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私房历史书:先秦篇(全6册)

第十八章 笑倒江山

字体:16+-

今天进入西周女性的终结篇,也是上古时代女性的终结篇。

这又是一个亡国之君和一个“红颜祸水”的故事,它发生在西周末年。

其实很多人很期待我讲这个故事,因为这个故事他们很熟悉,也有很多人可能不太愿意我讲这个故事,原因还是因为这个故事他们很熟悉。

没错,这就是褒姒和周幽王的故事。

老酒装在我这个新瓶里,会不会有点化学反应呢?

大家来品品吧。

周幽王叫姬湦(sheng,一声),这个君王本来肩负着历代先王的希望和振兴大周王朝的使命。

我个人认为,他是具备做中兴君王的条件的。

因为在他即位时,他的母后姜氏尚在,姜氏是齐国君王的女儿,这就让周幽王拥有着东方最大的诸侯国齐国的支持,这股力量可以保证西周的东北方向不会有乱子。

周幽王的王后申氏,是西边实力派大诸侯申侯的爱女。申侯帮助周朝震慑西方少数民族,可使周幽王在西线没有后顾之忧。

幽王的亲叔叔郑伯友是一个难得的既有能力又很正直的皇亲国戚。太史伯阳父和大夫赵叔带都是贤臣,有他们在周朝的政务可以确保无忧。

幽王的太子宜臼已经成年,而且是绝对的嫡长子,名正言顺的大周继承人,因此各派也不会产生关于继承权的太大分歧。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各方诸侯在名义上和形式上都还朝见天子,周国四周的诸侯对于坐镇镐京的周幽王还是表示效忠的。

如果说一个人抓了一手好牌,结果还是输了,无非是三种情况。

第一,玩牌的人太过自负,心想闭着眼都能赢,结果被对手钻了空子;第二,被人抽了老千;第三,就是玩牌的这个人是个彻底的傻子,或者是这个人压根还没弄懂玩牌的规则。

夏桀属于第一种,商纣属于第二种。

而周幽王属于第三种,这个人太傻太笨,资质太差,还有一点最要命,他根本不懂得规则,也就是说他根本不懂得做君王的规矩。

其实,中国历史上许多君王的资质也很差,他们都不懂的怎么去做君王,但是他们大多数人很有自知之明,不会玩我就不玩,干脆碟牌,交给贤臣去做好了。

比如春秋末期齐国著名的君王齐景公,他自己就深知自己不是什么当主子的料,结果把政务交给了晏婴,把军务交给了田穰苴。他老人家自己什么都不管,安安稳稳地过了一辈子(当然他儿子的运气就没这么好了)。

可周幽王不成,他没有选择不作为,他选择了瞎折腾。折腾折腾,手中的王牌就所剩无几了。

用我们天津话里的歇后语来形容周幽王就是“自己和自己拜把兄弟,不知道自己行老几?”

周宣王病逝不久,齐氏姜太后也病重辞世了。

过早的失去母亲,对孩子的成长绝对没有任何好处。

这件事对于周幽王日后的荒**无度肯定造成了决定性的影响。因为我在前边的《西周诸女传奇》中说过,姜太后一向讲究“远女色,重朝政”,如果她还活着,周幽王是不会这样肆意妄为的。

对于姜后的去世,周幽王就感到非常幸福,烦人的人终于走了,终于没有人约束自己的行为了。

姜太后病逝后,周幽王一点伤心的意思都没有,照样大口喝酒,大块吃肉,抱着美人肆意玩乐。

您说当时的齐侯面对这样的外甥会有什么样反应?

恐怕只有两种感觉,愤怒和失望。

就这样,强大的齐国,牢固的姻亲,重要的东方屏障,这样的一张好牌,被周幽王毫无征兆的弄丢了。

齐侯虽然很生气,但是后果并不像想象的那样严重。因为周幽王手里还有的是好牌。但是一切的一切都因为一个女人的出现而全部改变了。

这就是“冷艳美人”褒姒。

褒姒的出身?

