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檔案秘聞(全五冊)

製度與事件(3)(1)

字體:16+-

二、修史製度與方法

(1)體例原則及製度。中國古代史籍體裁、體例多樣,自司馬遷著《史記》,創立紀傳體,紀傳體漸漸在史學界取得主流地位,並被封建統治者視為國史或正史的體例。清代國史館所修國史,沿用了傳統的修史體例,分為本紀、傳、誌、表四種。

本紀。是按年月次序編寫的帝王簡史,以記載帝王的言行政績為中心,兼記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重大事件。清朝定製,國史館要為每位皇帝修本紀。從乾隆元年起,國史館先纂修了太祖、太宗、世祖、聖祖、世宗五朝本紀,以後均為後任皇帝為前位皇帝修本紀。到光緒朝修穆宗毅皇帝本紀,國史館共修了九朝皇帝本紀。記述範圍包括皇帝登基、祭祀、朝賀、筵宴、謁陵、巡幸、行圍等。本紀修成後,謄繕滿漢文各兩份,裝潢成帙,分藏於乾清宮和皇史宬。

傳。“傳以記人物”,是曆朝國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清國史館所修各類人物傳有:大臣傳、忠義傳、儒林傳、文苑傳、循吏傳、孝友傳、列女傳、七司傳、四裔傳、貳臣傳、逆臣傳、宗室王公傳、蒙古王公傳、昭忠祠傳等十幾種。其中,大臣傳所占比例最高。清製,大臣列傳“每屆十年複輯一次”。凡文職官員,京官侍郎、副都禦史、大理寺卿以上,地方官巡撫以上;武職提督、總兵、副都統、領隊大臣、辦事大臣,皆入大臣列傳。在現存國史館檔案中,僅大臣傳傳稿就多達3300餘人,比刊行的《清史列傳》人物總數還多。其他如循吏、忠義、文苑、孝友、列女等傳,其範圍和定例,和以往各朝基本相同。惟貳臣傳、逆臣傳是乾隆時特下諭設立的,並且別有立意。即將洪承疇、祖大壽等俘擒投順清朝的明將,立為“貳臣”。乾隆認為此等“不能為其主臨危授命,輒複畏死幸生,靦顏降附”之人,雖曾為清朝開創大一統天下立過功,但仍不能與“開國時範文程、承平時李光地等之純一無疵者毫無辨別”,“朕思此等大節有虧之人,不能念其建有功績,諒於生前,亦不能因其尚有後人,原於既死,今為準情酌理,自應於國史內,另立貳臣傳一門”。在貳臣中,又將“先順流賊仍降本朝,投誠後複行從逆者”,“特立逆臣傳,另為一編,應使叛逆之徒,不得與諸臣並登汗簡,而生平穢跡,亦難逃斧鉞之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