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光

19

字體:16+-

飛馬號客船載著三百名乘客和六十名機組乘務人員離開了地球,四天後,戰爭爆發,然後在當天結束。有一段時間,船上的氣氛充滿了迷亂和警戒,因為來自地球和大聯邦的無線電信號都遭到了攔截。海爾斯蒂德船長被迫對一些乘客采取了強硬的手段,因為這些人不願意冒著變成戰犯的危險前往火星,他們要求返航。不過很難責怪他們,地球依然離得很近,看起來宛如一彎銀色的美麗月牙,她身邊的月球仿佛是她較小較暗的影子。即使從這裏,從一百萬千米以外的太空望去,灼燒過月球表麵的巨大能量依然清晰可見,壯美的景觀絲毫無助於平複乘客的情緒。

他們沒法理解,航天機械師們為什麽不能通融一下,答應他們的要求。飛馬號已經遠離地球,還有幾個星期才能到達目的地。不過它已經達到了它的軌道速度,就好像一枚拋出去的彈道武器,而這條巨大彈道的終端則注定了隻能是火星,無法改變。這是由無處不在的太陽引力決定的。沒有回頭路,那樣的操作會消耗大量推進劑,而飛船承擔不起。飛馬號帶有足量的塵沙,為的是到了運行軌道的末段,自身的速度能與火星的引力相匹配。而這樣一來,在途中,它就隻被允許進行合理而有限的航向調整。它的核反應堆能承擔十二次旅程,然而如果沒有足量的推進劑噴射出去,僅靠能量是沒有用的。無論它的意願如何,飛馬號隻能飛向火星了。海爾斯蒂德船長知道這不是一趟輕鬆愉快的旅程。

一聲聲的呼救信號通過無線電廣播闖進船艙,吸引了飛馬號和機組人員的全副精神。三百年來,在天空、海洋和太空,這個詞語警告著一代代的營救人員,呼喚著船長們改變航向,奔向難兄難弟,伸出援手。然而對於太空飛船的指揮官來說,他們能做的事情並不多;在整個航天曆史上,成功實現太空營救的先例隻有三起。