对于褒姒的出身,说法多种多样,正史也有,野史也有,传说也有。

《国语》、《史记?周本纪》、《列女传》包括后来明代冯梦龙写的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上记载虽然略有不同,但情节上基本上是一致的,是一个比较荒诞的故事。

我们就以第一正史《史记》为蓝本来看一看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的起源还要跨越到夏王朝的时代,在夏王朝的末期,夏朝开始衰落。

在史书中历代王朝的兴旺和衰落好像都要有一些征兆,兴旺的时候总要出现一些祥瑞,而衰弱的时候总要出现一些不祥的东西。

出现在夏朝的不祥征兆是两条龙盘旋在了夏朝宫廷的上方。

在古代龙虽然代表了最高的权利,但绝不代表它是什么吉祥的征兆。在中国民间、古代欧亚大陆龙都是邪恶的象征,这两条龙的到来也似乎预示着夏朝的霉运到了。

这两条盘旋在夏朝宫殿上的龙竟然开口说话了,“余,褒之二君。”

翻译过来就是我们是褒国的祖先。

这时候,夏王很害怕。

为什么夏王一听到两条龙说自己是褒国的两位先祖,就如此的害怕呢?

简单说一下褒国的历史。褒国的开国国君是有褒氏,其人聪明睿智、勤劳勇敢。曾帮助大禹治水,不辞劳苦,任劳任怨,历经十余载,终于完成了协助大禹治理洪水的任务,拯救华夏子孙于水深火热之中。

有褒氏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在大禹创造了夏王朝后,被分封到今天汉中市以北,建立了强盛一时的诸侯王国。(《正义括地志》:“褒国故城在梁州褒城县东二百步,古褒国也。”)

夏朝的开国君王夏禹非常尊敬褒国的祖先,所以夏王把富庶的汉中封给了有褒氏。夏朝的后代国君对待连夏禹都敬畏的人自然也又惊又怕。

《史记》的记载比较简单,到此为止,龙儿没有什么过激的行为。可是《国语.郑语》中的记载就离奇了,“化为二龙,以同于王庭”。

翻译过来,就是当着大家的面**起来。

夏王也是头一次遇到这种事,既不敢表扬、也不敢批评。他在想是找弓箭手干掉他们,还是拿盆来敲吓走他们(赶天狗的方法),反正要先让他们停下来啊。

于是,夏王赶快找来了占卜的人来问此事是吉是凶。

如果是普通的街边那种算卦骗钱的,一定会说些吉祥话,把事混过去就算了。事实证明,这个占卜的人多少是有点本事,他告诉夏王:“不吉利。”(《史记》:“莫吉。”)

聪明的下属是这样办事的,他首先要告诉领导这个事不好办,因为如果事好办了,还要你员工干什么。然后他会给领导提出最合理的解决办法。也就是说先要给领导制造难题,然后再奋不顾身的给领导解决麻烦,这才是聪明的下属要做的。

占卜师就是这样聪明的下属,他告诉夏王这个事如果要从不吉利转为吉利,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卜请其漦(chi,二声)而藏之,乃吉。”(《史记》的注释是这样的:“漦,龙所吐沫。沫,龙之精气也。”《国语.郑语》注:“龙所吐沫,龙之精气也。”)

能干的下属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光会说,还很难干。占卜人不等夏王发话,便“布币而策告之。”也就是拿来上好玉帛,用简策来请神灵把龙搞走。结果很快“龙而漦在,椟而去之。”

二条龙不见了,留下了唾液。夏王让拿来木匣子把龙的唾液收藏起来。

这个木匣子几乎成了中国版的潘多拉魔盒。

潘多拉魔盒里装的是贪婪,杀戮,恐惧,痛苦,疾病,欲望,这个匣子里装的却是一个更为深邃的诅咒。

这个匣子被夏、商、周的历代统治者好好的保存着,就连战乱和改朝换代都没有人毁坏,也从没有人打开过这个小匣子。

直到周朝一个好奇心很重的君王即位,这个匣子终于被打开了,厄运也随之而来。

这位君王就是历史上因为“国人暴动”而客死异乡的周厉王,也就是周幽王的爷爷。

不让打开,我就非要看一看,这似乎是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心态,周厉王就是这样年纪不小,但却很“调皮”的老小孩。匣子开了,结果黏糊糊的东西流了一地,王宫里到处都是,而且根本就刷不干净。

这时周厉王“使妇人裸而噪之。”

翻译过来就是周厉王命令一群女人,赤身**对着这堆黏糊糊的**大声呼叫。这一招果然奏效“漦化为玄鼋(yuan,二声),以入王后宫。”

黏黏糊糊的**化作了鼋,向后宫而去了。

鼋是什么?

