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其实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写历史作品更是如此。
如果是小说,你可以自己设定环境背景,文章中的一切都可以不是真的,江山、美人、英雄都在你的掌握中。可是写历史不一样,一切都有框框。没有根据胡写,专家骂你,按照史书照抄,读者骂你。
郭德纲总说一句话,“说相声就不是人干的活”,其实写历史也是如此。
但是,我从来没为自己写这本书后悔过,因为我想让读者知道,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的女性,他们虽然不为人们所知,但是他们确实存在过。我想借助此书,让大家了解他们。
我写《女史》十个月了,每一天我都在痛苦的挣扎着,我力求可以把中国历史上有过记载的女性都写到我的书中,十个月前我是这么承诺的,十个月后,我可以自豪的说我基本上做到了,至少到现在为止。
不过,还是有很多遗憾,因为有许多女性仍旧被排除在了前四十章之外,特别是春秋时一些女性故事,这些女性故事都是“非主流”的,他们既没有改变历史的走向,也没有随着一些大事件而发生,所以我真不知道把这些故事放到哪里说才合适,硬写到某一章里怕大家看着乱。
当然也有故事是我故意拉下的,比如说杞良妻,我准备把她放在孟姜女一章中去写,还有比如晋国赵氏的一些女性故事我想把他们放到战国篇去写,因为那样写,赵国的女性故事会比较连贯。
今天的这篇文章,是《女史》春秋篇的补充,就是为了弥补以上那些遗憾,有一说一,这些女性故事不精彩,也很短暂。但是我仍然认为有意义去记录这些事情,因为这就好像我们大多数人的人生,不精彩,也很短暂,但是却不能说没有意义一样。
想了很长时间,还是以国别体的形式把这些春秋时的女性故事展现给大家吧,这样比较有条理。
鲁册:
一、柳下惠妻
我们先来讲讲一位春秋时鲁国的名人,这个人叫做柳下惠,他本姓展名获,字子禽。
我表妹原来搞了个对象,这位男士上来就给我表妹讲了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我表妹回家来问我,你知道这个故事吗?
我告诉她这个故事是假的,跟你说这话的,怕是个花心的男人。
后来,我表妹果然发现这是个比较花心的男人,就和他分手了。
我为啥能做出这样的判断呢?
因为我对这个故事很熟悉,这个故事源于《荀子.大略》,说柳下惠在一个冰雪交加的夜晚,无处可去,便在鲁国的城门口避风雪,此时又来了一个无处可去的姑娘,倒在雪地里快要冻死了,柳下惠就把姑娘抱在怀中,一夜就这么抱着,毫无恶念,也未行苟且之事。
这个故事就我看来纯属扯淡。
首先说,柳下惠遇到风雪,咋就这么巧,有个姑娘会在这种大风雪天里出来,姑娘出来干什么?又去哪?都没交代。
况且这种情况,当时身边也没有人,谁知道是怎么回事啊?这很明显这是柳下惠为了宣扬自己多么的有道德而编造出来的故事。
说这种故事给女孩子听的男人,肯定是为了暗示女孩自己是多么品德高尚,不好色。好色是男人的本性,不承认自己好色的男人肯定是一个心口不一的人。
所以我断定这个男人是花心的。
柳下惠的为人,我可以下一个结论,这是一个比较虚伪的人,从他妻子的一个故事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柳下惠在鲁国做官时,三次被罢黜而还不愿意离开鲁国。他的妻子说:“君子有两件耻辱的事情,第一件是国家无道而贵,另一件国家有道而贱。现在天下大乱,你却三次被罢黜而不离开,这也是耻辱的。”
意思是说在这样的乱世中都不能浑水摸鱼,弄到个一官半职,简直是耻辱。
柳下惠却不以为然,说百姓还在水深火热之中,我能离开吗?
见过脸皮厚的,没见过脸皮这么厚的。明明是没啥本事治理国家,却用来做了他不想离开鲁国的理由,而且说得是这么冠冕堂皇,正气凛然。我对这种人只有一个字,服。
柳下惠一直恬着脸在鲁国混日子,并死于鲁国。
他死后,她的妻子马上换了张脸孔,给柳下惠做了一篇诔(lei,三声,当哀悼讲)文:“夫子之不伐兮,夫子之不竭兮,夫子之信诚而与人无害兮,屈柔从俗,不强察兮,蒙耻救民,德弥大兮,虽遇三黜,终不蔽兮,恺悌君子,永能厉兮,嗟乎惜哉,乃下世兮,庶几遐年,今遂逝兮,呜呼哀哉,魂神泄兮,夫子之谥,宜为惠兮。”
说实话,这是一篇很不要脸的文字,竟然把“惠”这个字作为了柳下惠的谥号,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生前还在埋怨自己男人的女人,竟然在老公死后想要成全他的名声,我不想再说什么了。
二、臧文仲母
再来说说鲁大夫臧文仲的母亲, 臧文仲是鲁国正卿。曾侍奉过鲁庄公、鲁闵公、鲁僖公和鲁文公四代君王。
我们可以拿臧文仲与柳下惠做个对比,柳下惠是三次被罢黜,而臧文仲却是历经四朝,除了他们能力的差距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他们身边的女人对于问题认识上的差异。
柳下惠妻看丈夫下野就认为是个耻辱,但等到柳下惠死时却又给他圆面子,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难怪柳下惠三次被罢黜了。
可是臧文仲却有个好母亲,她时常提醒着自己的儿子,你还有什么样的缺点,需要改正。
据《烈女传》记载,当臧文仲要出使齐国的时候,他的母亲提醒他:“儿啊,你这个人比较刻薄,你的同僚和下属也没受过你什么恩惠,你还不惜人力,在穷人面前摆谱,鲁国人里喜欢你的人确实不多,你现在要去齐国,必然会有人来陷害于你,鲁国的这些大臣大多和齐国的高子和国子有交情,这次你去,肯定会被他们扣在齐国。如果结果是这样的话,就很难幸免了。所以,你走之前要干点事情,首先你先要给百姓施恩布惠,而再给鲁国最有势力的三家大夫送上厚礼,然后再奔齐国。”
臧文仲照做了,然后才去的齐国,果然齐国把他扣了,而且齐国想要趁机攻打鲁国。
臧文仲在齐国得知这个消息后,派人给鲁国送信,可又怕这封信被齐国搜去,所以他想了个办法,用暗语写了一封信,信上是这么说的:“敛小器,投诸台。食猎犬,组羊裘。琴之合,甚思之。臧我羊,羊有母。食我以同鱼。冠缨不足,带有余。”
鲁公看到这封信非常纳闷,就把这封信给大臣们看,大臣们也不知道臧文仲这封信写的是什么?
