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辮子

半拉西瓜

字體:16+-

搬把小竹椅,坐在書房外,迎著溫煦的秋陽,正愜意,村友小甘過來招呼我,關切地建議:“您也活動活動!”我告訴他自己正在活動中,他不解,我就請他坐在一旁小馬紮上,給他解釋起來:活動分兩種,一種是肢體的活動,一種是精神的活動,兩者都不可偏廢。如今還沒退休的人,可以說是每天都在勞動,勞動是最有價值的活動,我們一般都將勞動分為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但在這個意義上的勞動,基本上都是些技能的操練,腦力勞動者在專業性工作裏,往往也隻是知識和技術層麵的發揮。換句話說,就是從深刻的意義上分,勞動或者說活動分兩種,一種是謀生的,一種是養靈的,我現在退休了,待遇不錯,不必再為謀生而勞動,卻每天都不能休止養靈的活動。

小甘笑,說您這篇話兒跟繞口令似的!別的我也沒聽明白,不過我覺著您這麽著勤用腦子,預防老年癡呆症的效果肯定好!

我也笑,確實我把一個原本樸素的真理表達得太花哨了。我跟小甘聊起那天在電視上看到的一個紀實節目,講的是北京安貞醫院的大夫們,把一位從臨床醫學標準上可以界定為死亡的患者,經過三個小時的持續努力,奇跡般地搶救了回來。那位四十五歲的北京市民突發心肌梗死,在救治過程裏又添上肺部的問題,心、肺兩衰,以至在心電監測器上出現一條直線,給他注射了溶解血管栓塞的藥物以後,幾位男女大夫就接力般地輪流給他進行物理性按壓,試圖讓他的心髒恢複自泵能力,半小時、四十分鍾、一小時、兩小時……全然看不到希望,而且,在那種情況下,即使有所恢複,也很可能造成植物人的結果。事後采訪大夫的記者問他們:為什麽在已經大大超過法定死亡標準的情況下,你們還要那麽固執地嚐試將患者從死神中搶回來?幾位大夫回答的措辭不同,但意思是一樣的,就是他們想到患者還那麽年輕,是家庭的頂梁柱,從珍惜一個生命的角度,以及關愛一個家庭的角度,隻要還有哪怕是遊絲般的希望,他們就絕對不能放棄。顯然,有一種崇高的、超越醫學業績與其他世俗功利的力量,在支撐和鼓勵這些大夫,最後,奇跡果然來臨,那位死亡三個小時的男子心髒恢複了搏動,經搭橋手術後,第二天睜開了眼睛,恢複了知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