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述中的拷問

§快樂的憂思——談張嬰音的兒童文學創作

字體:16+-

我是張嬰音作品的讀者,我也從事文學創作,可以說是張嬰音的同行;而且,我必須承認,我是張嬰音的姐姐。要是我父母知道我為了避嫌,不肯承認她是我妹妹,弄不好就會不承認我的。所以,我很幸運地具有了以上三種視角,來探討張嬰音的兒童文學作品。

作為嬰音的讀者,我很喜歡她小說中幽默俏皮的文字、生動有趣的故事、人物和細節;作為她的同行,我看到她身上的那種踏實、敏感、對生活充滿好奇和愛心的品格;而作為她的姐姐,我深知這麽多年來,嬰音在完成她的雜誌社編輯工作之後,業餘堅持兒童文學寫作,是多麽不容易。她的作品,都是利用節假日、在照顧父母、養育孩子的空隙中,一點一點擠出時間寫成的。有一年她和丈夫孩子全家來北京度假,我們計劃去內蒙古旅行,臨走前一天她宣布說她打算放棄去草原,因為她竟然把未完成的稿子帶來了北京,必須要利用這個假期把它寫完,這讓我很是心疼,當然也心生敬意。一個人如果主動放棄別人覺得很有**力的A,而選擇別人看起來沒有價值的B,那麽B一定是她真正想要的東西。所以我知道,她寫作的動機和動力是如此單純,既不是為了賺錢也不是為了出名,卻是因為純粹的喜歡和熱愛。在今天這樣一個大多數人追名逐利的社會裏,真是非常難得。

嬰音作品的藝術特色,比較鮮明的一點,是語言(敘事與對話)中所充溢的童稚氣息。她擅長在作品中營造兒童語言的氛圍與語境,所以翻開書頁後不久,我們就會不由自主地對著書本傻樂,好像自己也變成了其中的一個孩子。敘述者與被敘述者,通常不再需要身份的刻意轉換,作者與書中人物之間,處於同一“語言體係”之中,沒有年齡和心理的隔閡。我有興趣來探討作者究竟是怎樣完成這種對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