这是一种外形像龟爬行动物,背甲暗绿色,长有许多小疙瘩。癞蛤蟆是蛤蟆背上有大泡。龟的后背上有疙瘩是什么?我给它起个外号叫“大癞龟”。

这头大癞龟和普通的龟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他爬的比较快,它四处乱窜,结果碰上了一个小宫女,然后小女孩就怀孕了。这个事很蹊跷啊,省略了很重要的环节,大癞龟对小女孩做了什么,小女孩就怀孕了?还有最后大癞龟怎么了啊?是消失了啊?还是化作了一道金光,飞到哪里去了。史书上没说。

史书中说的这个故事肯定不是真的,但是为什么要这么费力的铺垫褒姒的出生呢?

我认为实际上这是一处曲笔,西周的灭亡看似是周幽王的过失,实际上在周厉王的国人暴动的时候就已经埋下隐患了,只不过这颗炸弹在周幽王的时候才被引爆而已。周厉王对于西周亡国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个倒霉的小宫女发现自己的身体越来越不对劲,最后只能背着人把孩子生下来扔了。(《史记》上说:“既笄(ji,一声)而孕,无夫而生子,惧而弃之。”)

这个婴孩的命运到底怎么样呢?

在周王室处理这个婴孩的同时,其实还有另外一件事引起了最高统治者周宣王的注意。这就是一首童谣。“月将升,日将浸,檿(yan,三声)弧箕服,实亡周国!”(各史书记载大同小异)。

这件事让在国人暴动中刚刚恢复过来的大周王朝,又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周宣王很郁闷,他脑子里很乱,不知道是该笑一笑就当没听见,还是要把它放在心上,查个水落石出为止。

结果周宣王选择 “宁可错杀一千也不能放过一个”。

“檿弧箕服”就是弓箭和放弓箭的套子,也就是说与此有关的人都在周宣王的“关照”范围之内。可以想象当时不知道多少猎人,战士、铁匠和兵器铺的老板倒霉了。

有人要问,周宣王的心理就这样脆弱吗?

如果你看过《午夜凶铃》或《咒怨》之类的日本电影你可能会深刻理解到这是人类心理上的一种阴影。

其实这个心理再正常不过了,就像我们接到那种标示着如果你不把它再分发给多少人你就要倒大霉的信件一样,大多数人会选择把它再寄给别人。

明知道是虚幻的东西,但是为了自己心里能获得安全感,而去加害别人,这就是人类心理的阴暗之处。

这时有一对专门贩卖兵器的夫妇很机敏,听到这个消息后,马上逃跑了。

周宣王愣是没逮着他们。

这可能就是冥冥中自有天意,这对夫妻在逃跑的过程中在小河边听到了婴儿的哭声,一看是个可爱的小女婴,夫妻感觉非常幸福便带着这个孩子逃往了褒国。大家都知道这个婴孩长大之后就是褒姒(“礼妇人称国及姓”,对于妇女比较尊敬和礼貌的称呼在周朝是称她的国家的名字)。

宣王没有再找到那个弃婴,也没有真正的将“檿弧箕服”赶尽杀绝,他带着这两个忧虑离开了人世。

命运中的不该

周幽王即位,我刚才说过亡国是有征兆的。周幽王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登上了王位,但是他上台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780年,西周泾、渭、洛三川都发生了地震。紧接着三条河都枯竭了,连西周起家的地方岐山都崩塌了。

但是这一切的预兆并没有给周幽王多大的警示,他依旧我行我素,而她那个生命中不该见到的女人也在一步步地向他靠近。

当时褒姒还远在褒国,要怎样才能见到周幽王呢?

