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国被杀了一万次

第一百一十五章  调拨粮草

字体:16+-

“好,你和部属此次平定羌乱的功劳,等待核准后,会与马超一起封赏。”秦川点头道。

“属下先谢过太傅。”

“你先下去吧。”

打发走了樊稠,秦川第三个接见了段煨派出的使者。

“……就是这样,韩遂部被我军击败,逃往了陇右。段将领想要追击,但军中粮草不多,加上还有一万多俘虏,因此命卑职回来请粮。”段煨军使者道。

“粮食马上就会有的。”秦川沉吟道:“与韩遂作战,你军损失如何?”

“韩遂军虽裹挟了五万余人,看起来声势浩大,但其中起码有四万饥民。我们即便不打他们,每天也都有人饿死。

加之军纪败坏,委实不堪一击,我部并无多少战损。”使者面露一丝不屑之色,说道。

“嗯,既然如此,正该乘胜追击,一鼓作气将韩遂彻底铲除,以绝陇右之匪患。

你回去后告诉段煨,我会尽快给他调拨粮草,让他把手中俘虏留给朱樘,用于筑路或开矿。”秦川命令道。

紧接着秦川又召见了陈纪,听取了朝中例行公事的报告。

快速略过了星象异常,城门损毁之类封建迷信的无聊琐事,秦川注意到了朝中大员逝世的消息。

“马日磾去世了?”

“是的,百官拟推举淳于嘉为太尉。”陈纪道。

“行吧。”秦川不置可否地点了点头。

反正这些三公九卿也很少干什么正事,只要不扯秦川的后腿,秦川也不在意他们的来回轮换。

之后陈纪又汇报了一些低级、中级官员的变动和任免,这些都要经过秦川的同意,才能正式实施。

基本上秦川都选择了同意,不过一个被推荐为大行令丞的名字,却引起了他的注意。

“杨修?”

杨修是世族时代的佼佼者,是世族以家学能培养出来的顶级人才。

他的学识在当前来说,算得上是十分渊博。

能掌握许多经学典籍,证明了他具有较高的智商。

能把这些知识融会贯通,也说明他可以进行比较复杂的逻辑思维。

能写出优美的赋颂碑赞、诗辞表记等应用文和文学作品,代表他有很强的表达能力。

通过这些指标选拔出来的人才,在封建王朝已经够用了。毕竟这些能力并不是轻易就能拥有的,不仅需要天赋,还需要长期系统的学习。

比起没有受过教育,又或者天赋奇差的人,无疑象杨修这样能够证明自己智商的,更适合作为管理者。

不过对于秦川来说,杨修这类人才,作用并不大。

于是他很快便把杨修的事抛诸脑后,开始接见下一个官员。

“恭喜秦太傅凯旋而归。”一见面,种拂就送上了祝贺。3

“谢种公吉言,不过现在说凯旋还有点早。种公,请入座。”秦川道。

在太子少傅的“办公室”里,设置了许多胡凳。

种拂在胡凳上坐下,看起来不太习惯,略显别扭。

到了他这个年纪的名宿,早就适应了跪坐的全套礼仪;如果需要放松,他们在家里会坐在胡**。

“秦太傅,你不是已经收复了汉中吗?怎么会说凯旋还早?”种拂问道。

“汉中之行十分顺利,超过了我的预期。我便决定一鼓作气再平定益州,所以这次出征还未完结,战功也未上报。”秦川解释道。

“原来如此,秦太傅当机立断,雷厉风行,不愧是年轻有为,气势如虹。”种拂夸赞道。

“过奖了。”

“老夫此来,是有三件事与太傅商议。这些事之前百官也有过讨论,但仍需太傅定夺。”种拂缓缓说道。

“种公请讲。”秦川点头道。

“首先是这个……百官的俸禄俸,朝中俸禄已经有几个月没发了,众官托老夫问问秦太傅,能不能帮着想想办法?”种拂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

这是赖上我了?

秦川有些无奈,不过他也没有现在就抛弃这些“累赘”的打算。

在原历史中,李傕、郭汜等人,对这些“只知道吃饭”的皇帝和百官,确实曾视作累赘。不仅常常让他们饿肚子。

最后还答应了让皇帝和百官离开——虽然之后又反悔了一下,但仍然有些放任自流的态度,遇到一点阻拦,就彻底放弃了这群人。

在乱世之中,要养活这些人,还要给他们发放大笔的俸禄,对局限于时代的军阀来说,确实是个两难的选择。

有这些钱粮,多养几个士卒不好吗?

就算知道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可诸侯又有几个听话的?最后还不是要靠军队说话。

袁绍的格局就小了点,虽然他是不想受到约束,并且主要是因为想自己称帝,但一直到死,他不也没勇气跨出这一步吗?

所以经济上的考虑,肯定也是他不愿意接纳献帝的原因之一。

即便是曹槽,也是在其内部经过了争议,最后荀彧和丁冲等人说服了曹槽,才决定了收留献帝。

而当时白波军和张扬明明已经拿到一手好牌,最后却主动放弃,也正是因为军阀的局限性,让他们认为养活一个朝廷的性价比太低。

当然,就算他们不放弃献帝和朝廷,也未必能争霸天下就是了。

秦川肯定不会只想做一个军阀的,不管出于哪方面的考虑,有朝廷在手,对他都是极为有利的事情。

“俸禄之事,我会想办法帮各位解决的。不过你也知道,关中刚刚经历了大灾,我们手中的郡县也仅有司隶一地……甚至连司隶都不完整,河东与河内,都不在我们手中。”

秦川先做出了承诺,然后道:“因此积欠的俸禄,暂且不补发。稍后我会安排些粮食,送入太仓,准备为各位发放本月的粮俸。”

按照汉代的官制,正常情况下,官员俸禄是一半发粮,另一半折算成钱。

“我知道。毕竟为了赈灾,司徒赵温、大司农韩融等人也都曾捐尽家财,其他官员也有不少都捐了钱粮。”

种拂道:“不过捐输归捐输,老夫还是得替百官问问,那钱俸太傅打算怎么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