这时也不知道谁说了一句:“臧文仲的老娘是名门之后,不如请她来看看。”
于是鲁公把臧母请来,说道:“寡人派您儿子去齐国,今天你儿子来了封信,请问这是什么意思呢?”
臧母看完信后,泣不成声,说道:“我儿子被齐国扣留了。”
鲁公说道:“何以见得?”
臧母就像是一个密码破译员一样,迅速把密码破解了。
臧母是这么说的:“敛小器投诸台者,言取郭外萌,内之于城中也。食猎犬组羊裘者,言趣飨战斗之士而缮甲兵也。琴之合甚思之者,言思妻也。臧我羊羊有母者,告妻善养母也。食我以同鱼同者,其文错。错者,所以治锯。锯者,所以治木也。是有木治系于狱矣。冠缨不足带有余者,头乱不得梳,饥不得食也。故知吾子拘而有木治矣。”
这是《烈女传》上的原话,至于很多话我也不太懂为什么要这么破解,但是,不管怎么说,臧母成功的得知了儿子的意思。那就是,我现在被困齐国,齐国已经组织好了军队要攻打鲁国。我现在很想念妻子和老娘,妻啊,你一定要赡养老母。我现在处境非常坏,已经到了没饭吃的地步了。
鲁公听得臧母之言,大吃一惊,立即派军队守在了鲁国的边境上,齐国见鲁国有了准备就退兵了,而且也顺水卖了个人情,把臧文仲还给了鲁国。
就名声来讲,柳下惠比臧文仲要好得多,可是就做人来说,臧文仲要比柳下惠要真诚的多,所以他才能够在四代君王的统治下长盛不衰。
一朝天子一朝臣,当你连一朝臣都做不了的时候,请你一定多找自己的原因。而你身边的女人也是这些原因之一。
三、鲁文公夫人
公元前623年,鲁文公派人到齐国迎娶自己的老婆出姜,但是鲁文公并没有让国卿去迎接,这个是不符合当时的礼节的(这种礼节我在《东周婚姻新现象的研究报告》中已经说过)。
《左传》认为这不是个好兆头,理由是这样的,当初订婚的时挺隆重,迎娶的时却随随便便。把女人骗到手就得了,是不是啊?该给的东西都不给了,这就是背信弃义,这事如果是国家娶国母,那这个国家一定会产生内乱,如果是公卿娶老婆,这家公卿一定会衰亡。
这个出姜最后的下场很悲惨,她被鲁文公抛弃了,回到了齐国。
有人认为这就是因为当时齐国嫁女儿时不在乎鲁国聘礼所造成的结果。持这种说法的人是十足的败家子。
我一直认为,婚姻这个东西只是两个人的事,再盛大的婚礼都是给外人看的。
那种大排场,花去父母毕生积蓄的大型婚礼,如果结婚的这对新人觉得理所当然的话,我倒觉得这对新人倒是应该好好反省一下,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婚姻是不会长久的,因为他们并不在乎自己的婚姻质量,而只在乎别人去怎么看自己的这段婚姻。
婚姻能否长久并不是举行多隆重的婚礼或是要给多重的彩礼才可以保证它的质量,它需要夫妻两个人的真情相爱和对日后生活的共同努力才行。
出姜被休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什么婚礼不完备,她被休弃是另有原因。
鲁文公还有一个妃子叫敬嬴,敬嬴为了自己的儿子能够成为鲁国的继承人,私下里结交了鲁大夫襄仲。
公元前609年,鲁文公死了。襄仲想立敬嬴的儿子做国君,叔仲不同意。襄仲于是就找到齐国,请求齐国帮助。齐国内乱刚刚结束,齐懿公被杀,齐惠公即位,齐惠公正想凭此机会结交鲁国,于是答应了襄仲的请求,帮助他立敬嬴的儿子做国君。
这年冬天,襄仲发兵杀死了被休的出姜的两个儿子,立敬嬴的儿子为鲁宣公。
鲁宣公即位后,襄仲就假传君命,让反对鲁宣公即位的叔仲觐见。叔仲的家臣公冉务人就劝叔仲:“您可不能去,去了就活不了了。”
叔仲说:“这是国君的命令,死也得去。”
公冉务人说:“假如这真的是国君的命令也就罢了,可这要不是国君的命令呢?”
叔仲不听,还是去了。结果叔仲残忍的被杀死,死后还被埋进了马粪中。
出姜在齐国知道自己的儿子被杀,边哭边喊:“天呀!襄仲无道,杀死太子,立了庶子!”