《史记》上说:“褒人有罪,请入童妾所弃女子者于王以赎罪。”

到底是什么罪?说法有很多,有的直接就说周和褒打起来了,褒败了,没办法献出美女和金银来赎罪。

还有的就是说大夫褒珦,他的另一个身份是褒国的国君,见幽王身边原来的一班老忠臣死的死,走的走,而身边的小人越来越多。于是,冒死前往劝谏幽王。 幽王见褒珦来谏,恼羞成怒,将他囚禁在狱中。

褒珦之子得到消息后,没有别的办法,知道周幽王好色,便找来了褒国最漂亮的姑娘褒姒献给了周幽王(注释1)。

第三种说法,叫海选,就是周幽王需要美女,有个叫洪德的遍访民间终于找到了美女褒姒,献给幽王。

以上者三种说法都够老套的。

我只能这么说,可能真的是天意,周幽王见到了褒姒,一见倾心,什么都顾不上了。几百年前的诅咒就这样开始了。

当年周宣王的御用占卜师,太史伯阳父看到山崩地裂,长叹了一声:“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

意思是亡国之日不会超过十年了。这个我们姑且说他迷信。

等褒姒进宫见到周幽王后,伯阳父说的更简洁:“周亡矣。”

那好我们暂且认为他老年痴呆,杞人忧天,说气话好了。不过当他第三次说出“周必亡”的论断时,就没有人再怀疑他的判断了。

这个时候周幽王身边的忠臣越来越少,像尹球、虢(guo,二声)石父、祭公这样的小人越来越多。贤臣,周幽王的又一张好牌就这样没了。

但是,失去的这些并不是周幽王的王牌。

周幽王其实什么都可以干,没关系,包括后来的“烽火戏诸侯”,那些事都不会亡国。可是有一件事他干错了,错的一塌糊涂,那就是废了自己的老婆申后。

幽王见到褒姒之后,一见钟情,褒姒也很争气,转年就为周幽王生了一个大胖小子,取名叫伯服,这个名字我理解就是“不服”(谐音)。

这个时候,褒姒和小王子伯服受宠,肯定是气坏了一个人,这就是申王后。

女人三十豆腐渣,申王后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历史上很多的时候在君主还在的时候,是子以母贵的,在儿子登基之后才是母以子贵。

一个女人的色相是否受到君王的喜爱,直接影响着帝国未来继承人的走向。

正史上没有记载当时申后对于周幽王和褒姒的不满态度,但是野史家和小说家可不会放过这样的情节。

传说,久经冷落的申后一次恰遇幽王同褒姒叠股而坐。她多半是出于嫉妒,还有一点是出于对国家的担忧,把褒姒骂了一顿。幽王马上袒护褒姒,反过来臭骂了申后一顿。

还有一次,幽王与褒姒正在亲热,申后忽然来了,褒姒没有起身迎接,申后从此恨透了褒姒。

太子宜臼更不是个省油的灯,他见母亲受辱失宠,便对褒姒起了仇恨之心,心想最起码也要教训褒姒一下才解气。

有一天,幽王离开琼台上朝问事(去添乱),太子利用这个机会,派出数十名宫人,将各种花卉乱摘一气,这就叫找茬。褒姒出面干涉,太子一见火冒三丈,开口便骂,抬手便打。太子出手够狠,硬是把一个瘦弱的美人打成了胖子。

幽王退朝回来,见褒姒如此狼狈,满脸泪痕,忙问情由。褒姒哭着诉说了发生的事情,请求幽王做主。幽王又臭骂了太子一顿。

太子气不过派人杀了褒姒的养父养母(那对可怜的贩卖兵器的夫妇)。

从此,申后和褒姒的梁子是越结越深。

正史记载申后和太子被废实际是很突然的事情,《史记》上说:“废申后及太子,以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

这件事一点预兆都没有就发生了,完全是不问青红皂白。

正史上虽然没有记载其中的原因,但是可以肯定褒姒和几位奸臣在这件事情上面一定没有起到好作用。

在褒姒的怂恿下,谄佞奉迎的虢公石父、尹球又在暗中密切配合,幽王终于废了申后,并册立褒姒为王后,继而又废太子宜臼为庶人,立庶子伯服为太子。

这件事情只能证明一件事情那就是褒姒毫无政治头脑和远见,只是个脸蛋漂亮的女人。以后这样“胸大无脑”的女人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

