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私房历史书:先秦篇(全6册)

第二十二章 掘地见母

字体:16+-

中国古代的女性,我个人认为在四个时期是最为活跃的。第一是春秋战国,第二是大汉王朝,第三是唐朝,第四是中华民国时期。

随着周平王的迁都,周王朝画上了一个顿号,但是很快它又会被划上一个省略号了。这个省略号代表着历史进入中国女性的第一个活跃期,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周平王的迁都,周王朝画上了一个顿号,但是很快它又会被划上一个省略号了。这个省略号代表着历史进入中国女性的第一个活跃期,也就是春秋时期。

今天的故事发生在春秋初期,一个重要的诸侯国——郑国。

郑国这个国家好像在东周并不太出名,大部分人对这个国家并不太了解,因为这个国家建国很晚。

郑国的建立是公元前806年,那时正是周宣王统治的时期,有一天,周宣王把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姬友封为伯爵,所以我们称姬友为郑伯友,就是历史上的郑桓公。

郑桓公的事迹我在前面已经给大家介绍过,其实就是我在《笑倒江山》中说的郑伯,这个人是贤臣,百姓很爱戴他,官拜司徒,最后为周幽王力战而死。

郑桓公是忠臣不假,但是他也有自己的打算,他很清楚周朝就要毁在周幽王的手里了,自己尽忠职守,拼上老命就足以对得起周王朝了,犯不上把自己的老婆孩子也搭上。因为郑国的属地离镐京太近,一旦发生变故,就会处于两难的境地。救援镐京,自己的国家肯定是首当其冲,来犯之敌如果太强,还很有可能会捎带脚把自己灭了。(《国语.郑语》:“:王室多故,余惧及焉。”)

估计是周幽王的几次“烽火戏诸侯”把郑国真正的折腾惨了,郑桓公下定了决心,一定要“东迁”。

可是这不是汤姆.克鲁斯演的电影《大地豪情》,骑着马在空地上跑几圈,喊上两嗓子,这块地方就是你的了。当时的中国每一方领土几乎都有它的统治者。

郑桓公便问了上章我们提到过的那个精通算卦,老爱说怪话,但那些怪话确实很准的太史伯。

郑桓公见到太史伯就问:“您看我把郑国迁到哪里比较好呢?”(《史记》上说:“予安逃死乎?”《国语》上说:“其何所可以逃死?”)

“隆中对”那样的精彩论述,绝不是诸葛亮的专利。

太史伯说的比孔明还精彩。《国语》上用很长的篇幅总结了当时天下的形式,总而言之东西南北都够呛,用八个字概括就是“非亲则顽,不可入也。”现在的天下,要不就是皇亲国戚的领地,要不就是凶悍的少数民族国家,都惹不起。《史记》中太史伯对于这个问题分析的更为详细,但是我写这篇文章不是写太史伯如何英明的,所以我只用刚才八个字来概括太史伯的宏篇大论,大家如果想知道这位比诸葛亮更英明的太史伯的事迹,请大家参看《国语》、《史记》等史书。

我说过好的员工不仅要提出问题,还得解决问题。

太史伯说完天下的形势后,告诉郑桓公有个地方还是可以去的。《史记》上说:“独雒(luo,四声)之东土,河济之南可居。”

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河南郑州一带,难道这片地方没有诸侯吗?

答案是“非也”。

历史证明了诸葛亮既然不是第一个做“隆中对”的人,那么刘备也绝不是第一个“借荆州”的人。

《史记》上记载了,太史伯教给郑桓公如何借地,又为什么可以借地。“地近虢、郐,虢、郐(gui,四声)之君贪而好利,百姓不附。今公为司徒,民皆爱公,公诚请居之,虢、郐之君见公方用事,轻分公地。公诚居之,虢、郐之民皆公之民也。”

翻译过来就是这地方是虢国和郐国的地盘,这两国的国君都非常贪财,百姓们都很痛恨他们。再说您现在是周天子的亲叔叔,只要您张口向他们借地,他们不敢不给。

事情像太史伯预料的一样。公元前773年,郑桓公的大儿子掘突带上丰厚的礼物去虢国和郐国借地。由于郑桓公权势大,两国君主不敢得罪,他们又贪图郑桓公送来的丰厚礼品,三方进行商议后决定,各献出5座城给郑国。郑国于公元前767年把都城迁到了现在新郑这个地方,都城从此才稳定下来,国号仍然为郑,为了区别于陕西省华县西北一带的旧郑国,这里便被称为新郑,这个地名一直沿用到现在。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桓公寄孥”的故事(寄孥:寄托妻子、儿女和奴隶)。

