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私房历史书:先秦篇(全6册)

第二十章 被误解的书《列女传》

字体:16+-

写中国古代女性的书很多,特别是到了现代,很多人写了关于古代女性的书,有的写历代后妃,有的写公主,有的写女诗人,应有尽有。但是不管怎么说都是写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女性。

可以肯定的是历史上不只有这些浑身“发亮”的女性,还有一些女性只存在于历史的缝隙中,很少有人愿意去书写他们的故事。

对于这些只存在于历史缝隙中的女性,目前只有两部书做到了对他们故事的收集和整理。

第一部是西汉刘向的《列女传》,另一部是明朝冯梦龙写的《情史》。

这两部书分别以不同的侧面对很多普通的女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前者的角度是德行,后者的角度是情感。

特别是《列女传》,这本书记录了从远古到西汉早期很多女性的故事,可谓是全面、细致且生动有趣。

因为写到了东周,《列女传》中百分之八十五的女性都是东周的女性,所以这本书是我经常要引用的书。由此我认为很有必要在这里先讨论一下这本书的价值。

《列女传》是古代女孩子进行启蒙教育的重要书籍,女孩子想要读书,这本书是必要的教材之一。

可是,到了新社会,这本书一下子被扣上了封建毒瘤的帽子,被说成是中国女性在封建制度下的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是教女人怎么三从四德,服从男人的教材。在这种宣传之后,这本书就不再是畅销书了,很少有人问津。

这本书真的像人们传说的这么坏吗?

凭心而论,就现在人的眼光来看,《列女传》中的某些故事,是让人非常难以接受的。

这本书让现代人最反感的是其中两篇,一篇是《鲁之母师》,另一篇是《宋鲍女宗》。

《鲁之母师》的故事很繁琐,就不引用原文了,用白话文概括一下,鲁国有一家有九个儿子,他们都和自己的后妈一起生活,但是这位后妈的娘家有很多年幼弟弟妹妹(多幼稚)需要她回家照顾。但是这位寡母认为出了格的女人回家是不合规矩的,所以非要让他这九个儿子和自己一起回娘家,并且履行了一套特别繁琐的程序,后来鲁穆公听鲁大夫介绍了这个情况,认为这位寡母非常懂得“妇人之义”,就把他请来当自己后宫王后和嫔妃的老师,教他们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妻子。

就是这么个故事,这位鲁国的寡母奉行的女人的道德,就是我们常说的“三从”,即少时从父母、婚后从丈夫、老了从儿子。

另一个故事,叫《宋鲍女宗》,仍旧用白话文解释一下吧,宋国有个叫鲍苏的人离家三年没有回家,有人告诉鲍苏的妻子,她的丈夫在外面养了“小老婆”,并劝她离开她这个负心的丈夫,鲍苏的妻子听完后很不以为然,说道:“以专一为贞,以善从为顺。”而且不计前嫌,善待丈夫的小老婆。宋公听说后很高兴,表扬了她。很多“君子”(估计是同样养了小老婆的人)也说她懂得礼仪。

很多专家就是依据这两个故事,把《列女传》定性为一本教女人怎么做奴隶的书。

这两个故事,一个是让女人三从四德、另一个是让女人容忍丈夫的不忠行为,我丝毫不想为这样的故事辩解什么。

但是,大家如果知道《列女传》最初的写作意图后,您就会理解刘向为什么把这两篇收录在《列女传》中。

刘向认为“王教由内及外,自近者始”,即王教应当从皇帝周边的人开始教育,因此他才写了《列女传》这部书,这部书最原始的目的是为了劝谏皇帝、嫔妃和外戚。

大家知道外戚是很厉害的,西周的灭亡实际就是由外戚(申侯)和嫔妃(申后)对周幽王的不满而导致的。

君王肯定会有很多老婆(据我所知中国只有一位皇帝一生只有一个老婆),自然会导致很多女人的嫉妒和很多外戚的不满,怎么才能让这个矛盾更容易化解,做出一套教材性的书来,供宫中的女人去“洗脑”,就变的尤为重要。

后来这本书的影响越来越大,不仅是皇宫中的内部资料了,很快被传到了民间,变成了一本影响非常大的书。

如果一本书,只是为了宣扬非常不公平的女性制度,或者是印刷后强制女人去看的学习资料的话,我想《列女传》,是不会对后世有多大影响的。

我抱着被“毒害”的危险和批判的态度,仔细读了三遍《列女传》,很奇怪,从中我看到的体现封建时代旧思想的段落只是少数。相反在这本书里我找到了太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这种感动让我觉得一种人性的伟大,这种伟大属于那些普通的女人。

这些伟大加在一起,就是我们中国女性身上具备的一些素质。这些东西,我认为无论新社会还是旧社会,都是应该宣扬的。

那么中国女性身上应该具有哪些素质呢?