为什么这样说,大家可以想象,褒姒除了漂亮有什么资本来做王后,他的靠山只有周幽王,可是周幽王是一个什么人?他不是一个强势的男人,他是一个彻彻底底的白痴。

再说前车之鉴,周幽王能废了申后,就不能再废了你褒姒?伯服还是个小孩子,没有功劳、没有威信,这样的孩子即位是不可能掌握朝政的。

申后和废太子宜臼的后台实际是强大的诸侯国申国。这些问题褒姒肯定从来没有考虑过,她眼前可能只有自己的荣华富贵和儿子的锦绣前程。

做人有时候,要学会“不争”。

所谓:“是争与争,不争与争,是为不争与之争”。

女人就更是如此。

这才是政治斗争的真理。

这时,占卜师伯阳父说了他在历史记载中的最后一句话:“祸成矣,无可奈何!”这句话,不是占卜得来的结果,也不是气话,而是源于一种历史规律和任何正常人都有的逻辑思维。

幽王废长立幼,申后和太子宜臼逃回了娘家。

大家也可以想象,申侯未来的希望在哪里?

是自己的女儿是王后,自己的外孙是未来的君王,他的政治前途都压在这里了。

现在女儿失宠,外孙被废,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自己很可能会一无所有,如果周幽王追究起来,自己的命可能都得搭上。

申侯想要把失去的都捞回来,只还有一个办法。

那就是让他这位外孙提前登上王位,推翻周幽王。

这个结果还是有他成立的条件的。因为他的外孙还是周王室的王位候选人之一,虽然现在他的继承人身份已经不合法了。

所以怎样帮外孙得到王位变成了现在申国上下的首要政治任务。研究来研究去,申侯冷静下来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此事谈何容易啊。

没错,周幽王虽然无道,但是周国的军事实力决不可小看,仅凭申国一国的力量是不可能干掉周王朝的。

想干掉周幽王,就必须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作保证。

所以,申侯找到了盟友犬戎,强大且凶悍的西方少数民族。

犬戎和申侯一拍即合,兵有了,但是还是没有把握。

申侯知道,现在最好的方式是偷袭,速战速决。但是偷袭需要机会。令申侯怎么没想到的就是,机会很快就出现了。

笑的艺术

褒姒是个“冷美人”,她很少笑(有传说是因为宜臼杀了她的父母后,她才懒得笑的),但是她一笑起来美的不得了。《琱玉集》上说:“其一笑有百二十种媚”。

《红楼梦》里晴雯这样漂亮的姑娘撕撕扇子也就笑了,褒姒显然比晴雯难伺候得多。周幽王试尽各种方法始终没有效果,褒姒就是不笑。

坏女人大部时候都是被笨男人惯出来的。

而这些笨男人大部分也是自己犯贱,百依百顺的贤妻不喜欢,偏偏喜欢些什么“野蛮女友”啊之类的性格上很是怪异的女子。现在的男人都愿意在外面找情人,也是基于这种犯贱的心理。

不笑怎么办?周幽王很着急,竟然公然宣布能逗笑王后的人赏千金,我当时要是在,就告诉周幽王你去咯吱王后好了。

“裂缯”、“酒池肉林”、“炮烙”之类的东东以前王朝都用过,咱们不用了,来点新鲜的。

公元前779年,史书记载:“幽王为烽燧”。

一项新的“亡国”发明诞生了,真是低估了周幽王的智商,这种办法都能想到。

幽王和褒姒来到骊山。到了夜里,幽王下令把烽火尽数点燃。霎时间,火光冲天。京畿附近的诸侯看见烽烟四起,以为镐京出了紧急事情,赶紧点齐人马,急驰而来。

齐侯到了、晋侯到了……

大家连盔甲都没穿齐,有人还光着膀子、手里拎着什么家伙的都有,气喘吁吁的来到周幽王面前。

说白了褒姒就是个草根美女,太高雅的东西她接受不了,太残酷的东西她又不敢看,但当她见到有人受到了捉弄,狼狈成了这样子,便笑了起来。很遗憾,马三立先生没有生在周朝,要不然可以给她说段“逗你玩”,估计她就笑了。