后来郑桓公战死,他的嫡长子掘突被郑国人拥立为王,掘突就是郑武公。(《史记》上说:“郑人共立其子掘突,是为武公。”)

郑武公与秦、晋、卫三国军队协同作战,把西戎军赶出镐京城。公元前770年迁都时,郑武公领着郑国的兵马护送周平王,又立了大功,周平王把洛阳以东的大部分土地赏赐给郑武公。今天,新郑市区中有一个 “武公台”,相传此台就是郑武公所建,郑武公经常登台西望洛阳方向,以表达对周天子的感谢。

为什么我要把郑国的建立写的如此隆重,我用这么多笔墨来描写这个故事是有原因的。

因为任何历史人物都是要与他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和背景相联系的。

春秋初期,太多的事件是围绕着郑国展开的,很多女性的命运也随着这个国家兴衰而改变。与郑国有关的第一个女性马上就在这个背景下登场了,她是郑武公的女儿郑姬。

在新郑市北郊阁老坟村村外有一座的土台,相传此台是郑武公专门为女儿郑姬出嫁时梳洗打扮建造的。

可是大家不要以为这是个多么美好的故事,正相反,郑姬的出嫁是一个超级大悲剧,而且这个悲剧郑姬到死都不知道是由他父亲一手造成的。

郑国由于对于东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郑武公的野心也开始膨胀,刘备借了荆州,怎么说还是还了。可是郑武公可没有这么个“好心眼”。

公元前769年,郑武公私通郐国夫人叔妘,郑武公和叔妘里应外合,导致了郐国的灭亡。(《春秋公羊传》,“先郑伯有善乎郐公者,通于夫人以取其国”。)

接着,公元前767年,郑武公跟随周平王在虢国巡视虢国的军事防务时,趁机活捉了虢国的国君,导致虢国灭亡。(《汉书?地理志》颜《注》引臣瓒曰:“幽王既败,二年而灭郐,四年而灭虢”)

不久后,盘踞在中原一带的祭国、应国、共国等几个小国也被郑武公灭掉。

由于郑武公对小国的偷袭屡屡得手,郑武公变得肆无忌惮起来,他把他的下一个猎物定为胡国。

可是很遗憾,当你是只羊的时候谁也不会防备你,当你成为了狼,就变得谁都会防备你了。

郑国的贪得无厌,让周围的小国们都提高了警惕。

怎么样才能再让对方放松警惕呢,反正羊是变不回去了。现在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对方觉得你我是同类,大多数哺乳动物有个很奇怪的想法,就是同类是不会伤害同类的。

胡国的君主(因为写着太麻烦,我们以下简称他“老胡”)开始的时候警惕性是很高的,但是谁也没有想到,郑武公提出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老胡”。

大家想一想刚才我提到的“梳洗台”,当时的郑姬站在台上是什么样的心情?郑姬肯定像所有人家的女儿出嫁一样,哭得哗哗的,她一定为父亲给自己找了这样一位门当户对的亲事而感到幸福和满足。

“老胡”抱得美人归,但是他的心能放下吗?谁能保证这个郑姬不是间谍,不是来和他父亲里应外合的。但是胡国君主的心马上就放下了。因为此时的郑国发生了一件事情。

郑武公嫁了女儿后不久,就召集大臣,说:“我要扩大地盘,打哪个国家好呢?”

有个大夫叫关其思毫无思索地说道:“应该去讨伐胡国。”这话如果早说几个月,估计郑武公就会说:“嗯,正合孤的意思。”然后关其思就会升官发财了。

但是很不凑巧,形势是在不停地变化着的,而关其思好像并没有察觉到这种变化。

关其思这位老江湖,打了一辈子雁,今天让雁把眼给啄了。没想到自己着了郑武公的道,郑武公正盼着有这么个直肠子的人,说点谁都知道的话呢。

郑武公大怒,杀了关其思。说道:“胡国和我是亲戚,谁还敢说讨伐胡国我就杀了他。”

这出戏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一出独角戏。除了郑武公自己,谁也没有看出来他的真正意图。

撒的谎要连自己都相信了,那还有谁不信?

