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国被杀了一万次

第一百一十九章  痛哭流涕

字体:16+-

次日,秦川怒气冲冲地叫来罗国栋:“你们太大胆了!万一来的是刺客呢?”

“主公,我知错了,请主公责罚。”罗国栋“噗通”就跪在了地上。

“来人,把罗国栋拖出去……”

话音未落,董千秋也抱着孩子,“噗通”一下跪在了秦川的面前。

“……封建余毒,封建余毒,唉。”秦川摇头长叹。

最终罗国栋还是挨了二十军棍,不过他在痛哭流涕的间隙,悄悄向董千秋露出了一个胜利的笑容。

他十分了解秦川,虽然董千秋急切之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只能让自己最貌美的一位丫鬟“偷袭”秦川,但秦川肯定会负责的。

果然,随后秦川在狠狠批评了董千秋一顿后,就吩咐请媒婆执行礼仪,将丫鬟纳为小妾,并不会因为对方只是婢女,就行苟且之事。

在有了多达十位的乳母之后,秦好终于能“吃饱饭”了,也不再动辄哭闹,常常露出可爱笑脸。

唯一的遗憾,可能是因为摄入过多,消化过快,非常爱撒尿。

即使有尿布包裹,也常常弄得秦川一身,以至于董千秋强烈要求:大丈夫岂能天天抱孩子?赶紧出去奋斗吧。

于是秦川决定去巡视金洛官道。

恰好此时,卫隅登门求见。

“走吧,我们边走边说。”秦川点头道。

他命罗国栋等亲卫骑上马,带着一行人往厨城门而去,

“我是来向秦太傅表示谢意的。多亏了太傅帮我搞到的药材,让我救活了不少人。”卫隅拱手道。

“这都是小事。”秦川道。

卫隅忽然沉默了起来,只是紧跟着秦川前进,但秦川行走极快,他不得不小跑了起来。

“卫先生还有什么事吗?”秦川问道。

卫隅支吾良久,才扭扭捏捏地说道:“那个,秦太傅,你的‘火药’做的怎么样了?”

“我也不太清楚,毕竟我才刚回来没两天,要不你跟我一起去看看?”秦川大大方方地道。

“那,好吧。”卫隅道。

怎么这些人,献帝和卫隅,都只会用表达谢意来接近自己?

就找不到别的借口了吗?

秦川也很是无奈。

当初决定研发火药时,秦川便就近安排了场所,位于“西三段”——也就是接近茂陵的渭水北岸,一处远离民居的小山脚下。

既然卫隅想要参观研发进度,秦川也就正好顺便去看看。

现场还残留着火烧的痕迹。

明显是新搭建的草棚,旁边有些焦黑的木桩。

“主公,一共发生了三次火灾……我们干这事,是不是有伤天和啊?”从“工业协会”调来,负责火药研发的中年男子,忐忑不安地说道。

“别瞎说,这跟老天没半毛钱关系。”秦川道。

“我有祈禳之法,可以避免天罚。”卫隅热心地说道。

“卫先生有兴趣跟我一起搞这个?”秦川问道。

“看在你这次天灾活人无数的份上,我可以帮你。不过我自己早就会了‘伏火秘法’,倒不是觊觎你的方子。”卫隅道。

“呵呵,我懂。那卫先生就帮我主持这里?”秦川一笑道。

“最近我刚好没事。”卫隅连连点头。

“我要的可不是你那种只能‘嗤’一下的火药,按照我的要求,用木炭、硝和硫磺配制出合适的比例,是可以开山裂石的。”秦川提醒道。

“木炭?不是要用桃核炭吗?”卫隅迅速进入了角色,指出了秦川的错误。

“哪来那么多桃核?优良干燥的木炭即可。当然,你也可以试试不同木材的木炭,或许结构稍有不同,威力也会不一样呢?”

“结构?不同?”卫隅思索起来。

“还有可能,硝和硫磺的纯度也会影响成品。总之,多多试验吧,不能开山裂石的火药,都是不合格的。”秦川道。

把卫隅丢在了火药试验场,秦川带着侍卫沿金洛官道继续前进。

卫隅有制作火药的经验,或许能缩短出成果的时间。

出了长安三十余里,路面就没有铺设水泥了。

不过田丰并未停下,他迁移了“总指挥部”,一路向着凉州继续铺设路基。

秦川脚程极快,虽然在火药工场耽搁了一会儿,到天黑的时候,还是在加速赶路的情况下,赶到了郿坞。

只是罗国栋一行累的不轻。

尤其是罗国栋,屁股上的伤还未好,这一路骑马简直乐死了。抵达郿坞时,只能趴在马背上,裤子都被鲜血浸透了,是几名亲卫抬着下马的。

“明日你就不要跟随了,就留在郿坞养伤。”

看在罗国栋咬牙坚持了两百里,没有开口求饶的份上,秦川总算动了恻隐之心,决定放过他。

“谢主公恩典。”昏昏沉沉的罗国栋,还不忘开口谢恩。

郿坞里的粮食和财富早已搬空,因此秦川只在这里留了一屯士卒守卫,由董旻的长子董琅统率。

秦川到来以后,董琅率全族出来迎接,毕恭毕敬。

虽然说起来,他还是秦川的叔辈。

继承了董卓郿县侯爵位的男孩,刚满三岁,董卓给他起名叫“董瑱”,也随生母一起与秦川见了面。

“老太君身体还好吧?”秦川没看见董千秋的祖奶奶,问道。

“挺好的……”董琅刚说完这句,忽然醒悟,又道:“就是这几天起不了床。”

“呵呵。”

秦川哪里还不清楚,这是老太太不想见自己而已。

也好,免得尴尬。

秦川也不揭穿,只让人准备饭食草料,并抽空问起董家近况。

“正好教秦将领得知,封地里逃了许多农夫和徒附,灾情结束也没回来,秦将领可不可以帮我们想想办法?”董琅愁眉苦脸道。

董琅既无领兵之能,也无治事之才,可以说就是来董家凑数的。

管理一个坞堡就让他焦头烂额了,何况是董卓的食邑?

董卓的郿县侯,可是实封的一万户。

秦川的雅苑示范新村,也不过才一千多户而已。

当然,董卓的这一万户,其实大多数只是具有“收税权”,并不代表都是董卓拥有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