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盛宴

§第五十三節 傳神 暢神 通神

字體:16+-

——讀解均先生的水墨畫

寧靜的雨夜,於青燈之下,讀一部暢神的書,賞一卷暢神的畫,是一件很是美妙的事。

也許因為“性相近”的緣故,就是在這樣一個雨夜,在這樣一盞青燈之下,讀到了解均的畫,讓我又一次以詩意的心態置身於世間萬象之外,直抵心性“清徹澄明”的心境。

解均的畫,“傳神”。

客體的形與神是中國畫“意像”體係的基礎,無論荊浩的“圖真”論,還是顧愷之的“傳神”論,還是齊白石的“妙在似於不似之間”論,都是在主張繪畫不僅要得其形,更要得其神韻。解均的畫力在語言風格上,力求將傳統筆墨和現實生活相結合,清新的生活氣息與靈性的筆墨氣韻相交融。《美院學生》、《窗前》、《案頭》、《畫架上的新作》、《試筆圖》多取材於現實生活的“小片斷”,水墨為骨參以色彩渲染,清雋潤澤、明豔動人,筆精墨妙,神滿意足。縱觀解均之畫作,無論山水、還是花鳥人物,無不“氣韻俱盛”。幾叢竹葉、幾蓬金菊、幾隻燕雀,一盞茶壺、數盞茶杯,都是那樣的生動;就連那沒有“點睛”的少女都是那樣的楚楚動人,撩人情愫。

解均的畫,“暢神”。

中國畫發展曆史上一個重要的人物——宗炳在其畫論著作《畫山水序》中說:“萬趣融其神思。餘複何為哉,暢神而已。”意思是說:創作山水畫就是為了心情愉快,就是為了“暢神”,為了抒發心中感情。“暢神”何止山水,畫家每一次的創作都是一次新的生命體驗,都是經曆一次審美的暢遊。解均說:“我每次作畫,都如在參禪。”每有所悟,妙不可言。他還用音樂形容創作時的“暢神”,點如鼓,線如弦,麵就似音樂合奏。這時,他分明感到了上帝造成物時的瀟灑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