鲁人哀其不幸,因此称她为“哀姜”。
从此大家可以得知,出姜被休的原因还是因为对于鲁国未来继承人的问题上和鲁文公出现了分歧所致。
四、孙叔敖妻
鲁国大夫公孙敖,也称穆伯,娶了莒国的一个女子,叫做戴已,给他生了儿子叫做文伯。戴已的妹妹叫做声已,给他生了儿子叫做惠叔。
关于这个戴已的故事历史上是有分歧的,《烈女传》和《左传》中的记载有矛盾之处。
《左传》中说文伯是戴已的儿子,而《烈女传》上说她是:“文伯之母季康子之从祖叔母也。”也就是说这个记载里戴已并不是文伯的亲生母亲而是姑姑。
《烈女传》中的戴已在公孙敖死后,对文伯视如己出,悉心教导。
当戴已看到很文伯在一起的朋友都是些不三不四的人的时候,就以周武王、齐桓公这些人举例子,说他们底下的人都是些敢于直谏的人,而不是像你的这些朋友这样轻浮,且只是和你酒肉相交。
文伯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烈女传》记载:“(文伯)于是乃择严师贤友而事之。”
戴已还是一个非常有见识的女性,文伯还常常向她请教治国的方略。戴已如果在今天,水平最起码也是个大学的副教授。因为她所阐释的治国的道理太经典了。
《烈女传》记载了戴已这段话:“吾语汝,治国之要,尽在经矣。夫幅者,所以正曲枉也,不可不强,故幅可以为将。画者,所以均不均、服不服也,故画可以为正。物者,所以治芜与莫也,故物可以为都大夫。持交而不失,出入不绝者,捆也。捆可以为大行人也。推而往,引而来者,综也。综可以为关内之师。主多少之数者,均也。均可以为内史。服重任,行远道,正直而固者,轴也。轴可以为相。舒而无穷者,摘也。摘可以为三公。”
这个经,当织布讲(也有人说当画画讲),把女人最擅长的这项工作来作比喻治国和用人的道理,可见戴已时常在思考着这个问题,而且想得很深刻。
但是戴已对文伯百般教导,却没有想到,文伯因为不忌女色而夭亡,戴已看见自己费劲心血培养的孩子就这样死了,伤心极了,《烈女传》记载她:“朝哭穆伯,暮哭文伯。”
公孙敖和文伯都死了,鲁国的大夫们竟然还常常来问计于戴已,戴已深知男女有别,一概不接见,孔子对这件事情极为推崇,说:“季氏(公孙敖是季氏一门)之妇可谓知礼矣,爱而无私,上下有章。”这件事情从侧面反映了一个问题,当时戴已的政治影响力确实非常大,她完全有做政治女强人的素质,但她可能是由于失去了心爱的养子而彻底心灰意懒了。
《左传》上说法和烈女传上完全不一样,这里戴已早就死了,死后,公孙敖又到莒国求亲,莒国说你还有戴已的妹妹声已(媵妾)呢,不能再嫁女儿给你了。于是,莒国接受了鲁国的另一个大夫襄仲下了聘礼。
公元前620年冬天,徐国征伐莒国,莒国就来请求鲁国帮助,要求和鲁国结盟。
鲁国就派了公孙敖到莒国去参加结盟仪式,顺便再替襄仲把莒国女子娶回来。
等公孙敖到了鄢陵(今天的山东临沭县),看到了要嫁给襄仲的莒国的女儿。
这位莒女真的太漂亮了,公孙敖忍不住了,一不做,二不休,先来先得,就自己娶了回来做了的老婆。
襄仲当时还是个没啥权势的鲁国大夫,就去找鲁国国君鲁文公评理。
鲁文公一听这事,火了,公孙敖这家伙做事忒不地道,就同意襄仲去攻打攻打公孙敖。
这时,鲁国大夫叔仲就过来劝解:“国君啊,俺听说:战争在国内打起来叫做内乱,在国外打起来叫做寇。就是在国外打仗,也会伤到人呢,更何况您让国内动乱,那会伤到自己的。现在,大臣要兴兵作乱,您不制止,万一外面的敌人听说鲁国有内乱,趁机会入侵,可怎么办呢?”
鲁文公一听有理,就制止了这场战争。
于是,叔仲就去给两个人,公孙敖和襄仲调解。公孙敖也自知理亏,就把这位莒女还给了襄仲。
在这些臭男人的眼里,女人就是个交易的商品而已。
五、孔子思想对于女性的影响
对于这个问题,我一开始计划在南子一章中说说,但是总感觉有点别扭,算了,还是在这里说说吧。
《论语》里提过一个县名叫武城,孔门十哲之一子游在武城担任过县丞,他大力推行儒家学说,兴建弦歌书院。其辖区的安乐镇更是倍加推崇儒家文化。
武城有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叫傅天道,因为陪当地大家门户刘家的两位儿子伴读,从此对《论语》耳濡目染,成为了一个对儒学颇有研究的青年,刘家小姐刘凤珍对他暗生情愫,最后终成眷属。
他们先后生下四个女儿。她们的女儿长大成人后,为了孝奉父母,植槐发誓终身不嫁,她们互相为其她姐妹用开水浇槐,古槐不死反而越发茂盛,成为美谈。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四女孝亲”的故事。
这个故事诠释了儒家思想对于中国青年一代的影响,当然我们并不提倡为孝顺父母而不结婚这种做法,但是我们却可以从孔家儒学中看到孝道这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六、鲁国大夫的嫡庶争位
公元前550年,鲁国执政大夫季武子因为没有嫡子(正妻无子),只好从他的妾生的儿子中选择继承人。
季武子的妾生子中,公弥年最大,应该立他。不过季武子更喜欢自己的妾生的小儿子季悼子。
可他又害怕直接立了季悼子做继承人,会引来麻烦。就去问自己的家臣申丰:“你看,这两个儿子,公弥和悼子,我都喜欢,可继承人只能有一个,我想选择一个贤能的人立之。”
申丰一听就明白了,回家就收拾东西,准备离开。季武子听说申丰要走,就去挽留。申丰说:“你要那样做,我马上收拾东西离开你。”
季武子只好放弃。但是他并没有死心,就去问鲁国大夫臧纥。臧纥说:“你设好宴席,请鲁国的官员来,我自有办法。”
季武子选好日子请臧纥等大夫们来做客。臧纥就让人在北面摆好席子、食具、酒杯,然后召见悼子。
悼子来时,臧纥显示出非常尊重的样子,亲自走下台阶迎接。其他大臣一看臧纥这样,也就跟着下来迎接。
等到喝酒到了应该单独向宾客敬酒时,臧纥这才叫来公弥,让他和一班宾客坐在一起。
这叫啥?这就叫欺负人。
公弥是长子,当然不肯了。季武子于是让公弥做马正的座位(地位也非常低),公弥还是不肯。鲁国大夫閔子马就过来拜见公弥说:“你可不能这样。为人之子,应该担心的是自己的不孝,而不是为自己的地位争执。这是你父亲的意思,你怎么可以不听?假如你恭敬孝顺的对待你的父亲,你还能保住荣华富贵,如果你不答应,很可能今晚就会倒霉。”
这几句话是威胁,但也是劝诫,目的是告诉公弥好汉不吃眼前亏。
于是,公弥不仅忍了,而且忍的很彻底,他每天恭恭敬敬的早晚给父亲问安,丝毫没有显示出对于季武子的不满。
季武子看了很高兴,因为心里也多少对这个儿子有愧疚,所以季武子常常到公弥家里去喝酒,然后带很多饮宴的用具前往,这些用具大多是金银所做,非常值钱。季武子喝完酒就将这些东西全都留给公弥,公弥这一季氏的分支,从此就富裕起来了。后来,鲁襄公让公弥到朝廷做了左宰。也算是落了个不错的结果。
臧纥的计划成功了。他为啥能成功呢?