可是“逗你玩”真的那么好玩吗?诸侯们可不这么想,他们很郁闷,他们也很失望。

这种事情一次也就完了,可是周幽王却玩上了瘾。

《史记》中说:“数举烽火”,“狼来了”的游戏并不是玩了一次。很多次“狼来了”后,诸侯们决定下次再遇到烽火不管是真是假,都不来了。

这个镐京连续“狼来了”事件,马上传到了郁闷的申侯耳朵里。

申侯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申侯迅速联合缯国(夏禹后古侯国)、犬戎部落一下子包围了首都镐京。周幽王这时候慌了、褒姒也慌了、那些奸臣一看到不妙,早就跑得无影无踪了。

烽火又一次被点起,可这次很遗憾,周幽王连只苍蝇都没见到。估计周幽王那时撕破嗓子的在喊:“这不是演习。”

现在偌大的周国只剩下我前边说的那个周幽王的叔叔郑伯友奋力抵抗,但是一个人的力量是“薄绕儿”的,郑伯友被杀死了,镐京基本上被毁灭了。

周幽王、褒姒、伯服逃出镐京,但是在路上就被犬戎军队追上了。结果周幽王和伯服被杀,褒姒因为长得漂亮,被犬戎人虏去,变成了犬戎的性奴隶。

《诗经》里的一句“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公元前771年,西周就在一个女人的笑声中灭亡了。

犬戎这个少数民族很奇怪,并没有抢完就跑,而是在镐京停了下来。

这弄得申侯很郁闷。

历史证明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

申侯、鲁侯、许文公等共立原太子宜臼于申,并赶走了镐京的犬戎。

宜臼为避犬戎,迁都到洛邑,是为周平王。虢公翰又另立王子余臣于携(今地不详),形成两王并立。余臣在公元前760年被晋文侯所杀。

这段历史就在这种乱七八糟的环境下结束了,西周王朝就此终结,东周王朝就此建立。

中国一个重要的时代,也就是春秋时代也随之到来了。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如何评价褒姒这个人物。

我的看法是这样的,首先褒姒不爱周幽王。他们没有多少共同语言,他们之间只能通过肉体进行交流。

周幽王虽然很无道,但是他是贵族出身。

褒姒是什么?是下层民众。一旦周幽王觉得玩腻了,他一定会把褒姒抛弃的。

我这样说是有根据的。

西汉年间,有盗墓癖的广川王刘去找了一些少年盗掘周幽王古墓,发现里面有一百多具女尸,是在周幽王死前就被活殉的歌舞女。可见周幽王对待女性的态度。

再说周幽王是个没用的男人,他和夏桀殷纣不一样,妺喜和妲己对夏桀、殷纣是存在爱情的,那是一种对强势男人的依赖感,可是褒姒全然没有这种感觉。

有人说褒姒是蓄意灭周的,这个评价也不公平。大家来看褒姒干过什么啊?既没有像妺喜一样喜欢听裂缯之音,也没有像妲己一样要看看圣人的七巧玲珑心。事情都是周幽王做的。她只是本能的傻呼呼的在接受而已,除了那次笑很过分,她什么也没做,包括废立太子王后,正史中也没有记载她参与过谋划。

接受只能默默地接受,褒姒只能接受一个既没有用、也没有良心的男人对自己的所有行为。

褒姒不接受又能怎么办?

就我看,褒姒是一个可怜的女人,她没有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也没有一个真正爱她的男人出现在她的面前,这是她的悲哀。

《史记?周本纪》的评论就很切合实际,“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知”

因为周幽王压根就不知道褒姒喜欢什么,这两个人根本就不适合做夫妻。

屈原在《天问》中的评价最为中肯,“周幽谁诛,焉得褒姒?”

并不是褒姒灭亡的西周,西周王朝的灭亡,有着太多复杂的原因,决不是一个女人能做到的。

还是那句话,请历史给女人以最公正的评判吧。

注释1:还有一说褒珦是赵叔带连累的,说周幽王觉得宫中的宫女都老了想从新征召,遭到忠臣赵叔带的反对,周幽王根本听不进赵叔带的逆耳忠言,即刻传令免掉赵叔带官职,将之驱逐出朝。这时褒珦为赵叔带讲情,幽王火冒三丈,立刻将褒珦囚在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