“老胡”得知了这个消息,一颗七上八下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与此同时,郑国的军队出动了。

正在“老胡”拥着爱妻郑姬亲热的时候,郑国的军队已杀进城内……胡国随即灭亡。

以上这个故事,出自《韩非子》,记载很简单:“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关于郑姬的结局没有提到,我想无非是两种,一种是被“老胡”杀了,另一种是做了寡妇,回到父亲身边。

但不管是哪种结果都很可怜,这个故事也让我们彻底感受了一把人性的丑恶。

从新郑市区出发,向西行5公里有一个村庄叫杜家村,杜家村北有一座历史久远的墓冢,当地人称“蜈蚣冢”。据《新郑县志》记载,蜈蚣冢的主人就是郑武公。当地人为什么把郑武公的墓冢称做“蜈蚣冢”,来源于一首诗:“雄才大略郑武公,尔身竟葬蜈蚣冢。欺女杀婿浑闲事,此心也与蜈蚣同。”

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公道自在人心。

很奇怪,郑武公的这些行动并没有受到周天子的任何制裁。

周天子睁一个眼闭一个眼的原因有三个。

第一,郑武公是功臣,且实力确实很强;

第二,郑武公是周室宗族;

第三,最重要的一点,这就是郑武公娶了一个很有背景的老婆。《左传》上说:“郑武公取于申也。”

正是由于这三点,郑武公的行为才会这么肆无忌惮。

关于第三点值得说一说。

大家不会忘记申国吧,拜申侯引犬戎来袭所赐,西周灭亡。

申侯的女儿是当时周平王的母亲,当朝太后。这个嫁给郑武公的女人,从年龄上算她很有可能是申侯的孙女,申太后的侄女,她的名字叫武姜(《史记》记载:“武公十年,娶申侯女为夫人,曰武姜。”)

关于武姜的故事很复杂,可分析的地方也很多,所以,我决定分段给大家讲述一下。

一、难产

一个女人声嘶力竭的吼叫着,她的孩子怎么也生不出来,很危险,是逆产。

逆产就是婴儿的脚朝外出生,这对临盆的母亲来说是很危险的。如果在今天可以先照相,然后决定是否进行剖腹产,是可以避免这种危险的情况发生的。可是过去剖腹产是不常敢有人去做的。大家看过吴宇森的《赤壁》,那里边有一段诸葛亮为马接生的情节,马腿先出来了,而且只出来了一只腿,如果当时金城武处理不得当,母马就会很危险。

人其实也是如此,这个女人也遇到了这种情况。不过还好,孩子还是顺利生出来了,周围的人都很高兴,但是这个孩子的母亲并不是高兴。

虽然命是保住了,但是当时超常的痛苦让她对这个孩子毫无好感,她的这种感情是有道理的,因为民间素有说法,逆产的孩子会对母亲不利。

所以,这个孩子被取名为寤(wu,四声)生,日后人们都叫他郑庄公,我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小霸王”。

这个可怜的女人就是郑武公的妻子武姜。

以上的说法被现在史家基本认同,他们的依据是《史记》上的记载:“生太子寤生,生之难,及生,夫人弗爱。”“寤生”假借为“牾生”,是以“寤假借为牾,足先见,逆生也。”

但是一些人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这个观点并不合适。我个人认为这些反对者说的有道理。

母亲会不会因为难产而憎恨自己的孩子呢?

我想绝不会有,这是因为人类最伟大的母性所决定的,没有母亲会因为生孩子时痛苦而憎恨自己的孩子的。

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母亲对于刚生下来的孩子抱有偏见呢?

我们先来看看《左传》上的记载:“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关键是在这个“惊姜氏”,为什么姜氏要惊诧呢?孩子生下来不好看,还是有什么怪异的事情发生,“惊”这个字让我们很难看出这是一个痛苦的母亲的反映,很明显惊诧多于她的痛苦。

再来看一个关键词“寤生”,这个词用很多人认为是难产的意思。我看并不然。

《说文解字》“寤:寐觉而有言曰寤。”“寐:卧也。”

引申一下,理解成睡梦中生下了孩子,可不可以?