因为臧纥的情况和季悼子差不多,他非常有斗争经验。
臧纥的父亲臧宣叔的原配夫人是铸国(今天的山东肥城县附近)人,她给臧宣叔生了两个儿子臧贾和臧为后,就死了。
臧宣叔后来娶了鲁宣公夫人穆姜妹妹的女儿,生了臧纥。臧纥从小在国君的宫廷长大,鲁宣公夫人穆姜也很喜欢他,所以让他做了臧氏家族的继承人。臧贾和臧为只好逃亡到了铸国。
七、一夜情引发的惨案
《左传.昭公元年》上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鲁国大夫叔孙豹逃亡到了庚宗(今天的山东泗水县附近),当时他非常饿,此时他遇到一个女人。这个女人也许看他可怜,就拿了食物给他。
叔孙豹看到这个女人如此好心,这个女人估计也看出叔孙豹也并非普通人家,两个人当时互生爱慕之情,竟然当晚就睡到了一起。
第二天,这个女人问叔孙豹要去哪里,叔孙豹说我要逃亡,这个女人很舍不得,就哭着给叔孙豹送行。
叔孙豹来到了齐国,娶了齐国上卿国子的女儿,生了两个儿子。他的小日子过得一直不错。可突然有一天夜里,叔孙豹做了个噩梦,梦见天塌下来,压住自己,自己动弹不得。正在痛苦挣扎之际,叔孙豹看见旁边过来一个人,长的很黑、驼背、眼窝深陷、嘴巴突出,要多丑有多丑,但叔孙豹不知怎么,居然在梦中大喊:“牛,快救我!”
这个丑八怪竟然跑过来帮叔孙豹把天撑住了。
叔孙豹从睡梦中惊醒了,这个叔孙豹就叫来自己所有的手下,想看看有谁长的和梦里那个人相像。结果,都找遍了,也没有找到。于是,他就把这个梦告诉了手下人,让他们去寻找让他们去寻找这个丑人儿,但是谁都没有找到这个人。
公元前575年,鲁国大夫叔孙侨如来到了齐国(这个事我在前边说过),他见到了叔孙豹,说:“你想回去吗?”
叔孙豹说:“做梦都想。”
在叔孙侨如的安排下,叔孙豹终于被召回了鲁国。
那个和叔孙豹有过一夜情的女人得知叔孙豹回国,就假借向叔孙豹奉献野鸡,来见叔孙豹。
叔孙豹早忘了这个女人,就问道:“你叫什么呀?”
这个女人没有回答叔孙豹这个问题,说道:“我的儿子已经长大了,想要拜见您。”
叔孙豹一听,很好奇,就叫她带儿子来见。一见,叔孙豹大吃一惊,原来这就是自己梦中所见到的那个丑人儿。叔孙豹脱口而出:“牛?”
那丑孩子立即回答:“是!”
叔孙豹大喜,让这孩子做了自己的小臣。丑牛儿的母亲到底有没有把丑牛就是叔孙豹儿子的真相告诉叔孙豹,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血是浓于水的,我们不知道叔孙豹是否真的没有认出来那个和自己有一夜情的女人,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叔孙豹对自己这个并不敢相认的儿子很好。
丑牛儿很受叔孙豹的宠信,长大后,他开始为叔孙豹管理家务,可见叔孙豹对他的信任。
叔孙豹在齐国娶的老婆国姜,回国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一块回来。齐国的一个叫公孙明的人,非常喜欢国姜,就娶了她。
我一再说过,春秋时离婚不是件很复杂的事情,只要一方同意即可。
叔孙豹虽然老婆跟人家跑了,但是他两个儿子孟丙和仲壬还在齐国。叔孙豹后来把他们哥俩接到了自己身边。
丑牛儿此时也有了自己的名字,叫竖牛。竖牛虽然丑,心眼却很多,而且都是坏心眼。他见叔孙豹从齐国接回了两个儿子,就气不打一处来,自己明明也是你的儿子,你却始终不想认,齐国那个女人已经嫁给别人了,可你却仍然对她的儿子这么好。竖牛暗中恨上了这两个与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
叔孙豹忽然病了,竖牛看他老子也是活不长了,就想趁机夺取他的家产,竖牛就想暗中勾结叔孙豹的长子孟丙,但孟丙不肯。
叔孙豹也知道自己病的不轻,怕是很难好了,就想趁着自己还活着,看自己的长子孟丙举行成人礼,于是他铸了一口大钟,跟孟丙说:“你还没有正式行成人礼,就趁着这个大钟落成,举行仪式,拜见鲁国各大诸侯吧。”
等一切准备好,因为竖牛是管理家务的,所以孟丙就让竖牛禀报父亲,一切都准备好了,可以按时宴请宾客。
竖牛根本就没和叔孙豹说,却告诉孟丙一切都安排好了,按原计划进行。
等到了那天,宾客都来了,就敲钟表示宴会开始,但是叔孙豹并不知道这件事情,病中的叔孙豹听到钟声很奇怪,就问竖牛怎么回事?
竖牛说:“这是孟丙在宴请齐国的宾客,就是您的前妻派来的客人。”
叔孙豹一听大怒,因为任何男人都不愿意自己的妻子被别人占有,在他的心里一直怨恨国姜。
叔孙豹想去看看,有怎奈病的很重,且有竖牛拦着,叔孙豹的恼恨实在无法消解,等宾客走后,竟然把自己的儿子孟丙杀了。
老糊涂,十足的老糊涂。
当然这件事情最得意的是竖牛,不费吹灰之力就干掉了自己一个竞争对手。现在只剩下一个仲壬了。
仲壬和鲁昭公的车夫关系很好,所以鲁昭公常常能看见仲壬。鲁昭公非常喜欢仲壬,就赐给他一个玉环。仲壬很高兴,就让竖牛拿着这个玉环给叔孙豹看。
竖牛用了老办法,并没有把这个玉环给鲁昭公看。出来后,就让仲壬把玉环戴上,说是他父亲已经看过了。
竖牛回头就在对叔孙豹面前说仲壬的坏话:“你没让仲壬去见国君,可他自己去了,还得到了国君的一个玉环。”
叔孙豹真的是老糊涂了,老子还没死呢,你就不把我放在眼里了,想抢班夺权是不是?
