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隨秦川辦事時,他不止一次聽到過這個名詞,好象是大豆榨油後留下的殘渣。
這東西也能食用嗎?
“秦少傅說豆粕‘營養價值’極高,和糧食同煮能節省很多。不然僅靠這十來萬石糧,這二十三萬饑民,很快就會耗盡。”宋昰道。
“二十三萬饑民?你們已經有確切數目了嗎?”朱展更加好奇。
“我們就是幫秦少傅幹這事的,每日統計饑民數量,並抄錄名冊,按冊發糧。”宋昰道。
“就你們這十幾個人?”朱展露出不可置信的神色:“這才幾天時間,你們這點人就搞清楚了饑民數量?”
“此事並沒有那麽難。秦少傅要求饑民用‘十戶互保’之法,必須入保才可領食。所以饑民們自己就急的不行,各自湊成十戶一保,尋了帶頭之人主事,我們一次就可登記近百人。”
“何況還有皇甫家的家臣管事,以及他們之前從饑民中選拔的老成之人,幫著幹這件事的,也有好幾百人。
隻是每日都有新的饑民前來,粥棚已設了二十多座,都還有些不夠,這人數清點造冊也做不到那麽仔細。”
宋昰解釋道。
“十戶互保?”
朱展沉吟著,這定是秦少傅搞的新花樣了。
雖然不知具體是如何實施的,但顧名思義,也能大致猜測到一二,看起來似乎具有迅速將饑民組織起來的功效。
“但這樣的話,你們如何判斷這些互保之人身份的真偽?”朱展發現了這個方法的缺點。
宋昰道:“無需辨別真偽,隻要參加了“十戶互保”,哪怕是假名,秦少傅也不追究。但以後領粥,都得用參保的這個身份。”
這樣做的話,倒是能解釋得通了。
在沒有地方官吏和宗族的幫助下,也沒有籍冊和族譜,如何甄別確定百姓的身份就是個難題,而秦少傅直接繞開了這個關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