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的問題,其實就是吃的問題。孔夫子說:“民以食為天”。自盤古開天地到如今,吃,真可謂悠悠萬事、唯此為大。
毛澤東說,中國的曆史就是一部階級鬥爭史。為什麽而鬥爭?說白了,就是為了吃而鬥爭。吃是中國老百姓所麵臨的最嚴峻的問題。多年來,人們見麵的第一句話就是“吃了麽?”這一問表達了人與人之間的生存關懷。小時候,有一個追問:“人吃飯幹麽?”/“種地”/“種地幹麽?”/“打糧食。”/“打糧食幹麽?”/“吃飯。”繞來繞去,就是吃飯。因而,老百姓謀生的宗旨是:“辛苦去掙錢,圖個肚子圓”;苦讀求仕的人:“千裏來做官,為的吃和穿。”盡管人有三六九等,但吃對各色人等都是與生俱來的最基本的需要和追求。
雖然,中國人幾乎什麽都敢吃,但以米為代表的糧食則一直是中國人的主食。南方以大米為主,北方則以小麥、玉米、地瓜為主。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經常吃飽肚皮的人是極少數。我1962年出生,是中國發生三年自然災害的末期。雖說天災已過,人禍又至,接踵而來的就是**。那是一個“糧”爭不過“草”的時代,放棄了“資本主義”的糧,人們不得不吃“社會主義”的草。好在大自然慈悲為懷,灰灰菜、薺菜、馬蜂菜、馬齒莧……幾乎成了人們的主食。野菜吃光了,再吃樹葉。槐葉、榆葉、柳芽、青楊葉……葉葉皆能果腹。可惜,野菜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挨餓總是難免的。再說,野菜、樹葉畢竟不是小米稀飯,吃多了會得浮腫病,不少人就因浮腫而死去。
因此,那時的人最懂得糧食的珍惜。即便沒有上過學的普通百姓,也經常用《朱子家訓》中“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話來教育孩子。祖母經常給我們講的就是“頓省一把米,可度三年荒”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