叔孙豹一气之下就将仲壬驱逐到了齐国。等后来,叔孙豹病重,让竖牛召回仲壬,想要托付后事,竖牛满口答应,却仍旧不作为。
竖牛赶走了两个兄弟,眼前自己再无障碍,所以他越发嚣张起来,竟然连叔孙豹的饮食也不与保障,叔孙豹口渴,也没有人照顾他。
叔孙豹这才知道最坏的实际是自己最信任的这个丑牛儿。
于是他找来了家臣杜泄,授权他诛杀竖牛。杜泄说:“你当初找了很久,才把他找到,如今为什么又要杀掉他。”
那意思很明显,如果没有您公开的命令,我杀了竖牛,外人不知道还以为是我杜泄使得坏呢,我可不替你背这个黑锅。
可叹叔孙豹即便想要下这样的命令,现在也没有这种机会了。
竖牛把叔孙豹住的地方上了锁,并说:“夫子病重,不愿见人。”
这之后,竖牛不再给叔孙豹送食物,每天只是摆摆样子,就将饭菜倒掉,好像是吃过了一样。
三天后,叔孙豹被活活饿死。
竖牛让叔孙豹的妾生子叔孙昭子做了继承人。
接着,竖牛又贿赂鲁国宗族叔仲昭子和鲁国主政大夫季孙的家臣南遗,让他们在季孙面前说叔孙豹的家臣杜泄的坏话。
叔孙豹死后,叔孙豹的丧事由杜泄办理。杜泄想要用路车(平板车)载着叔孙豹的尸体去下葬,并用卿的礼仪安葬他。
南遗就对季孙说:“叔孙豹没有资格使用路车安葬,而且,国家的正卿都没有使用路车,一个次卿凭什么用?”
季孙觉得有理就下命令让杜泄不许使用路车。杜泄不愿意,坚持用路车送葬。
杜泄不是傻子,他知道鲁国的季氏是得罪不起的,自己敢于顶撞季孙完全是因为自己对自己的主子还有一点点忠诚。仁至义尽后,叔孙豹就逃跑了。
仲壬听说父亲死了,从齐国回来,季孙就想让他继承叔孙豹的家业。
竖牛听说后又找了季孙的家臣南遗,南遗就对季孙说:“季孙、叔孙两家,季孙厚,则叔孙薄,叔孙厚,则季孙薄。他们自己家的事情,您何必去管?他们的乱子,是我们的福分啊。”
南遗就让鲁国百姓帮助竖牛攻打仲壬,仲壬最后被弓箭射死。竖牛为了感谢南遗,就把叔孙氏三十座封邑送给了南遗。
叔孙昭子继承了家业后,已非常快的速度取得了封邑中家臣的支持,在一次家臣朝会中,对家臣说:“竖牛祸害叔孙氏,破坏家族秩序,杀嫡立庶,还家族的城邑拿去送人情,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定要杀了他。”
竖牛听说后向齐国逃亡。孟丙和仲壬的儿子此时正在齐国,听说竖牛来了,就在齐鲁边境上堵着他,结果被他们堵到了,他们将竖牛的脑袋割下来,扔到了荆棘中。
这就是一起由于一夜情引发的血案。从这件事情不知道大家有何启示,我觉得很简单,男人一定要洁身自爱,路边的野花不要采。
卫册:
卫国的女子历史记载中本来就不多,但黎庄夫人的故事是应该说一说的。
黎国本是商王朝的一个诸侯国,在周文王时期,被文王所灭。周武王伐纣后,封尧的后代于黎地。
据《吕氏春秋.慎大览》记载,黎国受到了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结果在晋国的帮助下黎国迁都黎侯城(今山西黎城东北)。
卫国与黎国联姻,将一位卫女嫁给了黎庄公。
据《烈女传》记载,黎庄夫人和黎庄公两个人的追求不同,而且相差甚远。(既往而不同欲,所务者异)
所以,黎庄夫人在嫁给黎庄公后不久,两个人就分居了,此时作为一个新婚不久的女人,黎庄夫人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此时,黎庄夫人的傅母非常同情她,认为黎庄夫人如此贤惠,却反遭冷落,为她抱不平,于是劝她:“夫妇之道,有义则合,无义则去。今不得意,胡不去乎?”
意思是说,夫妻合则来,不合则去,没有必要这么就乎着,这样谁都痛苦。
可是黎庄夫人,不同意。她的理由很简单,女人应该从一而终。
我们不能埋怨黎庄夫人的选择,因为那时候女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却可以赞扬黎庄夫人那位傅母的认识,因为在那样的年代中,这种认识是难能可贵的。
其实,很多婚姻是没有爱情的,夫妻双方因为很多原因却还维系在一起,这样的婚姻生活,其质量是可想而知的,既然第一次错了,就不能一错再错。不管有什么样的原因,婚姻是应该是基于爱情而存在的,当爱情没有了,也就该结束这段婚姻了,这是我的认识。
晋册:
一、善良的男人拯救了一个可怜的女人
《左传》上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晋国大将魏颗的父亲魏犨生前有一个爱妾,没有为他生下儿子。所以魏犨迁罪于这位小妾。(还不知道是谁的问题呢?)
魏犨生病时,就嘱咐儿子魏颗:“我死后,你一定要把她嫁出去。”可是魏犨弥留之际,他突然改变了自己的决定,对魏颗说:“你一定要把她给我殉葬,死后也给我作伴。”
等到魏犨死了,魏颗就把这个父亲的宠姬嫁了出去,说:“我老爹死时脑子已经糊涂了,我还是按照他还清醒时的话来做吧。”
现代法律中也有这样的规定,人在头脑不清楚时所做的遗嘱是不具有法律效力的。
公元前594年,秦桓公攻打晋国,魏颗奉命帅兵抵挡,双方在雒(今天的陕西大荔县附近)展开一场大战。
魏颗和秦军作战时,他突然看见一个老人,用草编成绳子,绊倒了秦国的大力士杜回。杜回摔倒,被魏颗活捉。
魏颗一直很纳闷,不明白怎么回事。战斗结束后,再找那个老人,已经没有了踪影。当天晚上,魏颗梦中见到了这个老人。老人对他说:“我是你父亲从前的爱妾的父亲,因为感念你没有把我女儿殉葬,所以为你抓住了秦国大力士杜回,来报答你的恩情。”
我不知道这件事情是不是真的,我只知道魏颗办了件善事,救下了一位女子,我还知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善举一定会有好报的,相信我,这绝对不是迷信。
二、勇敢的女人拯救一个冤枉的男人
上面讲了一个善良的男人救了一个女人的故事,下面来讲一个女人拯救男人的故事。
晋平公(公元前558年~公元前532年在位)时期,晋国有个做弓的工匠,做弓非常有名。
晋平公就要他为自己做一张弓,这做弓和铸剑一样,也是个功夫活,三年后这把弓才做成。估计是晋平公以为这位工匠磨洋工,所以一肚子气,所以拉弓而射就是一箭,可是这一箭竟然连第一层靶子都没有射透。结果晋平公大怒,要杀这个做弓的工匠。
工匠的妻子听说这件事,疯了一样跑到晋王宫的宫门口,求见晋平公。
晋平公很好奇,就见了她。
工匠的妻子面对自己的国君,毫不客气,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教训,她说道:“您怎么能杀害无辜的人呢?即便我的丈夫有错误,您也该听过缪公失马和灭烛绝缨(这两个故事我前边都讲过)的故事吧?这些君王都因为原谅了别人,而获得了好的下场。况且我的丈夫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您怎么能忍心杀死一个这样的人呢?”
