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堡里被围困的贵族们身着华服,手持金杯,围着腓力五世勉强说着连自己都不相信的话。
腓力五世无法摆脱被困在最后城堡中的命运,只能强颜欢笑,忍受着心中想象出来的无休止嘲笑与侮辱。
此时,大厅的门口突然传来了激烈的敲门声。守卫们紧张地交换了眼神,贵族们的谈笑声也戛然而止。一个守卫急忙前去开门,只见一个信使满身尘土,急匆匆地跑了进来。
“汉尼拔大军已经突破了罗马帝国的防线,正向马其顿王国的领土靠近!”
信使气喘吁吁地喊道。贵族们不知道是高兴还是惊慌失措,场面一度失控。腓力五世眼中闪过一丝希望的光芒,他紧握着信使的手,激动地问道:
“汉尼拔的大军真的会来吗?”
赵扶苏采用的是围三缺一的围城方式,所以城内外的交通一直是通畅的。腓力五世完全可以出逃。但腓力五世已经无处可逃,最坚固的堡垒就是当前的最后城堡。
迦太基汉尼拔的信使也因此能顺利进入腓力五世最后的城堡,通报了最新战况。
赵扶苏决定继续围困腓力五世,但减缓攻城力度,使用仅有的一台投石机,不紧不慢地发射黑火药炸弹。同时等待迦太基汉尼拔的援军到来。
赵扶苏甚至下令将海军楼船驶离亚得里亚海,让汉尼拔的大军有机会驰援被包围的腓力五世。
仿佛在响应腓力五世的祈求,城外突然扬起一阵尘土。汉尼拔的援军到达了。他们的人数并不多,只是汉尼拔大军的先锋,但他们的出现犹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了一块巨石,引起了连锁反应。
原本已经疲惫不堪的腓力五世城堡守卫士兵突然得到了新的力量,他们重拾信心,在城堡城墙根处集结,准备迎接来自异族大军更为猛烈的攻击。
腓力五世守城的士兵已经发现躲避异族投石机的绝佳地点,就是在城墙根下,这里投石机抛进来的魔法炸弹轰击不到,基本不会遭受伤亡。而躲藏在城墙根下,还能随时增援城墙上的守军。
只要接到异族大军登城攻城的信号,城墙根下潜藏着的守军就能第一时间登上城墙。只是异族大军迟迟不动,腓力五世城堡内的守军天天就呆在城墙根下聊天打屁。
赵扶苏的海军楼船海军撤走不久,迦太基的汉尼拔大军就陆陆续续朝着亚平宁半岛中部进发,准备与弟弟哈斯德鲁巴率领的大军汇合。
哈斯德鲁巴率领一支3万人组成的大军从西班牙出发,为了绕过塔拉戈纳,他沿着西班牙内陆绕了个大圈然后沿着汉尼拔走过的阿尔卑斯山路线进入意大利。
在哈斯德鲁巴行军路途中,凯尔特人已经习惯了有一支从西班牙经过此地的部队,而且哈斯德鲁巴有的是黄金,当他拿黄金开道,凯尔特人不仅没有阻拦他反而有不少人加入了他的军队。
就这样,哈斯德鲁巴顺利地翻过阿尔卑斯山,出现在波河一带。
伊特鲁里亚与翁布里亚地区的反罗马势力开始行动,他们组成志愿军开始积极响应哈斯德鲁巴,而且波河一带的凯尔特人也开始加入其军队,整个意大利北部形势变得岌岌可危。
哈斯德鲁巴的大军人数增加到五万人。
在意大利南部,收到弟弟消息的汉尼拔自卡拉布里亚集结军队,然后朝着阿普利亚方向进发。汉尼拔在哈斯德鲁巴进入意大利前就已经收到了他的来信,兄弟俩已经约好了会合地点。
但汉尼拔一方面不想让罗马人知道他的计划,另一方面他没有想到弟弟会来得这么快,因此他一路上行动缓慢,就是估摸着怎么也得给兄弟留点时间。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罗马城已经全民皆兵,那些本不需要服兵役的公民都被迫加入军队,并且为了应对意大利北部局势,罗马人还从维努西亚调来一支4万人组成的大军开赴伊特鲁里亚地区。
当汉尼拔抵达阿普利亚时,遭遇了将军尼禄的阻击。双方打了个平手,但汉尼拔很快甩掉尼禄,他企图穿过阿普利亚地区北上。
为了迷惑罗马人,汉尼拔先是去了维努西亚(维努西亚的四万罗马军已经北调),接着他又捅到了卡努西乌姆。
此时,尼禄先生充分发挥“马塞纳斯精神”,汉尼拔到哪里,尼禄先生就如同橡皮糖一样粘到哪里,而且完全不惧跟他打野战。
汉尼拔一边**走位,一边在等待二弟的进一步消息,然而事实上,哈斯德鲁巴的确给他发出了信件,但这封信却在半路上被罗马人截获了。
哈斯德鲁巴在派遣信使的时候留了一个心眼,派出了两拨人,确保有信使将信件送到汉尼拔手上。
信件有一封被尼禄截获。通过信件尼禄得知,哈斯德鲁巴打算沿着亚德里亚海岸行军,然后在法诺翻越亚平宁山前往纳尼亚,他打算与汉尼拔在那里汇合。
获取这份情报的尼禄仰天长叹:
“天不灭我!”
尼禄曾经在西班牙遭遇过哈斯德鲁巴,而且当初还被戏耍过,尼禄不仅丢了人,还丢了官(西班牙军团指挥权),结果被元老院灰溜溜召回国内。
尼禄是罗马大名鼎鼎的克劳狄乌斯家出品的男人,这家男人的特点是人高马大,事业心、进取心极强。
而且尼禄还在“意大利之剑”马塞纳斯手下混过,是当时罗马公认唯一能继承老马衣钵的进攻型将领。
这会儿整个意大利陷入危机,国仇家恨搅在一起,以尼禄的性格,正是公仇私仇一起报的时候,于是,面对近在咫尺的汉尼拔,尼禄准备进行军事冒险,一举干掉哈斯德鲁巴。
哈斯德鲁巴这次派出信使的谨慎精神救了他们兄弟两人。另外一封信及时送到了汉尼拔手上。汉尼拔获知自己兄弟一共派出来两批信使,而只收到一封信件,另外一封信肯定落入尼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