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盛宴

§第四节 生命的盛宴

字体:16+-

1842年,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在维也纳首演,贝多芬亲任指挥。曲终时,掌声暴风雨般卷过音乐大厅,人们被雄壮的乐曲中所蕴含的人类最崇高的感情——博爱所感动,无不流下滚烫的泪水。

自从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的那天起,人类就和苦难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充满灾难和痛苦的漫漫人生长途中,人类凭藉着发自心灵的爱,在相互关照和救助中,战胜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孤独与隔膜,消除了潜在的深层上的生存危机,使无数孤寂的灵魂走进天堂般的精神家园,实现了人类命运的一次次超越。

孤独的心灵是自己的地狱,博爱的心灵是自己也是他人的天堂。文森特·梵高的心灵是孤独的,他的生命中没有爱,他在心灵的沙漠中只坚持了37个年头,最后,孤独地走进现实的金黄麦田,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尼采一生用他瘦削的身体,背负着孤独的十字架,踽踽独行在茫茫荒原。他心中没有爱,有的只是恨。“去女人那里吗?带上你的鞭子。”他恨亲人、恨朋友、恨邻居,恨所有和他同时代的人,他疯狂地用仇恨的鞭子把生命的盛宴打得一片狼藉。他被关进了疯人院,最终死在那两扇紧闭的铁门里。卢梭曾是一个懒懒散散,没有意志力,没有进取心,看不到明天,满足于平庸,心灵孤独的人。当他结识了华伦夫人之后,才彻底改变了自己。在华伦夫人真挚的爱情滋育下,心灵的沙漠化作了绿洲。他不再是一个只喜欢无端遐想的孤独的散步者,而成为挚爱自然和人类、徜徉于人类精神乐园的时代巨人。贝多芬孤寂一生,男女之爱,天伦之爱,友朋之爱,都不曾降临他的生命。可他并不孤独,他海洋般的心灵中,满怀着对苍生的怜悯、对人类的挚爱。他把这种最博大的爱,化作《春天》,化作《月光》,化作一首首交响乐,充溢在天地之间,让世世代代的人们和他一起在音乐中走进精神的殿堂。

亚里士多德说:“喜欢孤独的人不是神祗,就是野兽。”我们不是神祗,也不是野兽,我们是人,我们拒绝孤独,我们接受并奉献博大的爱。心存一颗爱心,爱我们的亲人、邻居、朋友和整个的人类。

博爱,是人类生命的盛宴,在这圣宴的滋育下,人类才能获得战胜一切的伟力;没有这圣宴的滋育,人类的心灵将化作一片死寂的沙漠。生命中失去了博爱的圣宴,那是人类的悲哀。

天堂之门和地狱之门同时洞开着。

生命的距离

泰山北麓的灵岩寺与天台国清寺、南京栖霞寺、江陵玉泉寺同称天下寺院“四绝”,并享“四绝”之首盛名。故有“游泰山而不至灵岩不成游”之说。

此说毫不虚妄。我曾三游灵岩寺,寺内每一处景致都非常美丽。这里自然风光秀丽旖旎:峰峦奇伟,柏檀葱郁,各种树木多达两万多株。树林荫翳,泉水淙淙,蝉鸣鸟啭,其境甚是幽雅。人文景观比比皆是:金刚殿、大雄宝殿、天王殿、千佛殿、御笔崖、辟支塔等建筑,既各领**,又和谐统一。每一处景点,都仿佛一块磁石,紧紧地吸住你的目光,让人久久不肯离去。由2000个能工巧匠耗时3年才建成的9层高的辟支佛塔,历经千年风雨仍岿然屹立。大雄宝殿内40尊宋代泥塑罗汉像巧夺天工,有授课的老者,有年轻的僧侣。或沉思,或怒目,或聆听,或耳语,栩栩如生,呼之欲动,堪称“中华绝塑”。如果你再听一听关于朗公的传说,你就会更加感到这里确是灵山圣地。

然而,最能打动我、给我以生命启悟的却是灵岩墓塔。

由十王殿西行百余米,即到墓塔林。这里埋藏着自唐代以来灵岩寺历代高僧,现存墓塔167座。每座墓塔造型各异,代表着不同的内涵。钟型墓说明死者是早晨去世的,鼓型墓说明是晚上去世的,取“晨钟暮鼓”之意。还有一种方型墓,像是一个“日”字,则说明是白天去世的。墓塔底座多有浮雕,有兽头、武士,有乐伎、飞天等,形象无不生动逼真。我徘徊在塔林中,每一座墓塔,都强化着我生命的意识,启迪着我关于生与死的感悟。当我走到塔林上方那座最大的墓塔面前时,我的心灵猛然间被震撼了!

这墓塔是为该寺第一位住持、李世民的堂叔修造的。此墓规模宏大,造型新颖,寓意深邃。墓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对石门,东门有一人正推门而入,而西门一人正提着灯笼向外走。刚才你还在侧目送他推门而人,来到人间世界,当转到西侧时,他已经提着长明灯向西天极乐世界走去了。这是释家对生命的禅悟。这是对世人的警示。它告诉人们,人由生到死,并非遥遥无期。其实,人的一生不过只有几步之遥。

人生百年,如白马之过隙,真可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今天还一头乌云,转眼间,云鬓已改,满头银霜。苍天不老,江河长流,人生与之无法比拟。人生苦短。然而,正因其短,才愈显其宝贵。古人云:“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正道出了生命的价值。

今年夏天,我又来到灵岩寺,不为寻幽探胜,只为再一次量一量从“东门”到“西门”这生命的距离到底有几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