看到这,大家可能都以为,可能真的是这个工匠做的弓有质量问题,上面这番话说白了就是求饶。
可是看到这位工匠妻子后面的话,让我真正明白了,这个女人是勇敢的,因为她明显在告诉晋平公你射不透箭靶不是我丈夫做的弓不行,而是你的技术太差劲。这番话没有一定胆量的人是不敢说的,因为如果真的是弓的质量问题,那就没法收场了。可是,这位工匠的妻子看到了丈夫制作这张弓的全部过程,这把弓全部用的上好的材料精制而成。她对自己的丈夫有信心,弓的质量绝对没有问题。
所以,她教给了晋平公正确的用弓方法,“左手如拒石,右手如附枝,右手发之,左手不知”(《烈女传.晋弓工妻》)
晋平公照此方法,果然奏效,竟然一箭射穿了七个箭靶。
晋平公服了,他立即释放了为自己做弓的弓箭,并赐金三镒。
一个妻子最高境界是什么?
那就是了解自己的丈夫,并充分相信他。这位工匠的妻子做到了,并且她还愿意和自己的丈夫共患难。这位女性的勇敢和对丈夫的真情让我动容。
郑册:
漂亮姑娘,为了你,我们会决斗
为了漂亮姑娘而在街上决斗的情节并不是只在美国的西部片中才有。
在春秋时也时常发生这样的事。
《左传.昭公元年》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公元前541年,郑国大夫徐吾犯有个妹妹特漂亮。漂亮的姑娘一般追求的人都特别多。
郑国大夫公孙楚先下了聘礼,随后另一个大夫公孙黑也送来聘礼。
徐吾犯很害怕,因为这两家自己谁也得罪不起。他只好跑到郑大夫子产那里问该怎么办。
子产一听长叹一声,说道:“这都是国家政令不正,才会这种事情出现啊。你只管去选择,该怎么办怎么办。”那意思是出了事我兜着。
徐吾犯一听,心里有底了,干脆让妹妹自己选择吧。
两个人一听,都表示同意。
于是,两人都来了。公孙黑穿着礼服,在小姐面前显摆一番,走了。
公孙楚,一身戎装,手持弓箭,比划了几下,摆了个英武的pose,然后就跳上战车,走了。
徐美女一直在屋里看着,说:“公孙黑人长得是很英俊,但是公孙楚却是一副大丈夫模样。男要像男人,女要像女人,这才叫般配。”
于是,徐小姐就嫁给了公孙楚。公孙黑一听大怒,不就是扮成武士的样子吗,老子也会,于是他披盔带甲,要杀了公孙楚,抢走公孙楚的老婆。
但是,武艺这个东西是练出来,不是穿出来的。
公孙楚人家是练家子,听说公孙黑来了,公孙楚手执长矛把公孙黑打伤。
公孙黑一看打不过人家,回来对郑国的大夫们说:“我本来是去和他商量这事,谁想到他却追杀我。”
这就叫恶人先告状。郑国的大夫们于是聚到一起商量该怎么办?子产说:“两方面都有道理,那就谁的地位低,谁就承担罪责。”公孙楚地位比公孙黑要低,所以就抓了公孙楚。
公孙楚的问题被定性了,不分长幼,乱动甲兵,处罚是流放他到吴国去。
公孙楚行前,子产去询问公孙楚的族长游吉(又叫子太叔),这事自己做的是不是有点过了。
游吉说:“我自身难保,怎么还能保护自己的家族?你觉得做的对,就去做,不用问来问去的。从前,周公旦杀了周武王的弟弟管叔,又流放了另一个弟弟蔡叔,这都是为了国家啊。你假如觉得对国家有利,就算我有罪,你都可以惩罚,更何况我的族人呢!”
这话说的很慷慨,却显示出这位族长的不负责任,这件事情很明显是公孙黑不对,却处罚了公孙楚。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做法,可谓是不负责任到了极致。
公孙黑后来也主动承认了错误,子产就没有处罚他。
周炜说过一段相声,叫《我惯着你》,我听后深有感触,年轻人就不能惯着,否则是会出大事的。
公元前540年,公孙黑仗着自己富有,上次的事件大夫们也没有和自己计较,就以为是大夫们怕自己。
于是就打算攻打游吉,杀死他,取代他的位置。事情都准备好了,但是,正在要实施的时候,没想到旧伤复发(公孙楚打得这几下还真起了作用),只好放弃了这次行动。
但是,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事很快被公孙黑家族的人知道了。他的家族的人都想杀死他。
子产在边境听说此事,赶紧跑了回来,宣布了公孙黑的罪过:“去年那次乱子,因为忙于侍奉大国,没有讨伐你。你竟然不思悔改,现在已经无法忍受你了。你有三条大罪,讨伐公孙楚、抢夺兄弟的女人、强行参加君王组织的结盟,这三条,你死一百次都不够。你还是自裁吧。”
公孙黑这时害怕了,说:“我早晚都要死的,子产你何必非要代替上天提前杀死我。”
子产说:“人都要死的,但凶恶的人却要不得好死,这是天意。杀死你,虽然是凶事,可是杀你这样的人,无所谓。”
公孙黑竟然还想讨价还价,说我死不要紧,但我儿子要继承我的官位。子产说:“你的儿子贤能,自然会任用。如果不知道他是否贤能,就让他做官,早晚也和你一样下场。还是多想想你自己吧。你如果再不自杀,我就派人来执行死刑了。”
公孙黑再也磨不下去了,就上吊自杀了。公孙黑死后被暴尸街头,他的尸体前立个牌子,写着他的三条罪名。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但是追美女,也要有个方式方法,有的时候,强扭的瓜不甜。公孙黑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不仅害了别人,还搭上自己的性命。
可叹,可怜。
秦册:
母亲也有不溺爱孩子的
秦国的后子很受秦桓公的宠爱,秦桓公死后,秦景公即位,后子的地位依旧富贵,和秦景公如同国之二君。
这件事是很要命的,因为国无二主,天无二日。
要是后子长期在秦景公面前混下去,一定会成为秦景公的眼中钉、肉中刺。
后子的母亲看儿子这样下去,一定会招来祸患。于是,她把后子叫来说:“你如果还不逃亡,只怕会被秦国放逐啊。”
后子很听话,就逃亡到了晋国。
后来这个后子在晋国得到了锻炼,成为了优秀的政治家,他得到了晋平公的支持,在秦景公死后,成功回到了秦国,那时他已经掌握了为人处事的道理再也没人敢动他了。
母亲都有溺爱自己孩子的本性,这是一种母性,但是对孩子的错误如果一味的放纵,而不劝阻,那就不是爱了,而是害了他啊。
宋册:
怪怪的女孩
《左传》上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宋国大夫芮司徒生了个女儿,皮肤发红,皱巴巴的,而且,身上还有很多毛。芮司徒很讨厌她,就把她抛弃在河堤下面。
宋平公母亲的侍女看到了这孩子,就捡了回来。宋平公的母亲一看:“既然是捡来的孩子,干脆就叫她“弃”吧。”
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
弃长大后竟然出落成了一个大美人。
宋平公来给母亲请安,吃饭的时候,看到了这个弃,宋平公很纳闷,自己怎么不知道母亲这还有这么漂亮的姑娘呢?
