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盛宴

§第二十四節 賢子峪

字體:16+-

零三年“十·一”長假,無資遠遊。聽說平陰城東南七公裏處有一處山峪,叫賢子峪,景色不錯,便決定攜妻邀友一遊。

騎摩托車二十分鍾,就來到目的地。這是一處山峪,曆史上曾經從峪裏走出幾個秀才,故名賢子峪。賢子峪東南北三麵環山,穀口向西。山統稱函山,很有些象形的味道。蜿蜒數裏的山峪,幽深寂靜,溪水潺潺。山算不上高,更談不上奇,但山上有蓊蔚的林木,有飛鳥的啼鳴,人一進入,便有一種安詳恬然的心境。

進峪上山,尋景覽勝。山峪東側半山腰,有一座古庵,名“三泉庵”,坐北向南,正殿為觀音堂,內塑觀音像。庵東有一間小房,名“伏魔殿”,疊石攢尖頂,頂端飾以渦旋紋雕刻,十分古樸。觀音堂是茌平人安德長所建。明代正德初年,安德長雲遊至此,愛憐這裏的山泉林木,遂與石工孫忠輦一起開山鑿石建觀音堂。邑人、明貢生張宗旭又在此創建了函山書院。與三泉庵相對的山坡上,有一處送子觀音堂,坐南向北,木石結構,呈六邊形平頂,室內南牆上方刻有“白雲閣”三字。三泉庵西麵的東山角有一處井泉,約二米見方,長年不涸,為居民飲用水。峪北山南側還有一泉,日南嶽泉,村民用之澆灌田園。

如果僅從景觀來講,來此“旅遊”難免有點讓人失望。這裏既沒有輝煌的宮殿,也不見軒昂的廟宇,甚至連一塊讓人產生遐思的山石也不多見。僅存的三泉閹早已破敗不堪,函山書院也早就不見蹤跡,但我在這裏找到一種久違的情愫,滋生了一種“歸去來兮”的情懷。

賢子峪原有一百多戶人家,大都已搬出山外,有一戶由姓人家,依然住在峪中。老太太七十多歲,身體十分硬朗。我問她為什麽不搬出山去。她說,住在山裏的人長壽。她的小兒媳,年紀二十八歲,她說自己也不願離開這裏,這裏很好,不缺柴、不缺水、不缺糧。雖說外麵的世界很精彩,可住在山裏心裏清淨。她一邊和我們答話,一邊排著要曬的玉米,臉上**漾著笑意,一幅知足常樂的樣子。她家的房屋雖有點破,但小院挺潔淨,養著雞、鵝、鴨,種著絲瓜、豆角,瓦盆中還養著幾棵並不名貴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