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雀,海雀

第三章 建立試驗區

字體:16+-

1985年至1988年,胡錦濤踏遍了貴州的土地,在深入實地調查研究,組織專家學者論證的基礎上,得出了一個結論:“在同樣的政策條件下,貧困地區與發達地區在經濟社會發展上存在著效益上的差距,其結果將是地區間差距的擴大,如果不相應采取有力措施,貧困地區將會更加落後。”如何加快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加快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的步伐,成為他集中思考的重大問題。針對貴州貧困麵較大、貧困程度較深的特點,胡錦濤同誌把目光集中在貴州省具有一定典型性的畢節地區。

據統計,1987年,畢節全區人均工農業總產值僅為288.9元,農民人均收入隻有184元,人均糧食不足200公斤,未解決溫飽的人口達300餘萬,農村貧困人口占其總人口的53.68%,人口自增率21.29‰,森林覆蓋率僅為8.53%。

由於曆史、地理等多方麵原因造成的生態惡化,畢節地區水土流失麵積占國土麵積的60%以上。“越窮越生,越生越窮”也是畢節地區的典型特征,人們日子好不起來,就希望以增加勞動人口來解決這個問題,結果人口膨脹,地不夠種,又引發了必然的“越貧越墾,越墾越貧”的惡性循環。陡坡開荒,林、灌、草、植被遭到反複而且嚴重的破壞,致使生態環境不斷惡化,最終將他們身下的這塊土地折騰成了“不適合人居的地方”。

針對畢節地區嚴峻的現實,胡錦濤提出了建立“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的構想。1988年4月,他在北京邀請了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的領導同誌召開會議,介紹了擬建立“畢節試驗區”的設想,期望得到中央統戰部、國家民委、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智力支邊小組的支持。

1988年6月,經貴州省委、省政府上報,國務院批準,“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