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盛宴

§第二十七節 柴

字體:16+-

近日,翻一冊畫集,看到白石老人的《柴耙圖》,上題“以家器譜傳吾子孫”。我想,不要說在城市,即使在農村,柴耙這樣的家器,也很少見了吧。然而,圖中的柴耙,卻勾起了我對兒時生活的回憶。

我出生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那是新中國最困難的時期,百姓生活中幾乎沒有不缺的東西,當然,也包括做飯的柴草。所以,農村的孩子,在幾乎剛學會走路的時候,就學會了拾柴。平時,無論在什麽地方,隻要遇到一根草棒,那怕很小,都會順手撿起來,帶回家去。中秋過後,秋風漸緊,樹葉也漸漸由綠而黃,由黃而枯,片片樹葉,就不斷地飄飄搖搖地落下來。大人們便手握柴耙把樹葉耬在一塊,孩子們就用拴了長長麻線的鐵絲一片一片串樹葉。雖然樹木的種類很多,但能串的樹葉卻很少,主要是串楊葉。楊葉片大而厚,像大人的手掌。如果手快,很快就會串滿麻線,像一長龍拖在身後。回到家,把“龍筋”一抽,樹葉就散在地上。曬幹之後,就可燒火做飯。

六七歲,背動草筐了,就要學著摟柴。摟柴主要有三種途徑:一是耬樹葉,二是耬路邊的枯草,三是耬秋收過後還沒有耕耘過的莊稼地裏的柴草。最難耬的是田間的柴草,一是地裏坷垃多,草幹得程度不一樣,還沒有幹透的草,會絆耙。所以你不得不隨時停下來,用手拔草。摟柴有兩種方式:一是直線式,即背著耙杆走直線,走一段距離,柴草就爬滿一耙,弄下來後,再摟。二是旋風式。場麵比較大,可以像掃地一樣,一耙接一耙地旋著摟。旋過幾個圈之後,柴草就堆成一堆或幾堆。

近處的柴草摟光了,幾個年齡相仿的孩子往往結伴到很遠的地方去。在耬滿一筐之後,孩子們就圍坐在一起,談一些生活趣事,當然也談社會、談人生、談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雖然見解十分浮淺,但卻成為人們人生追求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