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文小說精選

§六

字體:16+-

在李國文那裏,“文”字所代表的,不隻是文品,首要在人格。而要論及人格,首先該把作家群中兩類人物區分出去。一是非文學因素或撞大運機遇而躍上文壇的袞袞諸公,一是“不比小市民好到哪裏去,甚至更下作、更無聊、更淺薄”的“衣冠楚楚之輩”。前者徒有虛名而無實績,後者早被《如此這般》嗤之以鼻。彼等人格,不在此議。而就在那清名人望的作家群裏,李國文也該算德高望重、人如其文的“老大哥”,被尊為文壇之“活佛”與“俠客”的。

四十年前初見一麵,他給我的印象是老實憨厚,二十年後再次相會,他給我的感覺依然是仁者與忍者的融合。歲月風霜在他臉上,沒有留下愁苦痕跡。他那碩大圓潤的臉盤上,永遠綻放著長者與智者相交織的祥和笑容。這在當今文壇老中青三代人心目中,都是可以親近,能夠信賴,值得敬重的。

因我疏於交往,我和他的聯係,會議見時多於家訪,電話交談多於麵晤,所以我對他的了解,遠不如作家評論家對他的認知。我聽說他的家,時不時就成為作家特別是外地來人聚會的場所。人們願意到他家去,在他麵前坦露心跡。他會給任何人,尤其是心路文路都還正而又有才智有潛力的年輕人,盡其所能的熱情幫助。

將來總會有人給他寫評傳的,我僅作為編輯為其人格作證。1985年他應邀撰寫《編輯與我》,“念念不忘”我對他的“發現”,稱我是使他“走上文學道路的第一個擺渡人”。而當年正因我之選出《改選》,使他“才一登岸,便跌進深淵裏去了”。我對他的命運曾起負麵作用,他卻隻從正麵領會,“決無半點嗟怨,從來也不曾埋怨過。”他記著的是:“希望別人成功,幫助別人成功,這是一個真正的編輯無與倫比的美德,崔道怡是這樣的人。”但我知道,任何人,隻要稟賦作家基因,總會走上文學道路,至於這一過河者遇到那一擺渡人,確實隻是一種緣分。然而我更清楚,具體到李國文這一位作家,對待我這一名編輯,“經曆了漫長的甚至慘淡的歲月之後”仍不忘卻,這種感情又不隻是緣分二字所能概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