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盛宴

§第三十節 鹽

字體:16+-

生活中沒有任何調味品都可以,但就是不能沒有鹽。

小時候,看電影《白毛女》,知道了人如果長時間不吃鹽,頭發就會變白。所以,看電影《閃閃的紅星》的時候,看到潘冬子將鹽化成水浸入棉襖,巧妙地躲過敵人的盤查,把鹽送到紅軍手中,不禁對他的聰明智慧由衷地敬佩。

中國有很長的海岸線,自古就很少缺鹽。上述兩個缺鹽的故事,隻是特例。在我記憶的最困難的日子裏,中國人最容易買到的可能就是鹽了。鹽很便宜,一角錢左右一斤。一斤鹽一家人可以吃半個月。正因為如此,中國人養成了吃醃食的愛好。雪裏蕻、榨菜、豆豉、香椿,凡能人口之物都在可醃之列。一日三餐相伴的不是美味佳節肴,而是一碟碟的鹹菜。

那時,農村有一個習慣,就是到了吃飯的時候,大夥都喜歡端著碗到大街上聚在一塊吃。一碗地瓜粥,一碟鹹菜,大家的飯食幾乎千篇一律,所以誰也不會因飯食的差別而難為情。反而,大家邊吃邊聊,倒感到饒有情趣。

自然,差別還是有的。我一個同學家,日子過得就比較好。他家每次吃飯,就的雖然也是蘿卜、疙瘩之類的鹹菜,但令我羨慕不已的是,他家的鹹菜是放過香油的。他們一家人吃鹹菜的方式也很“高雅”:用筷子從菜碟中夾一根鹹菜,用門牙咬上一點,然後,把剩餘的再放在菜碟的邊緣上,反複四五次,才吃光這一根比牙簽粗不了多少的鹹菜。一碗稀粥下肚,至多吃兩根。如果吃窩頭、煎餅之類,則可多吃一根。

我的曾祖母年近八十也沒有停止過勞作,也從不挑食。但她有一個吃鹽粒的習慣:用火柴盒裝一些鹽粒,不時地拿出一粒放在口中。當時,我以為這是她的嗜好。現在我才明白,這完全是貧窮所致。那些年月,也隻有鹽可以供百姓“揮霍”。鹽的味道雖然不好,但畢竟能給無味的生活增加一絲滋味。那時,愛吃鹽粒的人是很多的,我兒時的一個夥伴,就因為吃鹽粒過多,成了“風箱嗓”,一年到頭,不停地“拉風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