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解均先生的水墨画
宁静的雨夜,于青灯之下,读一部畅神的书,赏一卷畅神的画,是一件很是美妙的事。
也许因为“性相近”的缘故,就是在这样一个雨夜,在这样一盏青灯之下,读到了解均的画,让我又一次以诗意的心态置身于世间万象之外,直抵心性“清彻澄明”的心境。
解均的画,“传神”。
客体的形与神是中国画“意像”体系的基础,无论荆浩的“图真”论,还是顾恺之的“传神”论,还是齐白石的“妙在似于不似之间”论,都是在主张绘画不仅要得其形,更要得其神韵。解均的画力在语言风格上,力求将传统笔墨和现实生活相结合,清新的生活气息与灵性的笔墨气韵相交融。《美院学生》、《窗前》、《案头》、《画架上的新作》、《试笔图》多取材于现实生活的“小片断”,水墨为骨参以色彩渲染,清隽润泽、明艳动人,笔精墨妙,神满意足。纵观解均之画作,无论山水、还是花鸟人物,无不“气韵俱盛”。几丛竹叶、几蓬金菊、几只燕雀,一盏茶壶、数盏茶杯,都是那样的生动;就连那没有“点睛”的少女都是那样的楚楚动人,撩人情愫。
解均的画,“畅神”。
中国画发展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宗炳在其画论著作《画山水序》中说:“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意思是说:创作山水画就是为了心情愉快,就是为了“畅神”,为了抒发心中感情。“畅神”何止山水,画家每一次的创作都是一次新的生命体验,都是经历一次审美的畅游。解均说:“我每次作画,都如在参禅。”每有所悟,妙不可言。他还用音乐形容创作时的“畅神”,点如鼓,线如弦,面就似音乐合奏。这时,他分明感到了上帝造成物时的潇洒淋漓。
解均秉承中国画固有的传统精神,赋予中国画深刻的文化内涵,“寓意于物”、“寄乐于画”,“载道”精神和“写意”精神的结合使他中国画作在中国画坛闪烁出独具特色的永恒魅力。读解均之画,就像读一首好诗,既有笔笔相生的节奏美,又有以少胜多的韵味美。
《兰花与图腾》、《暖风轻轻吹》《芭蕉双雀》、《秋晴》等新作,没有形的逼真、没有势的恢弘、没有惊人的尺寸、没有眩目的色彩,有的只是看似轻轻松松、而又笔笔老到的笔墨所透出的神韵、诗情与情愫。所以,读解均画的过程,正如同解均的创作过程,是写意的、是畅神的,正如音乐的演奏者与音乐的欣赏者,让你美不胜收,陶然若醉。
解均的画,“通神”。
古人论画分神妙能三品,神品居先,为上上品。解均画艺高超,精能之至,作画“从心而不逾矩”,如有神助。笔墨简洁爽直,设色清润淡逸,气韵清空精深,理应列入神品。
解均的创作根植于“阴阳之道”的宇宙意识,阐述着“有无相生”的哲学命题。老子说:“万物负阴抱阳,充气以为和”,阴阳虚实、有无明暗的对立统一,才是万事万物流动运化、生生不息的根源。解均“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知白守黑,借有限的形象创造出无限的时空境界。
解均的画多有禅意。在画理上,解均继承了禅宗教义中的“墨即是色,色即是墨”、“援佛入儒、儒表佛里”、“意思简当、不费妆缀”、“妙悟者不在言多”等禅学理念,其绘画作品常表现为水墨淋漓而又言简意赅的境界。解均的《品茗图》便是一幅禅味十足的代表作。
诗要孤画要静。解均是一个“静悟”者,“自用智慧常观照”,他说:“心灵的宁静是艺术最需要的,无论是对作者还是对观者。真正深奥玄妙的东西,皆从静中觅得,在静中把握。淡泊名利,心平气和,宁静致远。心静了,便能感到孤独,便能与自己心灵对话。”静悟中,对应天地,契合阴阳,连接心物,直抵天人合一艺术境界和人生境界。也许,有了解均禅宗般的静悟,才有其画作“依稀树石皆游戏,一笔全无却更奇”的禅境吧!
风停雨止,万籁俱寂。大千世界处于一片混沌,自己也仿佛和天地融为一体。
朦胧中,我听到了神的声音。神说:“要有光。”于是世界便有了光。我往窗外一望,已是东方既白。
朦胧中,我看到解均正执笔运墨。黑的墨色在白的纸上像阴阳鱼,浓淡推演,黑白交错……
我知道,此时的解均正沿着“天地之本,万象之根”的“一(线条)”向神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