我认为有这么几样。

最基本的应该是贞洁、道义和爱,如果再升华一点,应该还有维护国家利益和对国家的忠诚。

这些就我看来是女性身上最为宝贵的东西,在《列女传》上都有体现。

女人身上最宝贵的什么?在中国人的心里,贞洁是女人最重要的东西。

这种贞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结婚前不能有性行为,第二种是结婚后只能与自己的丈夫发生性行为。

当然第一种贞洁的理解方式早就被西方的思想所打破,中国人的“处女”情结受到了空前的挑战。我在后边的文章里会专门论述这个问题,这里就不废话了。

因为《列女传》主要是以已婚妇女作为主角,所以对女性贞洁的叙述主要是以第二种方式为主的。

在各国婚姻法中,都规定了夫妻之间有对对方忠诚的义务,这是婚姻成立并存续的重要条件。这条法律在大部分国家都没有异议,是被人类普遍认同的规律。

这种忠诚的义务,对于中国女性而言,就被称作“贞洁”。

《列女传》中有个故事正是围绕着贞洁这个话题展开的。

如果您是一个曲艺爱好者,有一段相声您肯定知道,叫做《山东二黄》,这段相声里演员学唱了一段京剧。

这段的词儿是这样的:

“秋胡打马奔家乡,行人路上啊马蹄呀忙,坐立在刁鞍用目望,见一位大嫂手盘桑,前影好似罗氏女,后影好似我的妻房,本应向前将妻认,错认了民妻罪非常。”

以上的这段引用自一段较早的戏词的本子,是王少楼和尚小云唱的一段西皮流水的唱段(这也是马连良先生的名段),就是著名的《桑园会》唱段,他还有个名字叫《秋胡戏妻》。

这个故事就取材于《列女传》。

不过,京戏里边表现出来的情节和《列女传》中是不一样的,戏中被官兵抓去当兵的秋胡做了官,衣锦还乡,他认出桑原里的妻子,半开玩笑的性质调戏自己的妻子,妻子知道是自己的丈夫调戏自己,提出“离婚”(休妻),后来经过秋胡母亲的调解,秋胡的妻子终于原谅了丈夫,是个大团圆的结局。

《列女传》中的记载的故事和京剧里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个故事是这样记载的,因为没有什么疑义,还是翻译成白话文吧。

秋胡娶了老婆五天后,就去陈国做官了。这一走就是五年,五年后回家的路上,看见一个采桑的妇人,秋胡看见非常喜爱,就想用手里的金钱做诱饵调戏这个采桑的妇人。可这个妇人坚定地说:“吾不愿金,所愿卿无有外意,妾亦无**泆之志,收子之赍与笥金。”

讨了个无趣的秋胡只好扫兴回到家中,把刚才用来调戏妇人的金子拿出来给了母亲。

这时秋胡的妻子来到堂前,秋胡这才知道刚才调戏的妇人竟然就是自己的妻子。

秋胡妻也发现刚才调戏自己的人竟然是自己的丈夫,刚才调戏自己的金子实际是献给自己母亲的,所以又气又羞,说道:“子束发修身,辞亲往仕,五年乃还,当所悦驰骤,扬尘疾至。今也乃悦路傍妇人,下子之装,以金予之,是忘母也。忘母不孝,好色**泆,是污行也,污行不义。夫事亲不孝,则事君不忠。处家不义,则治官不理。孝义并亡,必不遂矣。妾不忍见,子改娶矣,妾亦不嫁。”

简单地翻译过来就是,五年不回家,你应该早些回家来才对,用来侍奉母亲的金子,你却用来调戏路边的妇人,你是个既不孝也不义的人。你去娶别人吧。

说完,秋胡的妻子跑出房门就投水自尽了。

这个故事中的秋胡妻用自己的死来控诉了丈夫的****和无耻。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秋胡的妻子五年不认识秋胡是很正常的,因为秋胡做官回来,肯定是花团锦绣,和当年的打扮不一样。可是秋胡如果不认识自己的老婆了,恐怕只有一个原因,他压根就没把这个为自己侍奉母亲的女人放在心里,秋胡的老婆肯定也不是个长相一般的村妇,绝对也是个颇有姿色的女人,否则不会“秋胡子悦之”。

