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下的村莊

第五章 鄉村華爾茲——尼西情舞

字體:16+-

在迪慶藏區,湯滿村所在的尼西鄉是個歌舞之鄉,有名的尼西情舞就源自於這一帶。尼西情舞以湯滿村情舞為主要代表,尼西鄉各村都有自成特色的情舞,歌詞大體一樣,但聲調不同,湯滿的聲調大都拉得長一些,這需要更深厚的底氣,更高亢的噪子。不過這似乎並不成為一個難題,人們形容這裏的人們“會說話的都能唱歌,會走路的都能跳舞”。從七八十歲的老者到十幾歲的少男少女,都是情舞的鄉間舞蹈者。

尼西情舞是我們較為熟悉的藏族鍋莊的一個分類舞蹈,當地人稱情舞為“降魯窗”或“卓昌”。它融合了鍋莊和弦子舞的內容,但又有自己獨特的舞蹈風格。它改變了鍋莊中的彎腰動作,加人了許多腿部騰挪踢腳的舞步,使之比鍋莊更歡快、奔放、野性,同時隊形變化也更豐富。

是誰最先發明了這種舞蹈現在已經無可考證。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它是藏族人在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中逐漸完善起來的,人類一切藝術形式的起源莫不如是。在鄉間,每一個時代都會湧現出一些偉大的民間藝術家。他們也許是秉天地之靈氣,也許是受文化傳統之浸染,他們是真正的民間藝人,來自於社會的最底層,也舞蹈著歌唱著最底層的社會生活現實。因此它被整個社會大眾所接受和喜愛,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而我們所受的教育和身處的文化背景使我們對藝術的理解和認知僅限於象牙之塔裏的某些藝術形式。我們可能會讓自己的孩子去學鋼琴,學小提琴,在學校的音樂課裏學一些普通的樂理常識。可是鄉村的孩子卻是在大地上學習民間流傳下來的舞蹈和歌曲。這是他們成長的一個過程,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在湯滿村走訪時隨便碰上某個老人家,閑聊時問年輕時是否也跳過情舞,旁邊的朋友便會說,他(她)麽,是我們村裏的情舞老師呢,我們從小都是跟著他們的舞步學會跳情舞的。一個普遍的現象是,年紀越大的人,掌握的情舞曲調就越多,會跳的舞步也越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