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国被杀了一万次

第一百一十四章   生活来源

字体:16+-

“离开之人都在工地上干了一段时间,多少存了点余粮。再说旱情结束,地里总能长出些瓜果蔬菜,熬一熬也能撑过去吧。”田丰道。

现在土地仍然是最重要的资产,也是主要的生活来源,老百姓并没有靠打工就能活着的意识。

“金洛官道修建进度如何?”秦川问道。

“长安以西,路基已经铺设到了陈仓;长安以东,铺设到了新丰;京汉官道方面,路基已经快要到达秦岭。

只是水泥太少,三个方向完成的路面铺设,加起来也不到五十里。”田丰道。

“杜氏的水泥生产这么慢吗?”秦川蹙眉道。

“营建‘水泥厂’倒是很快,只要有人,寻一块有‘石灰岩’的山地,几天时间就能挖出数十口窑。问题在于石炭供应不上,比起石灰岩来,有石炭的地方少了许多。”田丰道。

秦川记得关中的煤矿是相当多的。

即使考虑到交通不便,不算现在还属于并州的陕北巨型煤矿,仅仅在咸阳、铜川、渭南等地,直到二十一世纪,都还有近百处煤矿仍在生产。

他努力思考着这些地名现在的称呼,一边说道:“朝中官员众多,干实事的却没几个。兴远,你帮我想想,这国家的矿产资源该谁管理?”

“周时有大司徒,掌管国土堪舆,其下设‘卝人’,领士、府、胥、徒等,掌金玉锡石之地;秦和本朝则以铁官、铜官管理矿藏和冶炼,太仆之下和各郡县均有设置。”

“现在战乱频发,均输不便,太仆所领铜铁官,仅来往于考工和冶所;郡县铜铁官形同虚设,豪强大户封锢山泽,私采私炼,铜铁矿藏多被他们霸占。”

田丰说道。

秦川听得有些头大,不过还是大致搞明白了:现在的矿产资源管理,就是一团乱麻,并且国家机构几乎没有任何作用。

“云飞,你记一下:路赈司设立矿产资源部,负责全国的金、银、铁、铜、煤等所有矿藏的的勘探、记录和管理,所有铁官、铜官,即日起统一归属于矿产资源部下辖。”

“再从考工室、冶户、将作大匠的属吏乃至民间之中,选拔具有探矿、开采、堪舆绘图等特长的人才,调入矿产资源部。

以长安为起点,清点、探查各地矿藏,并制舆图记录造册,建立档案——注意,这些矿藏包括煤矿。”

秦川缓缓说道。

这是“煤”这个词语首次出现在官方记载中,从此以后,石炭就正式采用了“煤”这个名称。

秦川没有时间去整理此时混乱的官僚机构,干脆便利用自己开府的特权,直接建立一个新的部门。

如果要找法理依据,不管金属还是煤矿,也都是筑路的必须之物。既然朝廷不能提供,那秦川自行组织人手勘探开采,也算是有一个说法。

等朱展记录完毕,田丰问道:“主公,请问你打算让何人主持这个‘矿产资源部’?”

“这个……”秦川沉吟了起来。

他在脑海中梳理自己和朝廷的人员,却发现一时间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部长”。

此时的官吏九成九都是以经学入仕,具有实用技能的人才,既难以被发现,也难以被重用。

即使偶尔出现一个对实用技术感兴趣的读书人,也只是如同昙花一现,无法建立系统的传承,就被经史子集迅速淹没。

“主公,这个‘矿产资源部’是否需要进行大量的堪舆绘图?”田丰见秦川为难,便一面思索一面问道。

“没错。”

“这样的话,我倒是可以为主公推荐一个人选。”田丰道。

“哦?兴远,请讲。”

没想到一向少与外人结交的田丰,居然也有向自己推荐人才的时候,这倒是有些出乎秦川的预料。

“前些日子,你不是派了人去往子午谷,进行京汉官道的勘测和规划吗?

其中有一名左校令裴谊,乃闻喜裴氏子弟,家学中精研《禹贡》,所作舆图有分率、道里、高下,一目了然。”

“而且裴谊细致勤勉,为人谦恭,在子午谷勘测中,数次提出计谋,让众人加快了进度,避开了危险,得以顺利完成。我感觉,主公需要的应该就是他这样的人。”

田丰道。

“哈哈,兴远,我还是第一次见到你这样夸奖一个人,看来这个裴谊,确实有几分才能。行,那便依你所言,让裴谊来主持矿产资源部,给他……给他秩一千石。”秦川当场拍板道。

之后田丰又向秦川报告了“学校”的情况:“目前已建立了三所学校。其中一所位于龙首原,距离太学约有两里。

另一所位于槐里,皇甫健捐了三十亩地给我;还有一所没有固定场所,设立在‘金洛官道总指挥部’大营,会随着营地一同迁移。”

皇甫健?看来他嘴上说不要,暗地里还是忍不住在观望“学校”的虚实。

“教师都是哪来的?”秦川问道。

“我让沙小宇在雅苑里挑了十几个人,他们都学完了《汉语》和《算数》,也能应付当前的教学。”田丰道。

“很好,你以后还要留意这些教师和学生中的优秀者,我们很快就需要建立进阶的学校,用于教授《历史》、《常识》,以及能找到老师的其他课程。

到时候,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会有很大的缺口。”

秦川道。

“我会留意的。”田丰点头道。

接下来,秦川翻阅着求见的名帖,命人把樊稠带进来。

“太傅,属下幸不辱命,于九月击退了冯翊羌乱。”樊稠向秦川躬身行礼道,不过语气里掩饰不住一丝邀功的得意之情。

“击退?行吧。跟我说说胡轸是怎么回事?”秦川继续翻阅着名单,一边向樊稠问道。

此前樊稠曾派信使回来报告了胡轸的死讯,当时秦川正忙着出征汉中的事,也来不及详细了解。

“胡将领先是高烧不退,然后精神恍惚,说了几天的胡话,最终没熬过来。他病逝以后,我只得担起重任,领着兵马与羌贼周旋。”樊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