可是就是这样的妻子,也早已被他忘得干干净净,说明他在陈国做官的时候,不知有多少美女萦绕在他的左右。这种男人真的是禽兽不如。

当然了京戏后来为了提高“收视率”,把这个悲剧改成了喜剧的大团圆结局,把秋胡根本没有认出来自己的妻子,变成了一个善意的玩笑。

我们把秋胡妻子的死,看作了一种对丈夫不忠的控诉,对自己贞洁的证明,当然这种方法有点太极端,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中看到作为女人的那种尊严。这种对自己尊严的抗争是非常有先进意义的。秋胡妻子的行为,完全可以和民国时,末代皇妃文绣和末代皇帝溥仪的那次离婚的意义相提并论。

《列女传》上的这个故事,我们能说他没有意义吗?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

在这里,我还要为大家扩展一下知识,就是京剧《桑园会》唱词中的这句“前影好似罗氏女,后影好似我的妻房”,这里边的“罗氏女”到底是谁?

很多人认为这就是秋胡妻子的名字,后来的很多京剧演员也并不知道其中的由来,而给这个 “罗氏女”起了个名字叫罗梅英。这些理解都是不对的。

如果您看过早期在戏院门口的戏码(广告)的话,您就会发现,如果是《桑园会》,上面就会写着尚小云扮罗敷女这样的话。

这个罗敷才是这位罗氏的名字。

罗敷女是因为一首乐府诗《陌上桑》而出名的。

最早见于南朝沈约编撰的《宋书.乐志》,题为《艳歌罗敷行》。南朝徐陵编辑的《玉台新咏》也收载了本诗,题为《日出东南隅行》。赵宋时的郭茂倩编辑《乐府诗集》,将本诗收入《相和歌辞》,又题为《陌上桑》。

罗敷女其实并不是秋胡的妻子,她是战国时的一个著名的女性,她也为自己的贞洁而抗争过,只不过他抗争的对象更为强大,是赵王。

据冯梦龙的《情史》记载,赵国的邯郸住着一位叫秦罗敷的妇女,她的丈夫叫王仁,王仁是赵王的仆人。

有一天,罗敷采桑于陌上,赵王在高台上看见了采桑的罗敷非常喜欢,想要抢夺罗敷作自己的女人。罗敷会弹筝,作了首曲子,唱出了他们夫妇相爱,拒绝了赵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陌上桑》曲,赵王听见这首曲子心里很是惭愧,深深被罗敷的这个曲子所打动,放弃了霸占罗敷的念头。

京剧的最早的曲词的创作者实际是想用罗敷这样的词语,借代为了贞洁而敢于与权贵作斗争的秋胡妻(当然年代上存在差异,一个是春秋一个是战国),后世很多的贞洁烈妇也都被称为罗敷,罗敷这个名字后来简直成了这一类女人的代名词,比如,《孔雀东南飞》中,“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此处即是代称。

贞洁这个话题就谈到这里,下一个话题是道义。

道义在女性的身上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仁义,另一个是信义。

这两方面在《列女传》中都有所体现。

先说仁义。

《列女传》之《蔡人之妻》里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就是说一位妇人的仁义,在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了解到什么叫作夫妻可以同患难。

一个宋国的女子嫁给了一个蔡人,她的丈夫不幸染上了恶疾,宋女的母亲就劝女儿离开自己的丈夫。母亲的这个要求遭到了女儿的断然拒绝。她的回答是,丈夫没有什么对不起我的,况且丈夫终日辛勤去采很臭的药草,还不是为了让我能过上好日子,现在他病了,我怎么能离开他呢?(奈何去之?)他的不幸就是我的不幸(夫不幸,乃妾之不幸也)。

从这个故事我想到了中国女排的前主力国手周苏红,他的不幸是他同为排球运动员的丈夫,由于一次训练受伤,瘫痪在**,周苏红对于丈夫不离不弃,一直陪伴在丈夫身边。

无论古今,都有一些人用自己最纯粹的善良打动着我们,用在外人看来最委屈的方式感动着我们。

春秋时蔡人的妻子做到了,今天的周苏红也做到了。

下面说信义。

这两个字在今天这种新社会的条件下,仍旧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列女传》中,这种信义,在女性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鲁义姑姊》一篇记录了这么一个故事,齐国进攻鲁国,齐国军队看见一个妇人抱着一个孩子领着一个孩子。妇人见到齐国的军队追了上来,抛下了手里抱着的孩子,把领着的孩子抱起来往山里跑。被抛下的孩子跟在后边哭着跑,妇人毫不理睬。

