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跡

§後記

字體:16+-

這部小說最從2001年開始寫作的,當時我從宜昌三峽電視台台長的職位退居二線,便決定以網上寫作的方式繼續工作,除了給人民網撰寫時評外,也嚐試在榕樹下寫寫小說。這些小說後來又幾經修改發在強國博客裏,直到2012年總編為一部,尋求出版,如今終於付梓。

我在職時不是專事文藝創作的作家,70年代初參加工作即在宜昌地委宣傳部搞了17年新聞宣傳工作,80年代末調到電視台擔任了十年總編輯和台長。但其間我一直業餘從事文藝理論研究,在報紙雜誌上發表了不少文藝評論文章,也寫過一些散文、詩歌和小說。2000年退居二線和退休後,我才專事寫作。十五年來,我在網絡和報紙雜誌上發表了大量時評、文化評論和文史隨筆,所著長篇曆史小說《巴山舊事》榮獲湖北省網絡文學大賽一等獎並參評第八屆茅盾文學獎,於是被認證為作家和文化學者。這部《人跡——神農架秘聞錄》實際上是我的中短篇小說集。

這部小說講述的故事,包含著我自己在文革和90年代社會生活的經曆、觀察、思考。我是1966屆高中生,畢業後在校參加**,後回鄉務農三年,1972年才調到城裏工作,所以我對那個時代的知青遭遇深有體會。整個90年代我一直從事電視新聞工作,那是我自己人生事業的頂峰十年,也是中國改革開放最熱鬧的十年,所事所見所聞,都很值得回憶和思考。於是我決定出版這部小說,紀念我們這一代人的青春年華,也緬懷那個時代。

我在文學創作上之所以能有這點成果,是因為我從小就熱愛文學。而這愛好的形成,起先是受了我父親的影響。要說,我父親也並非文化人,而是一位隻讀過小學的基層幹部。我們家祖祖輩輩都是地道的農民,高祖曹世洪討米要飯,曾祖曹德仲佃地耕種、漸成家業,祖父曹大仁在鄂西古鹽道上當挑夫,27歲就被清共的地主武裝殺害了,父親曹起森解放後才參加工作,曆任鄉鎮和縣局幹部。但是我父親卻一直喜歡讀《紅樓夢》。我幼年時就經常看見他坐在火塘邊看這部書,他告訴我這是我們曹家人寫的,於是我就由好奇而愛看《紅樓夢》,漸漸愛好了文學。如今父親去世已經26年了,我謹在這部書的後記裏寫上這些話,表達我對他的沉痛哀悼和永久紀念。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