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雀,海雀

第一章 活著的尊嚴

字體:16+-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農村普遍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一夜之間,到處都是關於糧食生產的春風捷報。

到1984年,“全國糧食增收,農村形勢一片大好”已經成為定論,可是那些被嚴重石漠化的地區,卻依然死氣沉沉。

一塊貧瘠的土地,不管你把它交給大集體還是責任到戶,它依然出不了莊稼。而且這樣的地貌,風來抵不住吹,雨來擋不住衝,烈日來了也頂不住曬。

一塊極其脆弱的土地,往往又是遭受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地方。就像一個身體素質極差的人,最容易遭受疾病。因此,生產形式的改革,並沒能給這樣的地方帶去什麽改變。

同樣是1984年,赫章縣卻糧食歉收,人均占有糧食396斤,純收入110元。到1985年5月底,赫章縣有12000多戶、63000多人缺糧斷炊或即將斷炊。在別人已經可以“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時候,這些農民卻還在吃野菜,嚼樹皮,咽黃泥巴,還在靠國家救濟糧救命。

試想一下,在這樣的大好形勢下,如果一個村支部一年的主要工作就是到上頭申請救濟糧,然後發放救濟糧,那麽你讓這個基層組織的人們情何以堪,讓這個村支書情何以堪?

如果惡劣的生存環境和看不見希望的“苦甲天下”挑戰的僅僅是普通村民的忍耐,那麽對於一個黨的基層組織,對於一個村支書來說,挑戰的卻是他們的尊嚴。

普通村民可以餓了就去想救濟糧,因為針對個人而言,有時候是可以把尊嚴放在生存之後的。但村支部,村支書卻不一樣,他們擔當著一個村幾千人的尊嚴。

1

海雀人有句諺語:“刺果黃餓斷腸,刺果爛吃飽飯。”海雀沒有一棵像樣的樹,卻是有刺果的。一到春末,刺果就黃了,但並不能吃,非要等到果子變成了醬紅色,爛熟了,才能吃的。而那時候,已經差不多到仲夏了。刺果黃的時候,正是青黃不接的節令,去年打下的糧食早在年口就全吃光了,地裏的又還沒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