把上面的两个分析连接起来,我们可以大胆的做出一个判断。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当时武姜在生庄公的时候不但没有痛苦,而是沉沉睡去,结果她做了一个梦,很可怕的噩梦,梦的情节可能是他看到了一个酷似日本恐怖电影《咒怨》里那个可怕的鬼娃俊雄的小男孩,这个男孩做着鬼脸一步一步向武姜走来,武姜被噩梦惊醒了,此时,郑庄公诞生了。(中国迷信说法,梦见小男孩,预示着现实中会碰到小人。)

我为什么说武姜梦见了俊雄?因为如果这是梦兆的话,其实还是很准确的,在我看来郑庄公就是一个魔鬼。

二、偏爱

如果像现在搞计划生育,儿子只有一个,我想多不好的孩子也是妈妈的宝贝。可是很遗憾那时候生二胎不罚钱,武姜又怀孕了,生了二胎,二儿子叫共叔段。

人比人给死,货比货给扔。

吓坏了母亲的寤生更加不招待见了,因为共叔段比他要可爱。

为什么可爱?我想也不见得是别的原因,也就是在生共叔段的时候武姜没有做噩梦而已。

父母的偏爱,我们天津的说法叫偏向,说实话我这个独生子是很难体会的。但是我有亲戚就是生了两胎,他们对小儿子的疼爱明显比老大多的多,老大所受到的冷落是我这个外人都能感受到的。

一个是冷落,一个是喜爱,大家可以想象寤生那颗冰冷的心了吧,这个并不愉快的童年造就了他性格上的强韧和阴险。

三、枕边风

男人最怕女人什么?我觉得是两件事,一件是他们的唠叨,另一件是他们的眼泪。

寤生虽然不受母亲疼爱,但是确实正宗的嫡长子,郑国未来的合法继承人。每当想起这件事的时候,武姜就气不打一处来。她下定决心,一定要废了大儿子,拥立小儿子共叔段即位。

从此,枕边风刮起来了。天天刮,月月刮,一直刮到郑武公去世。这并不是我想象的,《史记》记载:“二十七年,武公疾。夫人请公,欲立段为太子,公弗听。是岁,武公卒。”

但是郑武公好像和别的男人不一样,他不怕这一套(应该说他什么都不怕),他没有同意武姜这个要求。《左传》记载:“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郑武公下定决心要把王位传给寤生。

那好我们来讨论一下,为什么郑武公没有同意改换继承人。

我认为原因有这么几点:

第一,西周宗法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这个不必多说。

第二,郑武公是一个独断独行的人,他有他独特思考方式,别人很难改变他的想法,并且他对女人向来抱有轻视的态度,在他的眼里女人只配做棋子,没有别的价值,从郑姬的故事就能看出来这点。而且当时他跟武姜的结合根本就是政治婚姻,没有什么感情色彩可言。

第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寤生和郑武公很像,我说的不是长相,而是性格。郑武公发现这个儿子做事比自己更狠而且也更合理。三岁看老,郑武公一点都不糊涂。

郑武公肯定觉得只有这个儿子才能完成自己的事业,所以,郑武公决定传位给寤生。

其实连郑武公也不知道,他这个决定会改变很多东西,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改变了周王朝的最终走势。

四、杀机

公元前743年,年仅十四岁的寤生即位,这就是被历史学家称为“春秋初霸”的郑庄公。

郑庄公野心很大,他盼望周王室衰微,天下大乱,这样就可以开始自己的霸业了。

但是在他即位的当年,一件事情扰乱了他的思绪,拖慢了他称霸的步伐。

郑庄公即位的同一年,她的母亲武姜为弟弟请求一块封地。武姜一开始要的是一个叫“制”的地方。

当听到母亲的要求时,郑庄公感觉到了一股凛凛的杀气。十四岁的郑庄公说出了一句四十岁的人都很难说的话。《左传》记载:“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我不知道大家读没读出点这句话里的意思来。

首先郑庄公要表达的意思是“制”这个地方很坚固,易守难攻。言外之意,你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们想干什么?

然后,又说了一句虢叔(被郑武公所灭的虢国的国王)就是死在这的,这句话是个安抚的说法,不是我不给你们,是那里死过人,不吉利。多圆滑的说法。

最后,郑庄公说了一句异常孩子气的话,别的地您随便挑,我都依着您。看似一句很吃亏的话,实际是郑庄公为弟弟设好了的一个圈套,因为无论公叔段选择哪里,都是死路一条。

武姜又请求封给京邑,庄公很爽快地答应了,京邑这个地方很大,比郑国的都城还要大,这个地方我个人认为很适合养老,不太适合搞阴谋。

很快,共叔段在京邑有了外号“京城太叔”。

五、磨刀霍霍

很多人对郑庄公的做法表示不理解,第一个提出异议的是大夫祭仲,他反对的理由是两个,第一,不合祖制(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第二,武姜是不会满足的(“姜氏何厌之有?”)

