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述中的拷問

碎語嘮叨說隨筆

字體:16+-

隨筆:散文的一種。隨手寫來,不拘一格。中國宋代以後雜記、見聞也用此名。“五四”以來,隨筆十分流行,形式多樣,短小活潑,優秀的隨筆以借事抒情、夾敘夾議、語言洗練、意味雋永為其特色。

發軔於“文革”之後的新時期文學,義無反顧地融入思想解放的大潮中,作家們以文學投注社會、曆史、時代的質疑與思考。而以大智慧、銳利鋒芒麵對現代語境者,惟隨筆馬首是瞻。

當不少人正兒八經地以文學的名義把有趣的世界弄成無聊的人間,將原本充滿審美愉悅的活動搞得枯燥乏味的時候,很多充滿憂患意識和強烈使命感的隨筆大家,或金剛怒目、慷慨悲歌,或棱角隱含、重劍無鋒,或微言大義、皮裏陽秋,卻都以血寫的文字,錐心刺骨的表白,臧否忠奸善惡,激揚愛恨情仇。他們隨筆的深邃和寬厚又構成另一種大境界,是遠比創傷性的“憤怒”與“自憐”大得多的境界。

藝術的深度就是靈魂的高度。讀精彩隨筆,不僅開啟一扇回眸曆史、眺望人間的窗口,還可澡沐精神的塵埃、滋潤饑渴的心田、刺傷情感的平庸、點燃理想的魅惑。

文學是人類的精神遺存。在文化多元交融的現實語境中,一代風流,幾多絕妙文章。真是“一點浩然氣,千裏快哉風”。那一篇篇浸含著個人聲音的隨筆,或瞄準社會世相,直麵人生,關注國運民瘼,為黎民黔首的困頓大聲疾呼,體現了知識分子的良知與血性;或痛快衝破“言誌”、“載道”的桎梏,向善求真,踔絕無羈地寫人性、人情、人在宇宙時空的位置及命運;或違情越俗地寫“內心世界”、“自我意識”。焦灼與苦悶、喧囂與希望,原本就是人生饒有意味的一頁。

他們是麵對消費時代的精神背景,堅守著知識分子的精神立場,力求超越當下精神困境的精神殉道者;他們是具有尼采式的悲劇意識、昂首問天的現代屈原。從美學觀念上看,他們又是崇真尚實的,修辭立其誠,是真、善、美的傳播者。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