齐国的将领过去问那个被丢下的孩子,那个是你妈妈吗?(走者尔母耶?)孩子说是。齐将又问你妈妈抱着的是谁?孩子回答我也不知道。

于是齐国的将领带兵追了上去,并威胁说:“站住,再不站住就射死你。”(止,不止,吾将射尔。)

妇人只好回来,齐将便问你抱的是谁?你丢弃的又是谁?

抱着的是我哥哥的孩子,丢弃的是我的孩子。

齐将非常难以理解这个妇人的举动,自己的孩子是心头肉啊,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孩子丢弃呢?

下面这段话是妇人为什么要这么做的理由,我想我的任何翻译都不如原文,给大家原句摘录:“己之子,私爱也。兄之子,公义也。夫背公义而向私爱,亡兄子而存妾子,幸而得幸,则鲁君不吾畜,大夫不吾养,庶民国人不吾与也。夫如是,则胁肩无所容,而累足无所履也。子虽痛乎,独谓义何?故忍弃子而行义,不能无义而视鲁国。”

用一句简单的话总结就是保护自己的孩儿而牺牲别人的孩儿,那是不义的行为,是畜生做的事情,我们鲁国没有这样的人。

妇人的这段话不仅救了自己,也救了鲁国。

齐将把这件事情告诉了齐国的国君,并附上了自己的意见,鲁国一个普通的妇人都知道持节行义,不以私害公,那么鲁国的朝臣士大夫更是如此了(这个就未必了)。

齐国的国君听到这个判断后认为有道理就退兵了,鲁国的国君听到自己的国家因为一个妇人的义举而免遭生灵涂炭,非常感动给了这位妇人很多赏赐。

同样性质的故事也发生在了梁国,《梁节姑姊》中记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在梁国,一家的房子突然着火了,而这间房子的女主人的孩子和哥哥的孩子都在火场,妇人先抱出了哥哥的孩子,然后又钻进了火场,这时侯大火已经无法控制,这位梁国的妇人和自己的孩子被烧死在了房中。

对于这个故事我只能说作为人,他不失义;做为母亲她虽然对不起自己的孩子,但最后为救自己的孩子能够和孩子死在一起,也说明她不失为一个合格的母亲。

有谁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在一座远古时代的泥石流冲击的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很多母亲抱着自己的孩子死去,当他们死去的最后一刻还保护着自己的孩子。这是一种母性的伟大表现。但是对于大义来说,中国人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面对大义,很多人抛弃了私爱。

这就是中国人所说的道义,这就是道义在女性身上的表现。

下一个话题是爱

我最近听小沈阳和阿信合唱了《死了都要爱》这首歌,仔细看了一下这首歌的歌词,写的真好,“死了都要爱……把每一天当成世界末日去相爱”。

超越了生死的爱情才是最伟大的,最动人心扉的,《列女传》也记述了这样的爱情。

《鲁寡陶婴》一篇中记录了这样的一个故事,陶国嫁到鲁国的一个女子,早年死了丈夫,但是他对丈夫一直念念不忘,自己也不想再嫁人,独自养活着孩子。鲁国有人知道她的贤惠,很想娶她。可是她为了让对方放弃这个念头,说出了自己对丈夫那种生死难以割舍的感情,这段话就是历史著名的《黄鹄之歌》。

因为这段话真的好感人,摘录原文如下:

“夜半悲鸣兮,想其故雄。天命早寡兮,独宿何伤。寡妇念此兮,泣下数行。呜呼悲兮,死者不可忘。”

我想这句话我就不翻译了,因为我想真的懂得爱情的人都能看懂。

如果您认为这是《列女传》中最好的女**情的故事,那您错了,因为在梁国有一位寡妇,做的比这位女性还要激烈的多。

梁王想要这个寡妇给自己作妾,这个女人竟然用镜子把自己的鼻子割了下来。给梁王甩下了一句话:“今忘死而趋生,是不信也。”

