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小说最从2001年开始写作的,当时我从宜昌三峡电视台台长的职位退居二线,便决定以网上写作的方式继续工作,除了给人民网撰写时评外,也尝试在榕树下写写小说。这些小说后来又几经修改发在强国博客里,直到2012年总编为一部,寻求出版,如今终于付梓。
我在职时不是专事文艺创作的作家,70年代初参加工作即在宜昌地委宣传部搞了17年新闻宣传工作,80年代末调到电视台担任了十年总编辑和台长。但其间我一直业余从事文艺理论研究,在报纸杂志上发表了不少文艺评论文章,也写过一些散文、诗歌和小说。2000年退居二线和退休后,我才专事写作。十五年来,我在网络和报纸杂志上发表了大量时评、文化评论和文史随笔,所著长篇历史小说《巴山旧事》荣获湖北省网络文学大赛一等奖并参评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于是被认证为作家和文化学者。这部《人迹——神农架秘闻录》实际上是我的中短篇小说集。
这部小说讲述的故事,包含着我自己在文革和90年代社会生活的经历、观察、思考。我是1966届高中生,毕业后在校参加**,后回乡务农三年,1972年才调到城里工作,所以我对那个时代的知青遭遇深有体会。整个90年代我一直从事电视新闻工作,那是我自己人生事业的顶峰十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最热闹的十年,所事所见所闻,都很值得回忆和思考。于是我决定出版这部小说,纪念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年华,也缅怀那个时代。
我在文学创作上之所以能有这点成果,是因为我从小就热爱文学。而这爱好的形成,起先是受了我父亲的影响。要说,我父亲也并非文化人,而是一位只读过小学的基层干部。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地道的农民,高祖曹世洪讨米要饭,曾祖曹德仲佃地耕种、渐成家业,祖父曹大仁在鄂西古盐道上当挑夫,27岁就被清共的地主武装杀害了,父亲曹起森解放后才参加工作,历任乡镇和县局干部。但是我父亲却一直喜欢读《红楼梦》。我幼年时就经常看见他坐在火塘边看这部书,他告诉我这是我们曹家人写的,于是我就由好奇而爱看《红楼梦》,渐渐爱好了文学。如今父亲去世已经26年了,我谨在这部书的后记里写上这些话,表达我对他的沉痛哀悼和永久纪念。
作者 201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