祭仲还警告郑庄公赶快办了你弟弟,否则很危险。(《左传》记载:“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郑庄公的回答很奇怪,他首先不称呼母亲这样的尊陈,而是直呼她的名字。《左传》上称呼姜氏,《史记》上称呼武姜。

郑庄公的回答非常简练:“没办法,多行不义必自毙,随他去吧。”

共叔段见哥哥如此“大度”,不经请示,把原来郑国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划归己有。

这时候另一个人看不下去了,这个人叫公子吕(不知道是不是郑庄公的儿子),他质问郑庄公,他说的话很严重:“你到底还管不管,不管的话我就去归顺共叔段好了,百姓现在都不知道谁才是真正的大王?”(《左传》记载:“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庄公还是原来那句话,不用管他,他自己会倒霉的。

共叔段看见哥哥毫无反应,胆子大了起来,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大臣子封又说话了:“干掉他吧!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如果到那时再下手,恐怕就来不及了”(可矣!厚将得众。)

庄公说:“多行不义之事,别人就不会亲近他,土地虽然扩大了,他也会垮台的。”(不义不昵,厚将崩。)

我不知道看到这,大家怎么想的,反正这事要是搁我,我早就忍不了了。可是郑庄公仍旧不动声色,忍了。

共叔段真的被哥哥迷惑了,他以为自己很聪明可以暗自扩张底盘,招兵买马,再和母亲里应外合。他以为很快王位就会是他的了。

哪有这么便宜的事?你在家磨刀霍霍的时候,人家的刀早就磨好了等你呢。

六、叛乱

共叔段修治城墙,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这个计划本来完美无缺。

但是大家想一想,在武姜为公叔段索要城池的时候,郑庄公为什么说了一句:“他邑唯命。”世界上哪有这么便宜的事?

郑庄公知道郑国其他的城市根本不好防守,反叛失败了,反叛者就不会有退路,马上会变成丧家之犬。

公元前722年,这是郑庄王即位后十一年的事了,这可以证明这场叛乱确实是精心策划过的。此时,共叔段终于认为自己准备成熟了,开始了叛乱,这一年郑庄公寤生25岁,共叔段23岁。

老虎不发威,你拿我当病猫。

郑庄公终于主动说话了,《左传》记载:“公闻其期,曰:“可矣。””

请大家注意一个细节,“公闻其期”是什么意思?对,肯定是有间谍给郑庄公提供情报。连叛乱的准确日期这么机密的事情,郑庄公都能事先知道,间谍肯定是与共叔段很亲近的人,这回大家知道郑庄公的厉害了吧。

其实一切都在郑庄公的掌握之中,所以之前他才这么的冷静、从容。

战争的过程毫无悬念,郑庄公命令子封率领战车二百多辆,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也反对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太叔段逃到共国。叛乱就这样停息了,完全压倒性的胜利。

公叔段的结局在正史中并无记载,冯梦龙的小说《东周列国志》上说他自杀了,我个人认为他的结局应该是流亡国外,聊此一生。根据是如果公叔段被杀,作为鲁国国史的《春秋》并没有理由去掩盖这段历史,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公叔段这个人像拉登一样人间蒸发了。

七、囚母

其实,郑庄公也十分不喜欢他的母亲,从他对母亲的称呼里就可以看出来,在所有的史料中郑庄公从来没有用母亲这个词称呼过武姜。

叛乱平息后,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颖,并且发誓说:“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左传》:“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可是过了两天,郑庄公后悔了,他很想念她的妈妈。但是又不好打破自己的誓言。

郑庄公有一天请一个叫颖考叔的官员吃饭,颖考叔把肉留下不舍得吃。庄公问他为什么。颖考叔说:“我老娘从未尝过君王赐的肉,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可我就没有!”颖考叔说:“谁说您没有?”

庄公便把誓言的事告诉了他,还告诉他后悔的心情。

颖考叔不只是孝子,还是个聪明人,他了解郑庄公的心意,便出了个主意:“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不就不违背了誓言?”

这种漏洞都能找得到,我真是挺佩服这位老兄的。

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去见武姜,赋诗:“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其乐也融融。”这两句诗很现代,但却是《左传》上的原文。

从此,他们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

好我们先说到这,现在要讨论一个问题,郑庄公想要见自己的妈妈,是真的后悔了吗?

