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情

後記

字體:16+-

誰不眷戀自己的故土呢?

我的故土,是湘中山區的煤炭之鄉。這裏,雖然沒有北方那樣的“一座礦就是一座城”的大煤海,小煤窯卻是星羅棋布。我八、九歲便挑著小籮筐進煤山挑煤了,到十四、五歲,就成了正式的煤礦工人了。

我在這裏長了個頭,我在這裏成家立業、娶妻育子,我在這裏懂得了人生的酸苦甜辣……

煤礦,這塊黑色的山地,養育了我。

每當我看到礦工夥伴們一臉煤塵、一身汗漬從礦井裏走出來的時候,每當我目送著一列列滿載煤炭的火車,駛出礦區、奔向遠方的時候,我的心裏,就翻江倒海般不平靜。我在想:他們成年累月勞動在礦井,見不到陽光,犧牲了自己應該享受的那份陽光的溫暖,而他們卻用自己的雙手,從地球深處取出煤炭,供給人們以陽光以外的溫暖……可是,我們的社會,是不是真正認識他們呢?

答案是令人遺憾的。

由於社會上長期的世俗偏見,煤礦工人沒有受到人們真正的、應有的尊重。煤炭業,成為最不受人歡迎的行業。社會,太不了解這些應該受到尊敬的普通人了。

當我讀過幾本小說、看過幾場電影之後,我就“野心勃勃”地想寫書,寫電影劇本,決心把自己的礦工夥伴寫到書本裏去,送到銀幕上去,讓全社會都真正地認識他們。

那時,一個隻念過一年半初中的山裏伢子,想得多麽天真嗬!

天真的想法,竟成為了現實。

我終於學著寫書、寫電影劇本了。

一九八二年,我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風雨山中路》出版了。在此之前,我雖然也寫過不少反映煤礦生活的中、短篇小說,但由於反映的生活麵窄,多是一、兩個人物的命運,沒有引起我的礦工夥伴們特別的注意。這部長篇,把礦山較多人物的感情糾葛、命運遭遇交織到了一起,描繪了較為廣闊的生活畫麵。書中的許多人物,在我工作的煤礦似乎都能找到影子。這,引起了礦工們極大的興趣。一封一封火辣辣的信來到我的麵前,問我:書中的某某,是不是礦上的某某?可是,他不是複員軍人呀?書中的某地名,是不是礦上的某地方?可是,你為什麽要改動一個字呀?有一次,一位礦上的朋友來到我家,對我說:“嶽峰和伍惠芬、林茵(《風雨山中路》中的人物)後來怎麽樣了呢?嶽是和伍結婚了呢?還是和林複婚了呢?礦上不下千人讀過這部書了,大家爭論不休,有人說,應該結婚,有人說,還是複婚好。大家都希望你接著寫下去。”我和這位朋友饒有興致地進行了一番討論:如果寫續篇,嶽、伍、林三者之間的關係如何發展?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