姐姐也不敢得罪。最后就变成了想出来的神仙不够用,把世间一些优秀的人也破格提拔了,再去拜。后来中国本土的神不够用了,又去印度,欧洲找。结果中国的神仙体系越来越复杂。

后来,在中国神仙又一次被百姓夸张的扩大化了,神仙变成了万能的,什么事情都管,生孩子管,结婚也要管,升官发财也少不了他们,而且民间所拜的神仙也越来越多,开始是观音啊、关公啊、龙王啊这些神,可是后来就变了味了土地爷、灶王爷一个不少都要拜。

我们有个哥们考英语前竟然还要去拜耶稣,说拜别的神他们不懂英语,帮不了自己,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王母的形象也在这种造神运动中被逐渐复杂化,神奇化。

后来《隋书》记载她还是“雨神”,在某些少数民族中,西王母还是一位创世神……

对于王母的神话形象还有很多,举两个例子:

一说王母娘娘是黄帝的女儿,李谔的《瑶池记》这样说:“黄帝尝建岱岳观,遣女七,云冠羽衣,焚修以迓西昆真人。玉女盖七女之一,其修而得道者。”瑶池,无疑是指王母池,而王母池供养的是王母娘娘,那么这个玉女显然就是王母娘娘(注释3)了。也有学者提出她是炎帝的女儿,就是我前边《黄帝妻室》中提到的那个爱攀高枝,和赤松子成仙的那个女孩。

还有一说西王母是月亮女神,郭璞为《山海经》作图赞说:“昆仑月精……西姥之宇。”所谓“西姥”就是西王母。《鸿苞轩辕黄帝纪》也说:“于时有神人西王母者,太阴之精,天帝之女也。”而“太阴”也就是月亮。知道为什么她把灵药给后羿了吧,其实就是自己想退休了,想找个接班人,结果嫦娥顶班去了。

因为王母是众女仙之首,在民间的地位很高,可以说是一位近乎于偶像的人物,她的影响遍及整个中国,古时候年轻的夫妻为了得儿子都不去拜什么送子观音,而是去拜王母,民间到现在都有到王母庙“投石生子”的习惯。

百姓们爱听明星的八卦新闻,什么时候都一样,面对这样的偶像人物当然也不会例外,所以中国古代百姓充分发挥想象力为西王母安排了一段姻缘。

中国民间的故事和小说,都认为王母娘娘和玉皇大帝是夫妻。

但是,在正统道教中神系中,西王母与玉皇大帝不是两口子,王母的丈夫叫东王公。

道教认为,西王母是先天阴气凝聚而成,是所有女仙之首、掌管昆仑仙岛。而所有男仙之首为先天阳气凝聚而成的东王公,其掌管蓬莱仙岛。

后来道教文人竟然依据《洞冥记》(注释4),将东王公与西王母配对,成了天上众神仙中遥遥相望的一对夫妻。

而玉皇在道教神话体系中是群仙之首,众神之主。这么看来西王母的出现比玉皇要早得多,所以后来也有人说王母娘娘是玉帝他妈。

以上就是神话传说中的王母,可以说没有一点是靠谱的,都是些水平很低的神话。

和西王母有关的女性还有一位就是董双成,传说她是王母娘娘的蟠桃仙子,董双成是西周时代出生在钱塘江畔的一位绝色美女。她的先祖是商朝的史官,后来她成仙了。有关她的故事发生在汉武帝一朝。所以我讲到汉代的女性的时候再来讲她。

今天就是这样,希望大家喜欢西王母的故事。

注释1:这八匹马竟然还有名字,名字很怪,分别叫做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骅骝(hua,二声,liu,二声,注释是赤色的骏马,估计是赤兔马的祖先)、绿耳。

注释2: “我惟帝女” 这句某些专家认为有其他方面的解释,认为帝不是指“天帝”,而是指“周穆王”,这样理解,西王母就变成周穆王的女儿了,而周穆王此行的目的就变成,看望封国遥远的女儿,似乎也有道理,在逻辑上也说得通。

注释3:但是也有人考证,玉女是指泰山玉女(泰山娘娘),泰山娘娘也是黄帝七女之一。

注释4:志怪小说集。作者郭宪,西汉末宋(今安徽太和县北)人。该书以汉武帝求仙和异域贡物为主要内容,道教意味颇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