对于这个故事可能有的人会说,这个女子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我只能告诉这样理解的人,我觉得这个女人真正的懂得了爱情。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这就是爱情,自私的一生只属于一个人,是对爱人一生的承诺。即便是爱人死去,也永远不会忘记他,并依旧爱着他。

还有一篇《陈寡孝妇》也讲述了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丈夫去打仗时跟妻子说了一句话,如果回不来了,能照顾我的母亲吗?他的妻子答应了这个要求。她的丈夫最终战死疆场,而他的妻子始终信守着这个承诺为丈夫侍奉老母。

为什么《人鬼情未了》这部电影能够这么受欢迎。

因为他诠释了什么是爱情,爱情就是生死的依恋和生死的托付。

以上说的都是女人对爱情的最高境界,那就是对自己爱人的生死不弃,开个小差,男人对爱情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我记得之前听过一个故事,一个丈夫临死之前,为自己的妻子写了一份征婚启事,用自己五年的婚姻生活保证,自己的妻子是多优秀,把他娶走是多么幸福。

这就是男人对女人爱情的最高境界,舍得把自己最爱的人托付给别的男人。

我前边讲过的武丁就把自己死去的爱妻妇好托付给了自己三位先王,这就是爱情,想到的永远是对方而不是自己。

如果你没有做到这点只能说明你不够爱你的爱人。

贞洁、道义和爱这几个体现在女人身上最基本的美德说完了。下面我还要升华一下,作为一个女性还应该在关键的时候去维护国家的利益,并显示出对自己国家的忠诚。

国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有这种思想的女性在《列女传》中比比皆是。

比如《周南之女》一篇,大夫周南接受了治理一方的任务,因为很长时间没有接到丈夫的信息(“过时不来”),可能是这个地方离家里确实很远,周南的妻子怕丈夫有后顾之忧,便让人捎信给他,说:“维戒无怠,勉为父母”,意思是说,现在国家有难,你把心思都放在国事上不要懈怠,父母有我呢,你不要担心。”

我们总作贤内助之类的比喻,可什么才是贤内助?

周南的妻子做出了很好的诠释,她就是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

《诗经.国风.周南.汝坟》也这么评价这位女性: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赬尾,王室如毁;虽然如毁,父母孔迩。”

还有一段《陶荅子妻》的故事也非常感人,这个故事中的女主角对国家的责任感,简直可以让他的丈夫羞愧致死。

故事是这样的,陶国的大夫荅(答字的繁体字)子治理陶国三年一点成绩都没有,但是他的家里却比原来富裕了三倍。

当荅子五年后,非常荣光的退休回家时,他的妻子却抱着孩子大哭,并说了一段很值得我们深思的话。

因为这段话说的实在是很经典,所以我摘录全文:“夫子能薄而官大,是谓婴害。无功而家昌,是谓积殃。昔楚令尹子文之治国也,家贫国富,君敬民戴,故福结于子孙,名垂于后世。今夫子不然。贪富务大,不顾后害。妾闻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远害。犬彘不择食以肥其身,坐而须死耳。今夫子治陶,家富国贫,君不敬,民不戴,败亡之征见矣。愿与少子俱脱。”

如果看到我这段文字的女性,您的丈夫是一位公务员的话,请把我下面的翻译一字一句的说给您的丈夫听。

“如果国家富强了,当官的人还很清贫,百姓一定会爱戴他的,并会名扬后世。如果国家贫穷,而自己却富裕了,那离倒霉就不远了。南山有只豹子在雾气和大雨中竟然七天七夜没有进食,为了就是把它的全身的毛都梳理干净然后去猎食好的猎物,而狗却从不挑食,吃饱了养肥了自己就行了,最后只有等死的命运。”

最后,荅子的妻子抱着孩子走了,没过几年,因为陶国盗贼横行,荅子也死在了强盗的手上。

我只能说这是报应吧,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中国人的骨子里还讲究一样东西,这种东西同样值得肯定,这就是忠诚。

忠诚又表现为对上级的忠诚和对国家的忠诚。

《列女传》中对这两种忠诚也都有体现。

《周主忠妾》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周大夫主父的妻子在丈夫在外期间与外人通奸,奸夫怕主父回来后知道这件事可不得了,而深感忧虑,主父的妻子却很有主意,一不做二不休,她要用毒酒把丈夫毒死。