我可以告诉大家,在亲情这个问题上,郑庄公很像他的父亲,他们爷俩的心中只有自己的政治目的和军事目的,只此而已,绝无亲情可言。

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认为依据有这些,首先是郑庄公对待自己弟弟是一种冷漠无情的态度。

在郑庄公的心底,他根本不想挽救自己的弟弟。如果他心里还惦记他的弟弟,在大臣们第一或第二次劝谏的时候,他就应该给弟弟一点颜色看看,让他绝了非分的想法。可是他选择了不作为,让弟弟的名声臭了再说。

他的不作为瞒不过孔子。所以《左传》上提出《春秋》为什么不称郑庄公“公”而称“伯”,解释是“称郑伯,讥失教也。”也就是在嘲笑郑庄公对弟弟失于教导。

左丘明在《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一句还用了这么一句话解释:“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意思是说,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便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这么处理也含有责难郑庄公的意思。

从这点看得出来,实际上郑庄公赶走弟弟共叔段是他早有预谋的,只不过他在等一个理由,一个让天下都理解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的理由而已。这样说来我觉得郑庄公比郑武公可怕的地方在于他会用最合情合理的方式来解决对手。可外人不知道还以为他心地多善良呢?这就是所谓的舆论优势。

为什么说郑庄公想见母亲也是假的呢?

原因也很简单,如果真的这么想你的妈妈,那些所谓的誓言真的那么管用吗?早就相见了,不会有这么多弯弯绕。

郑庄公很明显是用颍考叔这样一个孝子的主意去告诉天下,自己效仿了孝子,自己也是一个孝子了。(《左传》上说:“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为什么要这样处心积虑?因为郑庄公的心中有一个理想,那就是“霸业”。

霸业不只需要武力,还需要人心。郑庄公比他的父亲更明白这一点。

不久,周平王死去,继之者周桓王知道郑庄公的野心,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罢免了郑庄公左卿士之职,郑庄公进行报复,不去朝见周王,并且公然夺取了“禾”这个属于周的地盘。

真有点“太不拿人当腕”的感觉,周朝怎么说也还是名义上的统治者,手里还握有重兵,且有许多诸侯的支持。

于是周桓王率领蔡国、卫国、陈国三国之师伐郑,战于葛。但是结果很遗憾,联军被郑军打得大败,周桓王还被射中了左臂。

周王朝在这次战役中彻底被打成了植物人,威信扫地,以后很少再有诸侯来朝见它了。

到了公元前701年,郑庄公居然召齐国、卫国、宋国会盟于恶曹(今河南延津西南),当上的春秋初年的霸主。因为这次会盟很小,参加的诸侯国也很少,影响很一般,所以我给郑庄公起了个外号叫“小霸王”。

从郑武公和郑庄公两代郑国君王对于女性和周围人的态度来看,只能用不忠(对周王室)、不孝(庄公对武姜)、不仁(武公对郑姬)、不义(武公对待自己的女婿“老胡”)、来形容这对父子。

他们父子可以称之为大丈夫,却不是合格的丈夫和儿子。

掘地见母的故事就讲到这里。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

当然母子关系像郑庄公和武姜这样恶劣的情况并不多见。但是母子之间要达到母慈子孝这种程度,其实也不容易。

平心而论,母子之间没有矛盾的很少。

孩子在成长的时候肯定会和母亲之间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

因为孩子大多数是叛逆的,如果作为孩子的母亲并没有找到和自己孩子良好的沟通方式,其教育的结果大多的时候会是失败的,母子之间也很可能因此而产生隔阂。

所以就我看来,作为母亲不应该只看到孩子的优点或者缺点。不要过分的溺爱,也不要时不时就大棒相加,恶语相向。作为母亲应该全方位的观察自己的孩子,好的地方应该表扬,坏的地方绝不宽容。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在成长中能够逐渐了解自身不足的能力,给他们自我改正的机会。

作为孩子呢,我觉得应该深切的体会到自己母亲的爱,如果有时候,母亲真的伤害了你,你也应该试图去原谅她,因为还是那句话,母亲只有一个,我相信她们的初衷都是善意的。

希望看到我这篇文章的妈妈们和孩子们,都能够互相理解,互相爱护。

这就是我从这个故事中体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