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理李侍堯案,對和珅仕途的發展影響極大,一方麵它吸引著和珅放下一切包袱,向貪官之路大步邁進;另一方麵,乾隆也愈加看重他,給予他更多的職權。
乾隆一生抱負極大,不僅想要留得當世的盛名,還希望自己能夠永垂不朽。古人曾說人有三不朽: “其上立德,其次立言,再次立功。”乾隆自認為自己的德行足以廣被天下,功績也是百世無雙,於是就想在“立言”上作些文章。
這也難怪,盛世必修典,自古以來概莫能外,宋朝有 《資治通鑒》,明朝有 《永樂大典》,清朝到了乾隆年間,國泰民安,人民生活相對富足,乾隆的勵精圖治更是將大清盛世推向了巔峰,坐在峰頂的乾隆向下俯瞰,自然會有一種一覽眾山小的感覺。
乾隆三十八年 (1773年),乾隆宣布成立四庫全書館,其任務是將中國曆史上的所有著作全部輯錄在一起,這是一項非常浩大的文化工程,四庫全書館中光是負責抄錄的工作人員就多達數千人。
乾隆四十五年 (1780年),和珅從雲南辦理李侍堯案回京後,乾隆任命他為四庫全書館總裁。四庫全書館總裁需要對書籍的入選、版本擇定等一係列事務做出決定,隻有飽讀詩書、精通經史的大學者才足以勝任。
以和珅的學問,顯然無法擔當這麽重大的職責,所幸他為人機智、精明,而且他知道乾隆對 《四庫全書》的編纂極其重視,把它當作在位期間的一樁大事。因此,和珅投入了大量精力,兢兢業業,一絲不苟。還有一個有利的條件是,學富五車的紀曉嵐充任副總裁在一旁協助。
《四庫全書》曆時十餘年而成。和珅出任四庫全書館總裁時,四庫全書館這部文化機器已經運行多年,和珅在收尾階段上任,無疑是撿了一個大便宜。上任伊始,和珅便召集全館人員開會,勉勵館裏的學士們加班加點,爭取短時間內完成 《四庫全書》的編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