主父的一个小丫鬟知道这件事情后,非常为难,“进之则杀主父,不义,言之又杀主母,不忠”。

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办法,故意把主父要喝的酒打翻,主父非常生气,用藤条打这个小丫鬟,主父的妻子也知道丫鬟的用意,就在丈夫面前数落这个丫鬟还有很多其他的过错,想要丈夫把她打死,一了百了,就是这样小丫鬟也一句话不说,情愿一死。这时候,主父的弟弟实在看不下去了,来到哥哥面前说出了真相。主父大惊,赦免了小丫鬟,打死了那个恶毒的妇人。主父很想娶这个丫鬟为妻,但是这个丫鬟坚决不肯,表示主母都死了,自己也不能偷生。于是便要自杀。被主父拦住,并以重金嫁给了其他人。

这个故事,很多人说这是愚忠,但是,我仍然认为应该把她放在正面典型里去宣扬,因为在一些特殊场合下,这种所谓的愚忠马上就会变成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如果没有这种愚忠的思想,恐怕中国也不会出现这么多在民族危亡之际以死报国的忠臣义士。

当然,这种为了国家的忠臣义士中也包括女人。

《列女传》中有一段《盖将之妻》的故事。

关于盖国,这个国家从西周开始就不太消停,中国博物馆藏有禽簋,禽簋内铭文显示了盖国参与武庚(纣王的儿子)叛乱,被周成王狠狠地打击过。

《盖将之妻》的故事是说,盖国被犬戎灭国,犬戎杀死了盖国的国君,对盖国的群臣们说你们如果敢自杀,就杀了你们的妻儿。盖国的将领邱子自杀,由于抢救及时,并没有死。

邱子的妻子看见丈夫非常恼怒,对丈夫说你应该为国尽忠死在战场之上,现在你苟且偷生的回来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表现。邱子解释说,国家我已经尽了全力,而且我自杀了,只是没有死成,她的妻子说道那天是救过来了,今日你又如何?(曩日有救,今又何也?)

邱子狡辩说我死了会殃及你,君王已经死了,我这样做对君王也没有什么好处了。

邱子的妻子终于明白了丈夫是个胆小鬼,自杀也只不过是掩人耳目的做法,在他的骨子里民族和国家的存亡,都不如自己重要。邱子的妻子用很严重的话语揭下了带在丈夫脸上的面具,然后自杀了。对于他的丈夫《列女传》没有记载他的结局,我想即便他苟且偷生,也会被世人取笑吧。

明亡之时,清朝《胜朝殉节诸臣录》统计过死于抗清殉国的忠臣有三千七百八十七人。现代某些专家认为,这些人愚忠,阻碍了民族大融合和历史的前进的脚步。

可就我看来,这些人的英勇不屈才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伟大精神。

假如,我只说假如,日本当时占领了全中国,我们的选择是怎么样的?是以身殉国,还是在日本的统治下苟且偷生,做某些专家所谓民族大融合的牺牲品,请大家慎重考虑这个问题。

盖将的妻子已经做出了最有骨气的选择。大无畏的牺牲,和在国家灭亡时对于死的渴望,才是我们民族中最为核心的灵魂,我管这种精神叫做伟大的民族主义精神,它超越了我们的肉体和我们的精神,成为了我们中国人的灵魂。

大家也看到了,像《列女传》这样的一本书,它所记录的女性事件的主题,即便是在今天也是有很多现实意义的,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地方。

但是,今天竟然有很多人诋毁它,说他是封建制度下的糟粕,目的是为了宣扬所谓的女性思想解放。用诋毁的方式去解放另一件事情,实际上是一种倒退,会使所谓的解放走向另一个极端。

《列女传》里边虽然有对于妇女思想禁锢的环节,但大多章节还是要教给妇女们要有一种什么样的信仰,就我看来这种信仰,正是中国当代女性所缺失的东西。

对于现代女性来说,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标准实在是迫在眉睫。

劝诫各位女性,《列女传》是你们的必要读物,如果你觉得它很落后很封建,那好你还可以配合一部电影来看,这就是由茱莉亚.罗伯茨主演的《蒙娜丽莎的微笑》,这部电影会教你,怎么在信仰的光辉下,寻求女性思想的解放。

花了这么大的篇幅,为大家介绍了一本书,希望大家都能看一看吧。

只是希望。

我要跟大家说的是《列女传》真的很好看,至少我是它的忠实读者。

今天就到这里吧。

下面还不能进入春秋战国的女性故事中,因为东周出现了一些新的状况也需要我们重视,所以请看下章《东周婚姻新现象的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