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如蛻

導讀 如何成長如蛻

字體:16+-

季進

作為一位備受關注的中生代小說家,葉彌的名字經常出現在當代批評家的筆下。隨著其短篇小說《天鵝絨》被薑文作為底本改編成電影《太陽照常升起》,作家本人也由此獲得了更普遍的社會認知度,進入了“專業讀者”群之外的廣闊的大眾視野。然而聲名的累積,並未使葉彌的寫作態度和生活狀態發生太多的改變,她似乎沒有要與讀者、市場做更多直接對話的打算與準備。她不因作品備受肯定而露才揚己,而是選擇繼續在太湖的小村落,與那些貓狗雞鴨做伴,不時奉獻一些讓人眼睛一亮的新作。葉彌謙退隱逸的生活態度與寫作態度,反而更表現了她作為小說創作者當行出色的某種持守的專業之心。在數量有限的可見訪問中,她也曾經坦言自己如同流浪的孩子,唯獨被文學這個行當所收容。

寫作有年,且已有足夠佳作壓身的作者,依然葆有仿佛小說初習者的天真爛漫,由此多少可以想見其人其文的性情氣質。葉彌雖然謹慎自持,與其作品的接受者保持了一定“安全距離”,遵循了獨立自在的書寫原則,但是她的中篇小說代表作《成長如蛻》在當代青少年讀者中取得的共鳴和代入感則是毋庸置疑的。即使新生代的“90後”“00後”讀者或許對這篇作品中所設置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時期的社會背景和經濟環境,需要通過閱讀相關史料稍作知識補充,以延伸其間接經驗,幫助理解作品的內在含義,可貫穿全篇的代際衝突、父子矛盾之“家變”主題,則是每一代年輕人都或多或少會遇到的親子溝通難題。從父親那邊看來,子承父業的“理所當然”,與弟弟的自由意誌兩相違拗,幾乎找不到能夠從容對話協商的緩衝空間。

年輕讀者很容易在小說主人公“弟弟”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畢竟那種既與至親有所齟齬,又一時難以脫離原生家庭的牽絆限製的情境,可謂“成長的煩惱”的題中應有之義。小說以第三人稱限製視角,即“姐姐”的眼光,用不無歎惋憐惜,卻也溫和節製的敘述語調,徐徐言之,娓娓道來,將弟弟的“失敗和偉大”一一抽絲剝繭般通盤釋出。這一女性角度下柔軟有情的觀照,固然蘊含了作者借由敘事者傳達的對於主人公無限的理解與同情,卻並未阻礙另一層麵上作者將弟弟的人生悲劇推至某種極致的徹底決絕。任何成長必然以某種理想的破碎與價值的幻滅為代價,否則就無從談到成熟的可能。葉彌在此將感性之優美和理性之嚴酷作了一種較佳的協調平衡,不會讓讀者太受打擊,亦不致過分樂觀,由此在文本內部製造出了調動接受者不同情感層次的張力,也能讓人物形象更加豐實複雜,不會顯得單調刻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