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文小說精選

§胡不歸

字體:16+-

吳其崧先生故去以後的這段日子,小胡同誌真是有些惶惶然地不知所以了。

我認識吳其崧先生在先,認識小胡同誌在後。吳先生是學者,胡同誌是記者。學者是墳圈,越大的學者,也是越大的墳圈,人對之多存敬畏之心。記者則是百貨商店,顧客越多越高興。不過,越大的記者,越像老字號,不大買顧客的賬。小胡在報界,還沒混到那地步,所以,無論有錢沒錢,他門總是開著的。我和吳先生除點點頭外,無多餘的話,或者還可以說是吃冰棍,拉冰棍,沒化(話)。小胡同誌則不然,我第三回見到他的時候,就好像交往了一百年那樣熟悉熱絡。

“老李,你好——”一見麵,必熱烈地握手,而且很緊,要晃好一會,似乎有盡在不言中的許多話,就在這晃得快脫臼的一握中交流了。然後從皮包裏掏出一份複印的報紙,“你看看,這是我最近寫吳老的一篇文章,台灣那邊也登了。”凡他寫吳其崧的文章,大概都是一式兩份,分寄出去,所以,海內外同時見報,不是什麽新鮮事。題目也基本差不多的格式,一看就是小胡的手筆:《吳老問茶》,《吳老品酒》,《吳老的治學精神》,《吳老與棒棒雞》,《吳老論中國的三次變法》,《吳老談靜養之道》。

當時會場人多,來不及和熟人打招呼,對小胡塞過來的這張紙,沒太走心,順便問了一句:“哪個吳老?”

也怪我上了年紀,反應較慢,一時竟沒領會過來,這一問,竟有褻瀆聖賢之嫌。

他不是訝異我的孤陋寡聞,而是可憐我的麻木,中國有幾個吳其崧啊?對這樣一個鼎鼎大名的學者,最近的動態狀況,居然充耳不聞。完了完了!我從小胡的眼睛裏,看到這黑體字印出來的四字批語,露出一種十分痛心的模樣,大概認為我不可救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