宋平公母亲一看儿子盯着这个女孩,明白儿子的意思,就让弃给宋平公做了妾。弃很受宋平公宠爱,还给宋平公生了个儿子,叫做佐。佐生下来时和自己的母亲一样,长的也不怎么样,但他心地很善良。
当时,宋平公已经有了太子,叫痤。长相英俊,却不讨人喜欢。宋国左师向戌很讨厌他。负责伺候太子的寺人头惠墙伊戾不招太子待见,也很讨厌痤。
弃很想让自己的儿子做太子,就和向戌和惠墙伊戾暗中商量,推倒太子。
公元前547年秋,有楚国的使者从宋国路过,太子听说后,就向宋平公请求在郊外宴请这个楚国使者。
惠墙伊戾听到,就向宋平公请求和太子一同前去。宋平公就问:“太子不是讨厌你吗?”
惠墙伊戾却说:“可是我奉命伺候太子的人啊,不能因为太子讨厌我就放弃我的职责,所谓“好之不敢近,恶之不敢远”。恭敬地做自己的事情,我哪里敢有二心呢?我是是担心太子一人在外,无人服侍。”
宋平公于是就让他去了。到了郊外,惠墙伊戾就在地里挖了个坑,放上牛羊,再在上面放上编造的盟书,埋好,就跑回来,对宋平公说:“太子要造反,已经和楚国使者结盟了。”
宋平公和前边说的叔孙豹不一样,他并不糊涂,当然也不会这么容易上当,说道:“他已经是我的太子了,怎么可能呢?”
惠墙伊戾说:“等不及了呗,想早点抢班夺权呗。”
宋平公仍然半信半疑,让人到惠墙伊戾说的地方一看,果然找到盟书。还不信,又去问自己的宠妃弃和左师向戌,这两人都说有这事。
这本来就是套子吗,宋平公终于中计了。
宋平公囚禁了太子。太子说:“如今,只有我兄弟佐能救我了。假如正午之前,佐能赶到为我求情,我就没事了。”
向戌就跑去见佐,故意和佐说个没完,拖延时间,拖到了中午,太子等不及自缢了。
佐就这样顺利成为太子,就是后来的宋元公。宋平公事后才慢慢的知道,原来太子是被冤死的,就把惠墙伊戾用油烹了。
但是这起事件的另两个元凶向戌和弃却没有受到任何处罚。
弃很自然被扶正了,成了宋国的国母,但是好像向戌并不买账。
有一天在外面见到给弃放马的人,故意问:“谁的马?”仆人回答:“君夫人的。”向戌故意问:“谁是君夫人?”
弃一听回报就明白了,这是左师挑自己的理了。反正老娘还得用你,要不哪天你使个坏,把我儿子也干掉了,我岂不是白忙活了。所以她赶快拿了织锦、好马、宝玉送给向戌,说:“我是宋平公的姬妾弃,这是我孝敬您的。”
向戌这才转怒为喜,叩拜稽首:“谢谢君夫人赏赐。”
女人成长都是有个过程的,贾宝玉不喜欢结过婚的女性,是因为他们的想法并不纯洁。弃虽然小时候很难看,但是她的心是纯洁的,她虽然长大了很好看,但是她的心却被世俗污染了,而且再也难以恢复了。
楚册:
楚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一直是个另类的国家,文化上和制度上好像都与中原各国格格不入。在楚国被秦国灭亡后就有人说过“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又有人在楚霸王项羽灭亡秦朝后说楚人不过是“沐猴而冠”而已(成不了大事的意思)。
这就是楚国,一个永远让人琢磨不明白的国家,当然这个国家的女人也显得是那么的与众不同。
一、野蛮的女人惹不起
《烈女传》上记录了这么一个故事。
郑简公派他的大夫出使楚国,楚国的道路很狭窄,这位郑大夫的车和楚国一位妇人驾的车走了个对脸。
结果由于道太窄了,妇人的车轱辘竟然把郑大夫的车轴给撞了个粉碎。
放在今天这也算是一起较严重的交通事故了。郑国大夫当时就急了,把手中马鞭高高举起,就要打这个楚国的妇人。
没想到这个妇人马上开始回击,厉声说道:“我听说君子是不迁怒别人的,而且能够原谅别人的过失。今天咱们的车子在这么窄的路上,我已经尽力闪开了,而大夫您的仆人却丝毫不肯让一点路给我,所以咱们的车子才会相撞,但是,您却对小妇人我不依不饶,而且还要打我,我挨打不怕,怕是丧了你大夫良善的名声啊。”
这位妇人的抢白,让郑国的大夫无言以对,所以就不在追究这件事了。
郑国大夫很纳闷,就问这个妇人你来自哪里啊?
