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檔案秘聞(全五冊)

製度與事件(1)

字體:16+-

清代的密考製度

加強對地方官員的監督和考核,一直是曆代王朝完善官員管理製度的重要內容。清代作為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許多方麵將封建的中央集權製度推向了高峰。在官員管理方麵,除了實行“引見”“大計”“京察”等公開的考察、考核製度之外,還創立了借助密折的形式,對地方官員進行秘密考核,成為清代在“文治”方麵的一項創舉。與“大計”“京察”製度載於清代官員管理的各種則例之中不同,密考製度並未列入國家典章,所以學術界對於清代的密考製度一直研究甚少。本文主要通過對清代朱批奏折等原始文獻的重新研究,厘清密考製度的形成及演變。

一、密考的萌芽:清代早期對地方官員的秘密考察

1.康熙朝對地方官員的秘密考察

談到清代對地方官員的秘密考察,就不得不提密折。關於密折的起源,學術界有觀點認為源自順治年間,但現在尚未發現順治年間的密折,現存最早的密折是康熙朝的。從早期的密折內容來看,它的創立是康熙皇帝為及時了解地方民情、掌握地方大員的動態,而暗中指定少數親信,不時地把他們在地方上的所見所聞秘密進行匯報的一種嚐試。如康熙三十二年(1693),康熙皇帝在蘇州織造李煦奏報蘇州得雨、糧價和民情的折子上批複道:“五月間聞得淮、徐以南時暘舛候,夏澤愆期,民心慌慌,兩浙尤甚。朕夙夜焦思,寢食不安,但有南來者,必問詳細。聞爾所奏,少解宵旰之勞,秋收之後,還寫奏帖奏來。”擁有秘密奏事權的人,局限於李煦、曹寅、王鴻緒等康熙皇帝的親信官員。地方官員的政績、政聲,都屬於密折反映地方情形的內容之一。

康熙三十二年朱批蘇州織造李煦“爾有奏帖萬不可與人知道”

密折是康熙皇帝與其親信之間的一種秘密而直接的聯係方式,康熙皇帝也會在其中特別囑咐他們留意地方官員的情況。如康熙四十八年(1709),康熙皇帝在李煦的密折中批示:“近日聞得南方有許多閑言,無中作有,議論大小事,朕無可以托人打聽。爾等受恩深重,但有所聞,可以親手書折奏聞才好。”李煦遂於當年十二月初二和次年正月十九日連續上了《奏為遵旨奏聞原任戶部尚書王鴻緒解職後每月差家人進京探聽宮禁之事等各情形事》和《奏為遵旨打聽王鴻緒每雲京中常有密信來等各情事》兩道密折,奏報了其所了解的情形,涉及原戶部尚書王鴻緒(當時解職在家)、江蘇巡撫張伯行等官員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