妇人回答是:“乡野村妇而已。”
郑国大夫看来非常喜欢这个能把自己说的羞愧的女人,所以就问她愿不愿意和自己回郑国去。
妇人说:“我有老公,我的老公是昭氏。”
郑大夫一看,没办法,只好做罢。
从这个昭氏妇人的身上,我们就能看到楚国人身上那种不屈服,不示弱的精神。不过楚国人身上不光有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也有很多弱点,我们从下边这些女性的身上就能看出来。
二、楚国的女人都不希望男人做官
楚国有三名非常著名的隐士,分别是接舆、老莱子和于陵子。
其中以老莱子最为著名,甚至有的人把他和老子弄混了。《庄子.外物篇》中曾经提到过老莱子曾经教育过孔子,说孔子身上有娇态,不像个君子。
这样的人物,最终的归宿竟然是归隐山林。
不只是老莱子如此,号称楚国第一狂人的接舆和楚国第一贤士于陵子也都选择了归隐田园。
他们之所以归隐,原因只有一个,是因为他们的妻子不愿意他们出来做官,认为无官一身轻,只有呆在家里过太平日子才是最重要的。
从这三位名士妻子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楚国人的另一面,他们安贫乐道,但太过安贫乐道,就是不思进取。
我们看到这几个楚国的女人,就不难看出,楚国人身上的特性,他们敢于反抗压迫,却没有积极上进的心,说白了这是个素质问题。
这就是楚国,这就是真实的楚国人。他们不会受欺负,但也很难成就大事。
陈册:
抛妻弃母就为了图个吉利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郑国大夫子产和子展率军攻入了陈国的都城,此时,陈哀公扶着太子偃逃往墓地,路上遇上了司马桓子,陈哀公喊道:“叫我们上车。”司马桓子说道:“我要去城墙那边。”意思是敌军来了,怎么能逃跑呢?我要去守城。
陈哀公没办法,看来司马桓子是指望不上了,只好继续走,又碰到了同样在逃跑的贾获。贾获毫不迟疑把车子让给了陈哀公,并让自己的妻子和老娘下车,让陈哀公上去,陈哀公也觉得不好意思,说道:“别让你的母亲下车啊。”贾获说:“和女人同车会不吉利的。”
我不好评价这个故事,为了和领导套近乎,竟然可以把自己老娘和妻子的安全置之度外,两个字形容他吧,畜生。
监定完毕。
齐册:
下面这个故事是春秋晚期,齐晋之间比较重要的一次联姻。
这个故事我本来想在《齐国女性在姜氏政权下的最后几年》中去讲的,但是后来我想了想,这个故事还是放在这里讲比较合适。
公元前540年,齐国将少姜,也就是齐庄公嫡夫人的女儿嫁给了晋平公,并让陈无宇(齐国田氏后代,前边提过)把少姜送到了晋国。晋平公非常喜爱少姜,但是却怨恨齐国不按规矩办事,只派了个小小的陈无宇来送亲。结果晋平公就把陈无宇囚禁在了中都。
少姜是个善良的女人,看到陈无宇无辜被囚,就对晋平公说:“您迎亲的人地位和陈无宇是一样的,齐国由于害怕晋国,临时发生了一些变化,所以才弄乱了。”
虽然,少姜说的楚楚可怜,但是晋平公却没有因此而释放陈无宇。
少姜红颜薄命,在晋国呆了半年就病逝了。
少姜的死亡是非常不同凡响的,各国的国君都要亲自来为她吊唁。
我最早看《红楼梦》的时候,一直对一个情节非常怀疑,那就是秦可卿死的时候,怎么会有那么多王公大臣来给她吊唁,按说秦可卿的身份是不会造成这么大影响的啊。后来我看完刘心武先生的《揭秘红楼梦》一书,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因为秦可卿很可能是个身份非常尊贵的女人,她只是藏身贾府而已。
从这方面理解的话,我想诸侯们很有可能是看重齐国和晋国这两家诸侯的势力,当时,在整个中原大地上齐景公和晋平公是最厉害的两方诸侯,他们连成亲家,是对诸侯们最大的震慑,所以他们都来为少姜吊唁。
但是鲁国也好,郑国也罢,都被晋国拦在了晋国的国门之外,理由是不要小题大做。
各国的国君和大夫们见马屁没拍成,只好灰溜溜的回国去了。不过前边提过的郑国公孙氏大夫游吉走之前提过,回去就回去,不过我们马上还有机会回来,因为齐国见晋文公很宠爱少姜,一定会再送美女过来的,到那时,我们再来祝贺(拍马屁)也不迟啊。
此时,叔向也为陈无宇求情,晋平公才把陈无宇释放回国。
果然不出游吉所料,齐景公很快就派晏婴去晋国表达还想嫁给晋平公一个齐国女子的愿望。齐景公还让晏婴给晋平公带去了话,你看我这些姑姑里面(齐庄公的女儿),你看上谁就随便挑,如果没出嫁,都可以嫁给您。
晋国的韩宣子听说了这件事后,便对叔向说道:“国君乐不得这样做呢,和齐国联姻一直是我国的愿望。”
事情谈的很顺利,晏婴“凯旋而归”。
同年五月,晋国的韩起到齐国去迎娶晋平公的夫人,齐国的子尾因为见到了少姜受到了晋平公的宠爱,心想反正也没指定要把谁嫁到晋国去,就把自己的女儿代替齐景公指定的齐女嫁给了晋平公。
有人告诉韩起说:“这可不是要嫁给国君的夫人,您可别上子尾的当。”
韩起自然知道国君夫人让人掉包了,但是他说:“晋国和齐国唇齿相依,齐国的大夫是不能得罪的,如果因为这事坏了事,那谁还会拥护晋国呢?”
子尾的女儿嫁到了晋国后,郑国果然第一个跑来祝贺。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春秋晚期各国上下实际上都对别的诸侯国心怀畏忌,谁都不想得罪谁。
这就是春秋晚期各诸侯的的一种心态,国君如此,大夫们也是如此。
大多数诸侯国的国君的权利已经被国卿、大夫所掌握,很多国君对于内部的斗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根本无暇与外国展开战争,这就造成了各国在外交上的妥协。
而大夫们立足未稳,也不愿多惹事端。
我前边讲过的吴越争霸就是在这个时候上演的,因为各国之间的外交都很谨慎,只有吴越两国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战争。所以他们的故事才会如此清晰的被记录了下来。
可是别着急,时间会洗礼一切,战国时代马上就要开始了,很多国家换了东家,所谓的柔和性的外交政策也会随之过去,而大规模的战争即将展开。
而在这个时代里又会有哪些女性的故事呢?请继续关注即将展开的战国女性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